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是同学们撰写的宣传文稿,请你帮他们进一步完善内容
①祖国风光丽。“大漠孤烟直,① ”“② ,风正一帆悬”,大河穿山破壁,雄浑澎湃,引得远行人浮想联翩;“③ ”(作者【甲】 《天净沙秋思》),村落深suì宁静,小桥流水,惹得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②中华英才bèi出。诸葛亮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来告诫其子“④ ,⑤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诠释了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怀先贤志士,信心与力量沛然而至。
③青年向上,国家向前。我辈青年应学前人“⑦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出处【乙】 )的乐观豪迈,以鲲鹏“水击三千里,⑧ (《北冥有鱼》)”之姿,踔厉奋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出作者和出处。
(3)根据语境用正楷补写文中空缺的诗文。
(4)同学们根据文稿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为下联正确排序。
上联:绘祖国美景缅怀先贤志士
①大志  ②民族  ③立  ④实现  ⑤宏图  ⑥复兴 
下联排序(填序号):_____________
(5)同学们准备在活动主会场张贴宣传标语,经讨论决定选择隶书作品,请你从下面的书法作品中帮他们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
A.
B.
C.
D.
二、语言表达
2.班委会组织“爱我中华,强国有我”诗歌朗诵会,有位同学准备朗诵的《沁园春•雪》,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和他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著阅读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但爱国的精神一脉相承。请阅读《傅雷家书》,感受榜样的力量。
(1)下列关于这部名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傅聪远在海外,傅雷用书信在做人、生活、艺术等方面引导儿子成长,真可谓“家书抵万金”!
B.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的慈父,从不打骂孩子。
C.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D.《傅雷家书》是一部信件的汇编,每一封书信都独立成篇,适合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阅读。
(2)请选择以下材料中任意一句,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②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其事!
③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我选_____句,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4.系列活动结束后,团支部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倡议书中有两句用语不够简明得体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请帮忙修改。
同学们,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民族复兴奋力拼搏!②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务必做到:③一、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学校、社区贡献一份力量;④二、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刻苦学习,为未来积蓄力量。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负韶华,强国有我!
(1)第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
5.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问题。
【甲】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二胎准生证样本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丙】
丹阳顾方,笃行君子也。皇祐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县令。视事之初,召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数千百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与立祠,以岁时祀方。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改动)
【注释】①著:同“着”,附着。②金粟:这里指菊花。③顾方:人名。④笃行:专心践行。⑤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⑥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⑦邑:县。⑧掖(yè)诱:扶持引导。⑨化服:感化顺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
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多美滋妈妈奶粉鲜有闻
而戒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莲,花君子者也  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不思则罔
C.率子弟之秀者教之  如土石何
一家三口美食 破壁机食谱D.岁时祀方  物喜
(3)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与《咏菊》中所反映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
(5)《咏菊》和《爱莲说》中都写到了“莲”(荷),请结合诗文谈谈作者的用意有何不同?
(6)请结合以上三篇材料,说说君子应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六、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写春联
张子焕
①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父亲写的。
②那是20世纪70年代,虽然父亲词句老套,书法水平也一般,但毕竟是父亲的作品,进进出出都要多看上几眼。后来父亲说,自己老了,书法也不会再有什么长进,便把心思放在了对我和哥哥的培养上来。
③然而我对书法不感兴趣,每年写春联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哥哥的头上,我则成了专做研墨、裁纸、粘贴等活计的“跟屁虫”。
④后来哥哥刀笔纯熟、日渐精进,临近春节时不仅写自家的春联,就连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也拿着纸和墨请哥哥写。
⑤那时的孩子普遍个头都不高,刚刚初中二年级的哥哥都是跪坐在椅子上,面前桌角处摆放着廉价的笔墨纸砚。他先是根据春联的字数,把裁好的红纸一次次对折,展开后轻轻平复一下,左手伏案,右手提笔沾墨,反复荡几下,身体前倾深深吸气,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认真地写起来。但见他一会儿满意地微笑,一会儿又轻轻地摇头,小小的人儿却俨然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学究。
⑥我在一旁专注地看着,不时小心地向下移动红纸,偶尔小声提议:“哥,这个字不好看,
是不是再描一下?”父亲在一旁开了腔:“不行,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咱就自己留着用,写字最忌讳的是描描抹抹、画蛇添足。”哥哥赞同地看看父亲,继续埋头书写。他大约半小时变换一下坐姿,或揉揉执笔的手腕,或与父亲斟酌对联的词句。
⑦从午饭过后到日头偏西,哥哥除了去趟厕所,几乎没离开过桌面。两只手都被纸染红了。
⑧晚饭时间到了,邻居们有的递给哥哥一只咸鸭蛋,有的捧来新出锅的五香瓜子,但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了。当时我比较小,看着“美食”一个劲地咽口水,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但事后回想,父亲是对的。
⑨记得1975年的某天中午,一胖一瘦两个干部模样的人走进来,胖干部问哥哥:“这是你写的对联吧?”哥哥看了看说:“是,怎么了?”胖干部脸一沉:“什么‘荣华富贵地生财’,我们干革命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吗?”
⑩哥哥忙说:“字是我写的,可里面的词儿……”父亲见状忙走过来,分别递上一根香烟:“对不起对不起,孩子小不懂事,您抬抬手,我以后一定多注意。”瘦干部见状打圆场:“是啊主任,孩子还小。其实这家人还不错,给那么多人写春联,连把瓜子都不收。”
两人走后,14岁的哥哥委屈得眼含泪花:“父亲,明明是别人写的词,您怎么不让我说啊?”父亲答:“儿子啊,你年纪小,人家不和你计较,但如果把写词儿的人讲出去,那是要出事的呀。大家穷,想富又富不起来,其实写春联,也只是当个念想罢了,如果因为这事背上黑锅,麻烦可就大了……”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起来:“国运国兴凭国策,龙飞龙跃靠龙人”“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但无论怎样变化,核心大意都没有变。
如今,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大多到市场上去购买。虽然印制的春联金光闪闪、雍容华贵,但难免千篇一律,失去了传统春联的笔墨香韵,而反观手书的春联更贴近百姓,更富有传统的年味儿。
2018年春节前夕,我去超市买年货,看见哥哥和一些书法爱好者免费为购物的顾客写春联。这时一个中年男人从外面走进来对哥哥说:“大哥,我们村新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区,您掂量着给写副春联好吗?”
穿防辐射服有用吗哥哥想了想:“前一段我在书上看到一副春联不错,说给你听听行不行?”中年男人听哥哥说完,连连点头,“行,行,太行了!”于是哥哥屏气凝神,笔走龙蛇:春回大地梅花点点风光美,福至人间笑语声声梦里甜。横批:喜迎新年!
又是一年新春来,卖春联的摊位一家挨着一家,饱含着吉祥和喜庆的大红春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正所谓“一天云日祥和气,万里山川锦绣春”。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请你认真阅读④一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请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①我则成了专做研墨、裁纸、粘贴等活计的“跟屁虫”。(句中引号有何作用?“跟屁虫”的自称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②……左手伏案,右手提笔沾墨,反复荡几下,身体前倾深深吸气,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认真地写起来。(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品析)
(3)第⑧段的“但事后回想,父亲是对的”是文中埋下的一处伏笔,请出文中与之照应的语句。
(4)结合全文,谈谈“但无论怎样变化,核心大意都没有变”中的“核心大意”指的是什么?
(5)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说作者重在回忆哥哥,也有人说重在回忆父亲,你更倾向于哪个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