别有滋味两条鱼
o型血和ab型血生的孩子是什么血型
作者:***
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19期
        青岛靠海。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里最多的是鱼。鱼的品种成千上万,但有两种鱼青岛人最爱,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不可缺失。因为正是这两种鱼,给青岛人带来的“吉祥”,带来了“情谊”。
        天空隐约闪烁着几颗散落的星,大地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远远望去,渔码头旁旧电线杆上挂着的节能灯在一闪一闪发出微弱的光亮。
        刚到凌晨时分。
        老李跟村里的伙计打着手电朝码头走去。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清一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4月刚过6天,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鲅鱼节”开幕,老李要跟伙计们去海上捞上一把,一方面新鲜鲅鱼能卖个好价钱,一方面也想捕大鱼,弄个“鲅鱼王”展扬展扬。
        春暖之日风浪也给面子,20多海里,两个小时就到了。撒网、放漂,上千米的流网顺着船帮缓缓滚进大海,那滚圆的浮漂在夜下闪着白之光,伴随涌浪上下起伏,如同调皮的顽童在水面嬉戏。时间不长开始收网。4月是青岛当地鲅鱼洄游的最好季节,鱼特别活跃,赶巧了一网几百斤不在话下,弄好上千斤也不稀罕。
        老李的运气不错,这一网下去估摸着怎么也有个300来斤。不贪,收网马上打道回府,赶上“鲅鱼节”开幕不耽误。
        码头上已经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了,歌声响起、舞蹈跳起,欢乐的人叽叽喳喳,与那些早已支棚搭架、摆着大小不一鲅鱼的商贩叫卖声混杂在一起,好一个“热闹”!
        老李和伙计把鲅鱼抬上岸,“呼啦”一帮子人围了上来。“是本地鲅鱼吗?”“多少钱一斤啊?”还有两位直接吆喝:“有多少?便宜点,全包了!”
        “大的40,小的30。”老李跟伙计们在船上就商量了,价格不高不低,定个良心价。
        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演员们正在表演《喜气洋洋》,对面走来一位熟悉的渔民跟老李打招呼:“捕着大鱼了吗?”老李有些遗憾地摇摇头。“运气的事,来年再努力。今年的鲅鱼王不赖,
22斤,1米4长,比前几年都长都重。”渔民安慰道。“300多斤的‘巨无霸’看来是捕不到了。”老李说的“巨无霸”是4年前的事,当时有渔民捕上一条2米半长的大鲅鱼,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事在人为。谁能想到鲅鱼能成了咱渔民的发财之鱼,谁又能想到古老的习俗能成为今天的节日?”渔民看着热闹的人,若有所思感慨而言。
爱不分
        鲅鱼是海洋里生长的鱼类,学名为“蓝点马鲛”。它的体态光滑娇美,纺锤形状,背部为蓝黑,有许多蓝斑点,腹部为银灰。无磷。流线型的身体泳速极快。虽然无磷,但跃出水面时那光艳的身材也会“鳞光”闪闪,非常壮观。上世纪60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主要的捕捞鱼种,那时鲅鱼属于“稀罕之物”,偶尔在市场上能见到。渔民们出海也多是“无心插柳”,意外所获而已,不像今天成规模的捕捞,更不会给渔民带来丰厚的物质收获。
        然而,青岛沙子口一带一直有“送鲅鱼”的习俗,起源是一个美丽而悲情的传说。一位老丈人病危之时最大愿望想吃鲅鱼,结果女婿真的送来了,遗憾的是此时老丈人已闭上了双眼。这个传说代代相传,便有了每年春季女婿要给丈人送鲅鱼的“约定俗成”:“鲅鱼跳、丈人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覆盖整个青岛市。赠送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是老丈人,还有亲戚朋友,甚至外地的好友。现在每到4月,随处都可以看到拎着泡沫盒或者塑
料袋送鲅鱼的人,快递公司也很忙活,一件件包装封存结实的鲅鱼从码头、鱼摊、冰库起运,运往全国各地。鲅鱼成了亲情、友情的桥梁和纽带。
        鲅鱼“走俏”让渔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青岛当地鲅鱼只有短短的1个月捕鱼期,但对勤劳的渔民来说,这1个月的收获足可以够1年的花销。鲅鱼的价位这些年随行就市,但总体是越来越高,从开始的10几元到今天的40多元甚至50多元,渔民的腰包可以说越来越鼓。当然那些“鱼贩子”也发了大财。一天卖几百斤不算什么,特别是网上销售,生意更是红火得不得了。今年4月没过多少天,光沙子口码头已经销售了10万多斤大鲅鱼,最远的卖到了新疆。鲅鱼成了许多人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夫妻雅轩
霉菌性阴道炎        鲅鱼谷雨过后最肥美,是许多人舌尖上的期盼。它被誉为“最有营养的十种海洋鱼类之一”,蛋白质、维生素A、矿物质等元素一点也不少。因为成本等原因,目前还无法实现养殖,所以市面上都是正宗的“海鱼”。但是鲅鱼分布的海域不一样,味道也不同。青岛人还是喜欢自己海边的美味,买鲅鱼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呈蓝绿,背部有没有明显的蓝斑点,阳光直射下蓝绿有无荧光感觉?没有,价钱上就会大打折扣。在吃法上也是“别开生面”:鲅鱼水饺、鲅鱼丸子、鲅鱼烩饼子、熏鲅鱼、红烧鲅鱼、鸡汤云吞三鲅鱼、宫廷鲅鱼软豆腐
、海水豆花炖鲅鱼等,都是当地人的“创意”,听了都让人“垂涎欲滴”,更不要说亲自品尝了。所以有人调侃说,青岛人真会巴结老丈人,把最美的食物献出来,还能不讨欢喜?
        其实,现在青岛人把送鲅鱼已经上升到更高层面,不仅表达孝道之心,更多的还在于倡导尊老爱老。
        老李见筐里的鲅鱼卖的差不多了,连忙上前制止道:“不卖了,不卖了。”旁边的人问:“不卖留着自己吃啊?”老李笑笑说:“还真是要留着自己吃,不过不是我们,是给那些养老院的老人。”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春来鲅鱼鲜,孝道代代传”。老李和他的伙计们每年别的可以忘掉,唯独给养老院的老人送鲅鱼这件事牢牢记在心上。每年“鲅鱼节”的开幕式上,还会对优秀的“孝道”村民市民进行表彰,有的被表彰者领了奖走下台,马上拎着刚买的鲅鱼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那持之以恒的劲头,确实令人感动敬佩。
        又一个清晨,老李和伙计们再次出海。迎着暖煦煦的海风,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老李心情格外愉悦。今天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会不赖。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美好了!
        在青岛即墨一带,素有过年过节吃白鳞鱼的习俗。特别是年夜饭,摆满各菜肴的饭桌上如果缺少一道白鳞鱼,就很难称其为“丰盛”。
        白鳞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水鱼,身体扁扁、嘴巴尖尖,银白,全身长满了厚密的麟,片大而晶莹。鱼刺特别细还特别多。
海边最好吃的美食食谱        青岛市区的市民大都知道白鳞鱼的称谓,却很少有人知道白鳞鱼的学名叫“鳓鱼”,而且还有其他的名称:曹白鱼、鲞鱼、快鱼等。即墨人最喜欢“鲞鱼”的叫法。因为古时候人们就认为,鲞鱼是海中最鲜的鱼,开胃、暖脏、补虚。而“鲞”字的谐音很顺耳,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所言:美下着鱼,是为鲞字。到即墨说白鳞鱼可能有人要沉思一番才有所反应,但说鲞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地有人把白鳞鱼写成“想鱼”,有的写成“祥鱼”,还有的写成“香鱼”。寓意不言自明。
        最早的时候,白鳞鱼是用来供奉的。即墨许多地方靠海,渔民出海要祈祷龙王爷保佑,祭祀是不可缺失的。众所周知,有鳞的鱼才能摆上供桌。白鳞鱼,顾名思义。不仅有鳞,而且又多又密,自然被首推。经过一代代的传承,约定俗成,其“地位”也在鱼类中凸显出来。
欣易康达复合锌硒片
        后来白鳞鱼又成了饭桌上的“名贵”佳肴,而且逢年过节必有,并逐步演变成了习俗。记得小时候大院里有位邻居是即墨人,每到临近过年就到处打听什么地方能买到白鳞鱼。抽空还特意跑去菜市场跟卖鱼的售货员拉近乎,请托进了白鳞鱼给她预留出来。其实那年月很少能见到新鲜白鳞鱼,因为冰冻条件所限,渔民出海随身都会带上一大包粗盐,鱼打上船就用盐“卤”起来,等上了岸还要赶紧挂在绳子上晾干,以防止腐烂。所以,很多时候饭桌上见到的大都是“咸”白鳞鱼,“干”白鳞鱼。但就是这样,人们照旧乐此不疲地到处寻。
        白鳞鱼刺虽多但吃起来非常香。当年文学大师梁实秋在青岛时曾买过一条白鳞鱼,品尝后评价: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足见魅力之大。白鳞鱼一般的做法是清蒸,鲜的、干的、咸的都是如此。将鱼清洗干净后,在鱼身上切斜刀,或者干脆把整条鱼放入盘中。然后将姜切片、葱切段铺在鱼的周围,再将鱼身上搽些盐、撒上料酒、淋上植物油,搁锅里猛火蒸。熟透的白鳞鱼不光肉香,鳞也很香。有人专门喜欢吃鳞。特别是腌制过的白鳞鱼,经过暴晒、变腐、抹盐、生姜隔层、黄酒浸泡,封坛发酵等一系列操作,会发出一股“臭香”味。就像榴莲、臭豆腐,闻上去不敢恭维,但吃起来停不下嘴。香港一些高档酒楼专门有這道美味,叫“香煎咸曹白鱼”,按两计价,不是随随便便想吃就可以吃的到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厦门最有名的海鲜汤,不是海参鲍鱼龙虾,而是鳓鱼菜脯汤,主料就是白鳞鱼。这是普
通市民都可享受的佳肴,食材简单、易于操作,味道却无比鲜美。把鱼去鳞两面煎至变,放上姜丝、菜脯和小葱,注入开水慢火烹煮十几分钟,便是浓白似乳的“高汤”。美美的喝上一口,香气逼人,回味无穷。即墨人愿意称白鳞鱼为“香鱼”,或许就是因为其味道太特殊,太诱人了。
        逢年过节吃白鳞鱼,在即墨人眼里不光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念想。许多即墨人说,看到白鳞鱼就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特别是那些年少就离家的人,一条白鳞鱼会勾起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还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经历。我那位老邻居就是这样,她家乡已经没有其他直系亲人了,但她依旧牵挂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每一个发小、玩伴。平时她串门跟邻居们拉呱,话题总是少不了家乡,少不了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小妹。每次弄到了白鳞鱼她都会满脸笑容,拎着在大院里走上一圈,然后逢人就说,我有白鳞鱼了,跟在老家过年一样。那神那得意劲,就像中了大奖。更有意思的是,大年三十那条好不容易弄到的白鳞鱼虽然被端上了桌,而且放在很显要的位置,其他菜肴被“风卷残云”般地送进嘴里,唯独那条白鳞鱼一筷子也没动,完好无损的摆在那儿。原来正月里亲戚要来串门,留饭是必然的。拿什么来招待?白鳞鱼是最好的菜肴,不仅稀罕,更重要的是代表着浓浓的乡愁。所以,年夜饭白鳞鱼上桌只是看看,过过眼瘾。饭罢收起来,等亲戚来时再次上桌。看到白鳞
鱼,亲戚们会激动、会感慨、会泪水涌动。此时他们一定是把白鳞鱼当做了“想鱼”,感觉即珍贵又“神圣”。看到它,似乎就像看到了家乡、亲人,就可以圆了自己重回故土的“梦想”,心里充满了甜蜜和美好。
        白鳞鱼被“高抬”的另一原因,是“太少”。听渔民说白鳞鱼的习性比一般鱼难以捉摸,气温低时大都在深海里,渔网下去很难成的捕捞,捕捞上来的多混在杂鱼里。一网有个几条十几条,运气就不错了。以前菜市场里的鱼摊上,按季节其他鱼都会定时出现,唯独白鳞鱼的踪影难见。偶尔有几条,很快就被买走。我认识一位朋友是即墨人,前些年移民去了新加坡。回来探家时别的东西不吃不想,但总忘不了白鳞鱼。来菜市场几次没碰上,有一次偶尔在一堆鱼里发现了一条,马上兴奋地让人给拽了出来,也不问价钱,丢下两张百元大票就拎走了。这些年气候变化的原因,青岛近海很少能见到白鳞鱼,大都是南方捕捞运送过来的,属非“正宗”货,但依旧抢手。物以稀为贵,多年来阴差阳错也罢,无心插柳也罢,白鳞鱼在人们的传承和共识中逐渐成了鱼中的“珍品”。饭桌上没有它不成“席”,重要场合上缺了它显得不“隆重”。家里有闺女的即墨人更是对其“高看一眼”,不仅年夜饭不能缺,闺女出嫁也要捎上。最少4条,多则8条,否则,别人会说闲话,闺女更会有怨言。因为此时的白鳞鱼会变成“祥鱼”,寓意着吉祥,和详、兆祥、福祥、众祥。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儿女瑞彩祥云、
福禄祯祥,又有哪个长辈不期盼自己的骨肉和气致祥、百福呈祥?扁扁的白鳞鱼,此时变得“肥胖滚圆”,身价一下子窜到了其他鱼的前头,令同类刮目相看,也令人“趋之若骛”。
        这些年日子蒸蒸日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想吃的东西到处都是。然而作为即墨人,过年饭桌上一定要上一道白鳞鱼的习俗依旧没变。不同的是现在想吃新鲜的,就有新鲜的,想吃腌制的,就买腌制的,要干晒的有干晒的。冰库里储存着保存完好的新鲜白鳞鱼,渔民自己晾晒和用传统办法卤的“臭香”味白鳞鱼,逢年过节更成为抢手的“年货”。就连周边一些地方的老百姓也被“熏陶”的,愿意吃这一口。在即墨前后左右的一些地方,饭店里、酒楼里,都会看到白鳞鱼的食谱。有的人家来客人留饭,也会特意上一条白鳞鱼以示重视。白鳞鱼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