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传承。神馔(しんせん)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的食品。如果说,神道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的话,那么,神馔可以说是日本食文化的原型,它反映了日本食文化的特点和日本食文化史的发展。
一、什么是神馔?
“神馔”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吃的、喝的所有食物的总称。由于是专门供奉给神享用的,被蒙上了“神圣”、“神秘”的彩,所以就不能与常人吃的东西一样称
为“食物”
,在古代称为“御馔”、“御食”(みけ)、“御贽”(みにえ)、“御物”(おもの)。神馔的制作方法也只是在部分相关的神官之间秘密传授,其全貌往往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性。明治初年的神祇制度改革,对各神社供奉给神的形形的食物加以统一,并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统称为“神馔”。除了少数传统古社外,全国大多数神社的神馔几乎变得完全一样。现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昌明以及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对神道神馔的研究也日益开展。许多具有悠久传统的大神社,对各自的传统神馔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并逐步恢复了具有古代传统特的神馔。在科学技术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关于神馔的情报被媒体以各种手段传播,神馔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一)基本神馔———水、米、盐
一般神社和家庭神棚(神龛)日常供奉的是水、米、盐三品,这是人最基本的
生活必需品,也是神道供奉神的最基本供品,称为“基本神馔”
。在各种例行祭祀时,除上述三品外,还要供奉精米、糙米以及米的制成品(米饭、米饼)、酒(清神道神馔———日本食文化的原型王蓉156乳腺囊肿
酒、白酒、黑酒、甜酒)、干鲜海鱼(鲷、鲣、鲨鱼、鱿鱼等)、干鲜河鱼(香油鱼、鲤鱼等)、海藻(海带、紫菜、裙带菜等)、干鲜鲍鱼、海参、野鸡、水鸟、时令蔬菜、时令水果等。除个别神社外,一般没有肉类。应各种祭祀对象的差异和祭祀的特殊需要,演化出了形形的神馔。下面以神社神道的中心——
—伊势神宫的神馔为例,对神馔作一介绍和分析。
伊势神宫(简称神宫)位于三重县伊势市五十铃川之上,由正宫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以及分布在它周围的125所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组成。内宫供奉皇祖天照大神,外宫供奉专司五谷产灵的丰受大神(谷神、水神、食物神)。按照神话传说天照大神是天皇的祖先,原本供于皇宫中,与天皇“同床共殿”。第十代崇仁天皇时迁出宫外,几经周折,第十一代垂仁天皇时1,镇坐于此,创建伊势神宫。从此,伊势神宫一直被作为日本皇室和国家的最高宗庙,是神社神道
的中心。“伊势之国是美味之国”(《日本书纪》)。富饶的伊势湾,清澈的五十铃川,肥沃的稻田和菜园,郁郁葱葱的神路山,盛产山珍海味,是一座天然的大食橱。当初选定在此地建伊势神宫,“美味之国”也许是个重要的原因。
伊势神宫每日有早晚两次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此外,每年有以神尝祭(10月15日)和月次祭(6月30日、12月30日称为“由贵大御馔祭”)三大祭典为首的100多个重大祭典。还有每20年一度的“式年迁宫祭”那样的盛大祭典。如果加上所属的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的祭典,每年共有1500个大小祭典。几乎在所有的祭典中,都要供奉神馔。下面就神宫的每日两次的常规祭典,和每年三大祭典的神馔作一介绍。
(二)伊势神宫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的常规神馔
每日早晚两次常规祭典的神馔称“常规神馔”。常规神馔只供奉于外宫的御馔殿,内宫的诸神们每天到此殿来享用供奉。每天有五名神官专门负责制作神馔,他们从值班的前一天起,就要住进斋馆,斋戒沐浴,清祓身心。次日清早5时(冬季为6时),来到制作神馔的专用厨房(忌火屋殿),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发火。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火叫做“忌火”,意思为“清洁干净”的火。生火以后,在没有烟囱的古老灶具上,用蒸罐(甑)将米蒸成饭,称为“强饭”。
常规神馔的品种有米饭(强饭)、盐、水、鱼(鲣、鲷,夏天用干鲣干鲷和干鱿
157
鱼)、海藻(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蔬菜、水果、清酒等,绝大部分是生品。大米是日本人的传统主食。祭典所用的大米是由神官们在神宫所属的“神田”里专门生产的。祭典所用的蔬菜和水果是在位于二见町的神宫御园中,由神官们精心栽培出来的。除传统的萝卜、白菜外,近年又增添了西红柿、花椰菜等洋蔬菜,品种达100多个。祭典所用的水是每天从外宫森林中的一口水井中汲取的,传说这口井的水是从高天原传下来的种水,称为“御水”。祭典所用的盐是在位于二见町的御盐殿,由神官们专门晒制的。
神馔盛放在由三重县多气郡明和町专门制造的素陶器皿中。传说所用的陶土也是从高天原传下来的,采用古老的木转盘手工制作,形式和质量与考古出土的弥生时代土器相似。因为是素陶,质地较脆弱,遇水很容易破碎,所以以往只一次性地使用,用后就埋掉。现在已不再轻易抛弃,在常规祭典中,要重复使用两三次。但在重大的祭典中,则完全使用新品。就这样,神宫每年的使用量还要8万余个。在盛神馔时,器皿中还要衬垫新鲜树叶。米饭衬两枚,蔬菜、水果和海藻衬一枚,鲜鱼肉和生鸡肉(常规祭典时没有)衬多枚。
制作一顿常规神馔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每一份神馔装一个折柜(一种用薄木片做的食盒),然后再装入辛柜(一种带腿的木柜)中。常规神馔每日供奉两次,上午8时(冬季为9时),下午4时(冬季为
3时)。早晚的品种除蔬菜、水果、海藻有所变化外,其它的品种相同。早晚两顿神馔在早晨一次制作出来。
(三)伊势神宫由贵大御馔祭的特别神馔
神宫每年的神尝祭(10月15日)和月次祭(6月30日、12月30日)三次重大祭典称为“由贵大御馔祭”,也称“三节祭”。三大祭典所用的神馔叫特别神馔(由贵大御馔)。“由贵”是最高贵的意思。神尝祭时,水稻开始成熟。将“神田”中收获的第一把新谷穗献于神前,表示对神带来风调雨顺、水稻丰收的感谢和期望来年带来更大丰收的祈求,以及表示神与人共同享用丰收劳动成果的意思。伊势神宫的神尝祭和月次祭要从当天的晚上一直持续到次日的凌晨。晚上10时进行第一次供奉,叫“由贵夕大御馔”。凌晨2时进行第二次供奉,叫“由贵朝大御馔”。特别祭典的主持人及神官们均要提前数日进入斋馆斋戒、清祓身心。祭典分别在内外宫的正殿和别宫进行。因为祭典是在深夜进行,平时神宫域内所用的电气照明全部关闭,点起火
158
把、篝火。祭典在围着三重栅栏(称为“瑞垣”)内的正殿进行,观礼者被挡在距栅栏数十米外。所以,祭典是如何进行的?不要说观礼者,就是未参列祭典的神官也看不到祭典现场。但是,在漆黑的深夜里,庄严的社殿和高大鸟居的影子,在闪烁的篝火和火把的照耀下,在林海中时隐时现。从祭殿中飘出
阵阵悠扬而低沉的神乐,夹杂着神官们木鞋与玉利砂2“唰唰”的摩擦声,流淌在起伏的林涛中。给人增添了几分肃穆、神圣而又神秘的感觉。
由贵大馔祭所用的特别神馔,从祭典的前两天就开始制作。祭祀时,由祭主、大宫司率40余名身穿白衣、头带乌帽子的神官,将特别神馔从忌火屋殿前的祓所抬到祭殿。再由四名弥宜将神馔供于神前。先上筷子,再依次上米饭(三满碗)、米饼(三碟)、鲍鱼、鲷、大龙虾、螺、香油鱼、干鲣、干鲨鱼肉、干海参、野鸡、水鸟、海带、紫菜、胡萝卜、白萝卜、柿子、梨等共30个品种的山珍海味。最后上神酒,白酒、黑酒、甜酒、清酒各三杯。然后由大宫司宣读祝词,全体人员八度拜3、三次斟添神酒(称“三献神酒”)。以上是今天伊势神宫由贵大御馔祭的神馔品种和次序,依然保持着古制。
鲍鱼是神宫代表性神馔,在古代文献中,写作“鳆”,是日本料理中的一大美味,也是宫廷祭祀和神宫祭祀中的非常重要的神馔。神宫附近的志摩半岛太平洋沿岸盛产鲍鱼。在鸟羽市的国崎半岛,有神宫的鲍鱼调制所。从平安时代开始,作为神馔的鲍鱼一直由这里进献。用作神馔的鲍鱼,个体要达到1500克。干鲍鱼也在这里加工。先将鲍鱼体像削苹果皮那样削成很长的条状,又像晾晒挂面那样晾干。较宽的切成较长的条,用草绳将其一头穿束起来,两束为一串,称为“身取鳆”。较窄的切成较短的条,从中间用草绳将它编起来,两编为一串,称为“玉贯鳆”。现在这里每年向神宫进献鲜鲍鱼1380只,干鲍鱼238只,身取鳆1047串,玉贯鳆336串。流产后遗症
鲷是神宫另一个重要的神馔。从什么时候开始鲷作为神宫的神馔不太清楚。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平安时代(1192年,建久3年)。当时用的是鲷的干肉条,长7寸至1尺2寸。由爱知县知多郡南多町所属的伊势湾中的一个小岛——
—篠岛进献。古代,进献用作神馔的鲷的船只,挂着“太一御用”的旗帜,沿途享受百姓下跪,大名下马的礼遇。至今,该岛设有神宫的干鲷调制所,年进献干鲷500尾。
这些供奉品都由神领4特定的地方进献。尽管如此,在由贵大御馔祭之前,内宫
159
孩子缺锌有什么症状的神官们还要出海捕鱼,叫“贽海神事”。当然,捕得到捕不到鱼是微不足道的,据说是表示自给自足的精神。限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古代的祭祀中要使用大量的新鲜鱼贝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鲨鱼、香油鱼、沙钻鱼、鲈鱼等,大都使用咸干制品。大量使用新鲜鱼贝也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明治以后龙虾才开始成为神馔。鱼贝类中被加工成熟制品的只有龙虾和鱿鱼,其它均为干鲜生品。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由贵大御馔祭的特别神馔所用的神酒是清酒、白酒、黑酒、甜酒四种,其他的祭典用清酒、甜酒两种,每天的常规祭典只用清酒一种。但是所有的祭典献神酒都是在最后。为什么敬献神酒要放在供奉神馔的最后呢?据说因为古代供奉的神酒是浊酒(未经过滤和蒸馏的原酒),在饭前喝容易引起腹涨,先进食
一些其他食物再喝即无大碍。过去,神宫祭典上所用的神酒是“自给自足”的。由一种职务叫“酒作物忌”的神职酿造。现在,伊势市还居住着叫“酒德”名字的100多户人家,据说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事此职业的。今天,神宫所用的清酒已不再由自己酿造,完全由大阪的酿造商供给。其他(白、黑、甜酒)则还是自己酿造5。
从以上可以看出,神馔主要由米及其制成品、蔬菜、水果、水产品、酒及盐等组成,除少量禽肉外几乎没有兽肉,除了米的制成品外几乎都是生鲜品。它构成了日本食文化的原型,反映了日本食文化史的发展。
—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二、神馔——
相对于喜好食肉的西方人来说,日本人喜好吃米、蔬菜及鱼贝等海产品。日本的食文化可称为是米食文化、鱼食文化、菜食文化。今天日本的饮食文化,是随着2000多年日本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而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都可以在神馔中到它的原型。
(一)神馔中的米及其制成品是“米食文化”的原型
所谓“米食”,广义可指以稻米为主包括麦、粟在内的谷物,狭义单指稻米。这里是单指稻米。据有关研
究指出,水稻最早是从大陆传到日本的,弥生时代日本开始种植水稻。从生长在低湿地里的原生稻,逐渐成为需经过平整土地、播种、育秧、插秧、薅稗草……复杂的田间管理,发展到今天采用机械化耕作,使用化学肥料、160
原神向真君供奉美食食谱怎么做除草剂、杀虫剂,品质越来越好的优质水稻,并成为“瑞穗之国”日本的主要农作物,日本人主要的食粮。米食遂成为日本人主要的食生活方式。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米的种类也由糙米发展到今天的精白米。米食的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由从生食、炒食发展到蒸饭、煮饭、捞饭和连煮带蒸(仅用于食糙米的时代)以及用电饭煲焖饭和煮粥等多种方法。除粒食以外,还有年糕、团子、镜饼等粉食方法。近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面包、汉堡、比萨等西餐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又由于副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主副食的比例产生了变化。虽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日趋下降。但是,大米依然是日本人的主要食粮。日本人爱怜水稻、依赖大米的情怀依然如故。
弥生时代的日本人,在每年春天,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秧苗茁壮成长、驱除病虫灾害而祭祀神灵(田植祭)。又在每年秋天水稻收获以后,以丰收的劳动果实犒劳神、答谢神,祈求来年继续得到神的护佑,获得更大的丰收而祭祀神灵(神尝祭、新尝祭)。在古代日本人进行水稻种植的共同体(部落、村落)的共同祭场上,逐渐形成了原始神道。用什么好吃的东西来犒劳和答谢神呢?日本人赖以生存的食粮(
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求神和答谢神的祭祀中的神馔。在日本人看来,水稻丰收是由人辛勤劳动、神的护佑,即人与神共同合作的成果。用新收获的水稻来供奉神灵,也有人和神共同享用丰收成果的意思。开始只是把刚刚割下来的新谷穗献于神前,随着日本食生活的发展,大米及其形形的制成品,被作为神馔出现在各种祭祀之中。所以,出现在神馔中的糙米、精米、米饭及各种各样的大米熟制品,是日本米食文化的原型。
(二)神馔中一般没有兽肉,这是日本历史上“禁食肉”食生活的原型7个月宝宝食谱
大凡原始人在尚不知农耕以前,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生活,日本人也是这样。著名的贝塚遗址是绳纹时代日本人村落抛弃生活垃圾的垃圾场,这样的遗址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发现了700余处。在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中,同时混杂有熊、鹿、猪、猿、兔、狸、野鸡、鹤、野鸭、雀、鹫、鹰等的骨头,说明绳纹时代的日本人除了依靠在海边拾贝为生外,同时进行狩猎,食用兽禽之肉。在《万叶集》(特别是万叶前期、中期)里,也有“年轻人外出狩猎,姑娘们穿着红腰裙游于海边”(山部赤人),鹿的“肉与肝给人做菜肴的材料,胃做酱的材料”的文字。在《古事记》和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