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厨家常菜,三江炖肉,周荞面……崇州餐饮人的幸福生活(上)
美食食谱川菜
排卵温度表幸福感,是现代人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对于幸福感,网络上是这样解释的: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幸福感指数,其实跟你拥有的财富并无直接关系,身家上亿的成功人士也未必感觉幸福,而现实生活中一些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则可能过得悠然自得。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接触过大量的餐饮老板,发现他们普遍感觉不幸福,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开店的老板们。一说到大幅上涨的房租、人工和营销成本,一说到如今越来越挑剔的食客,一说到业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就感觉“压力山大”——每天茶饭不香、焦虑不安,幸福感何在?
每次去崇州这类小城市采访时,我都感觉当地餐饮老板的幸福感指数要高于大城市的老板。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少,只要有一两道特菜就能把餐馆生意做得红火,所以开了二三十年的老店比比皆是。小城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相对便宜,顾客体稳定,平时所面对的竞争也小,老板们基本上不用煞费苦心地去推陈出新……总之,他们的生存压力明显要比在大城市开店小。当然,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小城市餐饮人在享受这种幸福感的同时,也缺乏创新的动力,不管是菜品开发、环境装修,还是经营模式,大都停滞不前。不过,也有一部分餐饮老板在尝试改变,比如这次在崇州见到的“呱呱两碗”、“蔚蓝卡夫卡”等,这些餐馆的老板在经营模式上也有所创新。
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们的文字和图片,一起去感受崇州餐饮人的幸福生活,去看他们是怎样凭借一技之长维持这种幸福感的。
崇州距成都不到40公里,经成温邛高速公路,开车耗时不到1小时。崇州的特美食比较多,像怀远三绝、天主堂鸡片、荞面、查渣面等,早年间就远近闻名,为了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隐藏在当地民间的美食,我们特意请叠翠园的老板周彬先生做向导。在他的带领下,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我们先后采访了多家餐馆,当中既有小吃店、农家乐、烧烤摊,也有普通的馆子和高档餐厅,它们各自都有值得同行朋友借鉴的地方。
周荞面
坚持
说起来,各地的饮食风俗形成的原因都有其偶然性,时间一长就成了传统。比如简阳人一年四季都要喝羊肉汤,可是当你一翻过龙泉山,便发现生活在山这边的龙泉人一般只在秋冬季才吃羊肉。双流城区的蘸水肥肠和肥肠粉很有名,街上开了不少卖肥肠的店,可是在邻近城区的温江、崇州等地却鲜见有制售肥肠粉的餐馆。同样,崇州的手工荞面很有名,可是其周边地区却少有。崇州并不产荞麦,说起崇州荞面的起源,得追溯至清末民初,当时有崇州人从西昌贩回荞麦,将其打成粉,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木制的榨面器手工压成面条。
危险期是什么时候“周荞面”是崇州的老牌小吃店,现在接手经营的已经是第九代传人,这家开在学府街134号的荞面馆是当地人最喜欢去的一家,店里的木桌条凳和调料壶都有好几十年的历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坚持”二字。
“周荞面”现在由周年春和周年国两兄弟共同经营,一个在灶前压面条,一个打调料和跑堂。做荞面是辛苦活,他们每天五六点钟就得起床,和面团、熬汤、炒臊子……每天的活儿琐碎而辛苦。周年春说,和荞面也没有啥秘诀,关键在于加石灰水——荞麦面粉的筋性不如小麦面粉,碱性水能够让荞面的口感变得更滑韧。
荞面是现榨现煮,榨面的机器就架在锅的上方,榨出的面条落入开水锅煮熟后,捞碗里并舀入调料即成。以前榨面用的是木制机器,因为使用频繁易磨损,所以现在都换成不锈钢材质的。
“周荞面”的荞面有热吃、凉吃等不同的吃法,如跟红苕粉条混在一起,则称为“鸳鸯”。臊子里面还加有脆爽的笋丁,与口感滑溜的荞面可谓相得益彰。童泰贝康
女厨家常菜
传奇为什么要减肥
白头镇白头东街226号的“女厨家常菜”,是一家典型的路边店——开在成温邛高速路的旁边,胎心看男女
已经有12年历史。这家店原来开在前方桥边,仅有两间旧屋,可是现在却拥有自建的两层楼房,这些都归功于女主人邵丽蓉。
面对我们的镜头,邵丽蓉显得很腼腆,她对自己的创业经历不愿意多提,只是连声说自己不是专业厨师,做的都是些乡间土菜,上不得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