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食谱
作者:洪 烛
来源:《视野》2003年第06
        穷人家的伙食自然不能跟富人家的伙食同日而语。但穷人的孩子也许比富人的孩子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记忆——因为他有过饥饿的体验。俗话说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一一它甚至还能构成记忆里的味精。在经常赶赴各种宴席,连山珍海味都觉得索然无味之后,我反而挺怀念童年的食物,包括童年的饥饿。
        我是在南京中华门外的奶奶 长大的。那一条街堪称是贫民窟,家 家户户门口都用捡来的红砖砌成炉 灶一一是烧柴禾的。一口漆黑的大 铁锅,是一家人的吉祥物。每隔一段 时间,奶奶都要在这口锅里用肥猪 (又称肥膘)熬一次荤油。切成了 的肥肉在油锅里,兹兹翻滚着,我站 在锅边,等着吃刚捞出来的焦黄的油 ——蘸点白糖或蘸点盐都可以。在 清汤寡水的生活中,这简直是我的节 日。我津津有味地吃着任何菜谱里都 不曾记载的食物。而我,也无师自通 地体会到了所谓美食家的快乐。
        熬好的荤油装在瓶瓶罐罐里,冷 却后变成乳白。那时候豆油、菜籽 油、花生油之类
都凭票供应,老百姓 的一日三餐常常要用荤油代替。但直 到现在我还认为:荤油炒的菜或许 造食谱的电脑美食家阅读答案进入不了大雅之堂,可确实香啊。那 洋溢着真正的人间烟火味。
        做阳春面是少不了荤油的。挖一勺荤油,加点酱油,洒上葱花,用热汤一浇,就是最后的汤料(不亚于现在的康师傅)。对门的汤祖兵(我的小学同学)每天早上都抱着这么一碗,蹲在台阶,香气直冲我的鼻子。但我们家更喜欢汤料稍少的那种——“干挑。把面条在碗里搅拌着,吸干了汤汁,再加点切碎后腌制的红辣椒一一变成了酱油的面条被点缀的红辣椒衬托得格外诱人。这是否有点像武汉的热干面?有了荤油,连面条都变得像肉一样好吃……长大后我吃过各种各样的面条,从担担面、打卤面、炸酱面到加州牛肉面,觉得没有谁能比得上童年的干挑。是饥饿感使之变得无比美味,还是因为我的嘴变?
        奶奶最擅长做的菜饭,也是需要用荤油的。所谓的菜饭,即把青菜拌在米饭里一起煮,加适量的荤油和盐。可分为干的和稀的两种。寒冷的冬天喝一碗菜稀饭,浑身都暖融融的。至于菜干饭,副产品是香喷喷的锅巴。趁热吃不完的话,奶奶便会将其从锅底铲起卷成一团,饿的时候,撕一块在碗里用开水一泡,可以代替早点或夜宵。
        这次回故乡,和弟弟在楼里散步。弟弟突然吸了吸鼻子:这是谁家做莱饭的香味?”
我们顿时抬起头打量那一扇扇灯火通明的窗口。这早已被忘却的菜饭,使我童年的记忆复苏了。想不到现在居然还有人会做——(或他)真是幸福的。我那已经在天堂的奶奶,什么时候能够再给我做一次菜饭吃呢?
        我叔叔当时在附近的溧水插队, 每位知青回家过年时都能够分到半 托拉机的红薯。家里便特意搭了个 棚子储存。饥饿不再是致命的威胁 了,奶奶脸上有了笑容,变着花样地 用红薯喂养一家人。菜饭便变成了 红薯煮饭。或者直接用切成块的红 薯煮汤喝(加点红糖)。除了把红薯 削皮当做水果生吃之外,每次开伙 时,都会往炉膛里扔几只红薯,最后 从将熄的灰烬里扒出来一一已变成 焦黄的烤红薯了。
        可能那几年里我把下辈子的红薯 都已经吃够了,直到现在,遇见街头 烤红薯的摊子,哪怕香气扑鼻,我一 般也不会掏钱买。
        逢年过节时我们能吃到一些便 宜点的鱼类。奶奶做的红烧带鱼是 一绝。有时候用盐腌制几条,像银光 闪闪的皮带一样晒晾在院子里,我 们又称其为咸干鱼咸干鱼 我们南京,又常常用来比喻那些脸 皮厚的懒人。当时还有一种比带鱼 更便宜的海鱼,好像叫橡皮鱼,需 剥去厚皮后烹饪。我觉得味道挺好 的。可成年后再没在菜场里见过这种
卖。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了,还是因为它已灭绝了?我怀念橡 皮鱼,就像怀念一个消失的幻影。
        吃猪肉,连肉皮都舍不得浪费。家家户户门框上都悬挂着几串晒干的猪皮。积攒到一定程度,会在油锅里炸成皮肚。做大杂烩(各种剩菜的组合)时,皮肚是少不了的。穷人真会吃,真会过日子啊,连肉皮都能变成酥软可口的美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没有肉时,蔬菜汤里会搁几根扯断的油条,泡烂的油条便成了人造肉”——至少,汤里会有点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