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尼
雅培奶粉怎么样
柳林风声电影
入年界一般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二十四日大扫除。通称扫屋,连瓦面、地面、墙壁全扫干净,一尘不染,床板、桌凳等用沙刷洗如新。接着是办年货备年品。
搞笑一家人韩剧打米橙饼在客家人的年品当中,米橙(谐音)饼是最主要的。建国前,探亲时,“箩格”(合箩)里头就放着少量的米和一定数量的饼(一百几十个不等)。做人情送礼也送饼(十个二十个不等),回礼也用饼。出嫁女回娘家逻年(又称嬲年)要带足够的饼,同房(或同村)的,要每家每户送饼,回婆家时,父母要送几个大“饼塔”给女儿带回家。小孩子到婆(外婆)家作客,婆也要有小“饼塔”送外孙回家。这些“饼塔”就是用陶瓷小缸装着的米橙和饼。
米橙,类似花生糖、撒其马,广府人称“螭米”,“螭”也是谐音字,广州话是“粘”的意思。做法是:把糯米干,放在干净并在锅里炒至高温的河沙当中,混合爆炒膨胀成米花后,用篩子,把沙子筛掉,然后用熬成糊状的糖胶与米花搀和、起锅放在平底圆形竹筐或木板上加上炒香的芝麻花生,展平后切成长方块,凉透之后置放在陶瓷缸里密封储存。其中的米干必须在年前的冬至前晒好,糯米要纯,尽量不要搀杂粳米(粘米)。把糯米煮成饭(最好是用饭甑蒸熟)之后,晒干储存起来备用,并备好筛选好、洗掉尘埃的河沙。储存的地方不要让酒
钱放余额宝安全吗气渗入,否则,米橙就容易松散打不成功。打米橙的硬功夫是熔糖,要选质量好的黄片糖,放适量的水,
熔至放一点在清凉水里能形成珠子,就马上把炒好的米干倒进锅里搅拌,搅至“顶手”(搅不动了)就立即起锅展平。(2)
饼指炒米饼,把粳米放在锅里干炒至熟并松脆,再磨成粉,然后用糖水(一般是黄片糖)搅拌柔猜成一个大团,分放在饼印里用特制的饼捶压实、柔平、敲打坚实,倒放在平底大竹筐里,再用碳火烤干烤硬,凉透之后放置在陶瓷缸里密封储存。年前,每到晚饭后,家家打饼“嗑嗑嗑嗑”的声音在村中街头回响,仿佛是迎接新年的交响乐,别有一番情趣。建国前,贫苦人家喜欢把饼敲打和烤得很硬,叫做“起松光格”,饼要在硬的桌面或石头上才能砸碎,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吃,半天吃不完一个,存起来的饼能吃很久,有的到六七月份双夏大忙时还可带几个到田头作小餐。
年三十晚年三十贴门神、对联、贴灶君神位,名为“灶头阿公落地”。但对灶君的供奉没有广府村讲究。有的村庄不设灶君神位。当晚全家用香茅或石菖蒲水洗澡。团年饭要特意多做一些,以便年初一吃“隔年饭”。米缸也要装得满满的,以祈求来年盆满钵满。入夜,在猪拦边放鞭炮,叫“弹猪兜”,企求养猪顺利。当晚及初一初二全夜开灯,叫“开年光”。
年鹅客家人有过年吃鹅的习惯,称为“年鹅”。春节期间,如果宴席上没有鹅肉,是很不体面的。增城客家人所宰的鹅,必须是养足120天的老鹅。八月十五之后就要买鹅苗(小鹅)回家养,有老人或
小孩在掌牛(放牛)时兼掌鹅。有“八月十五光(月亮圆而亮,鹅仔就好养,八月十五暗,鹅仔跌落坎”
、“七姑星(八斗七星)到顶,鹅肉到颈”的农谚。不足120天,羽毛尚未老的鹅称为草鹅(有人称嫩鹅),传说吃草鹅会“脚软”(得风湿病)。养年鹅,对客家人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养鹅,有的养十多二十只,多的就到圩镇卖,但主要是自宰自吃。到了农历十一、十二月,田间地头,鹅牯(公鹅)“咣咯咣咯”地叫,田园风光异常浓郁。但到了十二月中旬,就要把鹅藏在屋里,叫“藏鹅”,目的是让它少活动多长肉。烹鹅也很讲究,有多种吃法:一是芹菜算燜鹅,先把光鹅洗干净,放进水中浸煮至熟,捞起后,斩件,把花生油放入锅里爆得滚烫,然后放入切好的芹菜、蒜苗,爆至清香,再放鹅肉拌炒,加少量的水熬煮至松软,另加生抽、蚝油等调料,即起锅;二是白切鹅,就是把光鹅放在水中熬煮至全熟,捞起斩件,另用蒜片、蒜苗、姜丝、芹菜捣烂,煮熟后,加生抽、蚝油、花生油,少许食盐煮成调料,用以蘸鹅;三是生炊鹅,把蒜仁、姜、豆豉等粉碎,加生抽、生油、蚝油、少许食盐,拌成糊状,涂抹光鹅全身,放在盘里,隔水蒸炊至熟透,停火后,斩件上碟;四是豉油鹅,在锅里放豉油八斤,加水一斤(目的是避免过咸),加姜、生油,把光鹅放进锅里煮至熟透,起锅斩件上碟。
送穷鬼年初三为“穷鬼日”,家家户户大扫除,放鞭炮“送穷鬼”。不上门探亲。小楼竹坑村还有不下(到)菜园的习俗,说这天下菜园会带去虫害。
烧炮头又称抢炮头,时间大都在年初四、五。小楼竹坑村规定
年初五为全村张、郑、王、黄、梁、蔡六姓的做景日,早上,把平时供奉在上角张姓小厅厦的杨五爷轿抬出来游村,中午烧炮头,晚上烧烟花。亲戚朋友都来助兴。炮头共12个,每个都有一个神像。用镜框镶着,还有炮尾银和一条“标红”(一幅几尺长的布,注明第几炮,尾部有一串鞭炮)。头炮的炮尾银是十担谷的钱,以后逐个减少,到十二炮是五十斤谷的钱。头炮有烧猪、八音陪伴到场,其余各炮也有锣鼓陪伴。抢到炮头,拿到炮尾银的,第二年如数交还,周而复始。使这个活动长期持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后恢复烧烟花,但没有抢炮头的活动。烟花是从外面买来的,燃放过程全由师傅安排。先烧一般的烟花,再烧高架上的“笼箱”,最后,在河里烧“水鸭嫲”(一种在水面上烧的烟花),让宾客老少饱享眼福。这个活动持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小楼秀水新围罗塘两村过去是曾、李、刘、黄四姓同时在年初四抢炮头做景,历时有300年历史,1949年中止,上世纪80年代后新围村恢复烧炮头活动,比过去更为隆重。年初四中午一点过后,村民们就举着红旗、敲锣打鼓,上一年抢到炮头的按例规把炮头送到白衣庙(相传曾有白衣仙保护村民)),男女老少用香烛参拜白衣仙(又称社公)。此时,鞭炮声震耳欲聋、浓烟弥漫,上千村民与亲朋围在一起,迫不及待等着炮头升空,上百名参与抢炮头的勇士们撩起衣袖裤腿,“呯”的一声,小竹筒升起几丈高,他们就蜂拥而上,争得难舍难分,有的摸爬滚打得混身泥水。一个接一个地烧,共烧九个炮头,高潮迭起,欢呼声一浪高一浪,直至下午四点多才恢复平静。致富有
道的老板,对这一活动给予热情赞助,同姓人抢到炮头,给予几百元或几千元的奖赏。黄昏以后,各家
把著名客家美食的食谱带回家各户大摆宴席,三几席以至十多席不等。炮竹声此落彼起,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入夜便燃放烟花,“呯呯嘭嘭”,烟花腾空而起,五彩缤纷,把“做景”活动推向美妙境地然后落幕(3)。
游锣鼓荔城棠厦村是一个客家大村,有3000多人,潘姓占2000多人,另有成、郭、夏、吴、梁、古、温、谢等姓。除成、郭两姓各有300多人之外,其余各姓大都仅100多人,温、谢两姓各10多20人。潘姓在村中有如老大哥,呵护着各姓,各姓之间互通婚姻。,和睦相处。在村内,每年年初十有游锣鼓的活动,正月初十晚上,把各自然村(含各姓氏)的锣鼓手都集中起来,男人们手执灯笼、鱼、虾、蟹等灯饰,穿街过巷,游遍每一条自然村,每到一村,各家各户都放鞭炮欢迎,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吊灯没有广府村的灯庆隆重,但也有一定的仪式。上一年新添男孩的家庭,从年初十开始在祠堂吊花灯,每晚添灯油。亲戚前来祝贺,叫“贺灯”。来“贺灯”的要做“灯担”,“灯担”必备茨菇,以示多生男孩。到正月十五结灯,把花灯拆下烧掉,拜完祖先即告结束。
补天穿正月二十为“天穿日”,各家各户用熟芋头皮蒙住门神公的眼睛,传说免得门神公偷米走。
四月初八一般有吃芝麻糊的习惯。竹坑村还有“做学设”的传统,就是送礼物给老师,或与老师同吃一顿饭。
端午节除一般的吃粽子之外,这一天允许小孩到河里洗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