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吐鲁番全域旅游特村镇建设基本原则的通知
六一儿童节儿歌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7.03.27
施行日期
2017.03.27
文号
吐政办〔2017〕43号
主题类别
村镇建设,旅游综合规定
效力等级巧虎躲猫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吐鲁番全域旅游特村镇建设基本原则的通知
  吐政办〔2017〕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市旅游局制定的《吐鲁番全域旅游特村镇建设基本原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27日
  吐鲁番全域旅游特村镇建设基本原则
  为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美丽乡村、特村镇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等标准规范,坚持“一切围绕旅游、一切服务旅游、一切分享旅游”的发展理念,把特村镇作为景区来打造,把村舍民居作为景点来建设,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延伸带、产业链和示范区来开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富民安居、特小镇等建设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吐鲁番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厚重历史、多元文化、特民俗等实际和特点,特制定吐鲁番全域旅游特村镇建设基本原则如下:
  一、保持村庄“老肌理”
  (一)保持好村庄的“老结构”。按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保持好自然形成的村落、人文和居住环境。主要包括:老百姓土生土长的乡土环境和乡村、农田分布,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结构等,形成“土生土长、土风土韵”的自然建筑特。按照“自然天成、天人合一、还原自然”的原则,依托村落原有结构、环境,规划设计“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特村镇。在村庄发展布局上,统筹把握好村庄规模与建设尺度、庭院大小、承载人口等方面的关系,不能随意大拆大建,并避免建筑尺度过大。
  (二)保持好村庄“老格局”。主要包括:原有的多年自然形成的老街、老巷、老路及其走向,以及村落、庭院朝向、原有地势、建筑层高、布置方式及空间范围等。保持村庄建设的连贯性,以老百姓和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规划、开发、设计特村镇。蒙特梭利教具
  (三)保持好村庄与景区的“老肌理”。主要包括:村庄与景区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关系,村庄与景区的道路交通的联系,以及把村庄当景区、把景区作村庄的生产、生活联系,形成“村即景、景即村”和村景一体、生动鲜活的美丽景象。尊重规律、自然和现状,注重保持自然形成的村庄肌理,保持好村庄原有空间秩序的原生性和自发性,保护好原有民居建筑
围合形成宽窄不一、曲折连续的线形街巷空间,保留曲径通幽的独特韵味。尤其要在平面布局上多运用自然山水,形成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的独特氛围。
  二、保护村庄“老建筑”
  (一)保护好老建筑的“老样貌”。注重保护乡村建筑的本来面貌、原始彩和原生态建筑材料,尤其是具有吐鲁番特的生土材料,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特风貌。加大对老建筑的保护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拆除老建筑、破坏老建筑及周边风貌。充分利用老建筑开发、建设特村镇,做到“依势而建、变旧为宝”。老建筑的修复、改造工作要坚持“修旧如旧、还原本真”的原则,采用原来的建材、设计和装饰来修缮、改造。在保护、修缮老建筑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需求,赋予老建筑以新功能、新生命。鼓励依托“老建筑”,开发民宿、客栈、家庭旅馆等特旅游文化产品、业态。
  (二)新建筑体现“老设计”。保护好老建筑的外墙立面设计、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庭院设计等地域风格。善于总结、吸收、借鉴老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老经验”,融合利用现代技术,建设符合特村镇规划要求、满足众生活习惯和需求的具有生命力的特建筑,避免“城市化、兵营化、格式化、同质化”,做到“服务功能人性化、设计方案个性化、基础设施
现代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厕所等生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改造要符合时代发展和众生活需求,采用“外老内新”的方式进行设计、改造。
  (三)保护好老建筑的“老装饰”。主要包括:老建筑上的文字、绘画、雕刻、纹饰等内外装饰。挖掘、梳理“老装饰”、“老饰品”的设计元素,研究、借鉴其设计风格、装饰艺术,凸显其元素,彰显其特,还原建筑魅力。鼓励依托“老装饰”开发文创产品,丰富具有吐鲁番特的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形成独具特的“吐鲁番礼物”及系列产品。
  三、保全村庄“老风貌”
  (一)保全村庄的“山水草木”。主要包括:千百年来村庄所固有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等。在特村镇风貌打造过程中坚持“依势而建、依景生景、顺势而为”,依托固有山水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特村镇,真正让老百姓和游客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全村镇的老坎儿井及其水系,尤其是仍在发挥作用的坎儿井,不能擅自破坏、改变坎儿井的井渠构造及其水系流向。把坎儿井作为景观来打造,使其既是“生命之源”,又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之源”。保护好骆驼刺、野西瓜、红柳、梭梭等乡村灌木、花草,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村镇,发展特种植。保全村镇的每一棵老树,深入广泛开展“古树名木认养”
baobao
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古树名木的管护工作,延续乡村生态文明。建好用好“万亩桑园、万亩杏园”等绿化空间,融合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林果采摘等旅游项目。
  (二)保全村庄的土风土韵。主要包括:村庄本身所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环境风貌和生活风貌,以及依附于村庄整体风貌和特有风土人情所展现出的土风土韵独特的乡土气息、乡土风貌和乡情风韵。坚持特村镇建设特在“土风”,贵在“土韵”,在整体风貌打造上突出吐鲁番的乡土原生风貌和生土建筑特等“土风”,利用特风貌充分展示富有浓厚地域特的火洲“土韵”,让“每个建筑都会说话、每个村庄都有故事”,用独特的乡村风韵深深吸引每一个游客。
  (三)保全村庄的景观景致。保全好村庄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以及其所表现出的使人赏心悦目的独特景致。从美丽乡村、特村镇“村村有特、处处是美景”出发,善于洞察美感、发现美景,用独特眼光、审美视野悉心发现在乡野村间和寻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观、景致,以及一切可被利用和开发的独特文化、现象、产品、景等,保护和利用景观景致“以景融景、以景生景”,推动实现景观变景点、风景变产业。
  四、保承村庄“老工艺”
  (一)保承建造“老工艺”。主要包括:木作、瓦作、油漆彩绘、石作、搭材、园林叠造等传统建筑工艺和草房、毡房、草墙等传统民居营造工艺,以及桥梁、道路建设等功能性建筑工艺。坚持“边保护、边传承”,把晾房、生土建筑等吐鲁番独特的乡土建筑工艺创造性地融入到特村镇建设中,使民间传统建造老工艺造福后人、发扬光大。
  (二)组建民间匠人队伍。充分依靠、组织和发动众,组建泥瓦匠、木匠、铁匠、画匠、雕刻匠、油漆匠、土陶艺人、鞋匠、裁缝、外架工、砼工、普工、安装工、电焊工、水电工等民间匠人队伍,全面参与富民安居和特村镇建设。坚持使用本地工匠和农民施工队,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形成“人民家园人民建、人民家园人民爱”的浓厚氛围。
  (三)保承非遗“老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建造技艺、柳条编织、刺绣、织毯、桑皮纸、葫芦雕刻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做好登记立档工作,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引领各族众通过融入、传承老手艺,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开发乡土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并通过旅游平台创收致富,多途径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四)保留农村“老物件”。主要包括:农耕工具、生活用品等生产、生活器具,以及散落在
民间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老文物”。充分发掘“老物件”的文化价值,依托村史馆等场所,广泛收集、展示“老物件”,充分展示其传承的人文风情、地域文明和历史文脉,使其真正发挥 “传承历史、启迪未来、教育人民”的“活载体”作用。
  五、保留村庄“老味道”
  (一)保留村庄的“老餐馆”。主要包括:乡村特小吃店、小饭馆、小夜市、小面摊、小馕坑、烤肉摊等特餐饮体验地和餐饮发展空间。结合本地老百姓消费和游客体验需求,开发、建设小吃店、小饭馆、小夜市等特餐饮,串联开发乡村旅游目的地,引导游客深入体验乡土味道。把发展特餐饮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有机结合,把吐鲁番特美食作为差异化业态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在建设美丽乡村、特旅游村镇、特文化村的基础上,融合建设“特餐饮村”,推动特餐饮和民俗、民宿一体化发展。
  (二)保留村庄的“名小吃”。注重保护、传承凉皮、凉面、搅团、曲曲儿、疙瘩汤、豆豆面、拌面、汤饭、羊杂碎、葡萄干抓饭、烤肉、手抓肉、馕坑肉、烤全羊、风味羊排、烤包子、薄皮包子、馕、馓子、油香、薄皮包子、油塔子、“九碗三行子”等吐鲁番传统美食,着重挖掘、开发酸奶(冰碴子酸奶)、果汁、葡萄酒、桑葚酒、果酒等特饮品和葡萄宴、桑
葚宴、斗鸡宴、斗羊宴、黑羊宴、鲟鱼宴等“吐鲁番美味”系列菜品,形成独特的乡村美味。
  (三)保留村庄的“老厨师”。主要包括:善于做饭、烹饪美食、具有一技之长的“土厨师”及其传帮带的“餐厅伙计”,以及有志于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家庭主妇和烹饪爱好者。挖掘民间烹饪技艺,保护、传承“老厨师”、“老手艺”,积极推动特美食技艺,引导各族众积极参与挖掘、开发特美食,完善“火洲食谱”,推出“葡萄宴”等新菜系,发展乡间的特餐饮和家门口旅游。
森林狂想曲下载  六、保存村庄“老文化”
办公室美食食谱一览表
  (一)保存村庄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吐鲁番地域文化,如坎儿井文化、葡萄文化、奇石文化等;吐鲁番音乐歌舞演艺文化,如吐鲁番木卡姆、麦西来甫、纳孜库姆、莱帕尔、吐鲁番民歌等;吐鲁番民俗文化,如吐鲁番婚俗礼仪、斗鸡斗羊、民俗体育、民间活动、特服饰等;吐鲁番历史文化,如“四大文化体系”交流交汇交融和“七大”宗教演变发展,以及高昌、交河等历史景观和历史名人所蕴藏、传承的历史文化、多元文化和古老的神秘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妥善、完好地保存村庄的文化生态。坚持“特在文化、美在文化、游在文化”,把吐鲁番文化作为最美的风景、最靓的品牌、最好的深度旅游产品来
挖掘、开发和打造,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乡村,延续乡村历史文脉。
  (二)保存村庄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用于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空间。结合美丽乡村、特村镇建设,统筹规划文化空间布局,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民博物馆、农民收藏馆、村史馆等文化旅游融合新载体、新场所,使其既成为老百姓的“大舞台”,又成为游客的“欢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