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名人的故事

卵泡发育不良  如此精致的菜肴,当然要细细品,才能吃得出味道。江南有着文人辈出的传统,淮扬菜自然就与文人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八大菜系中,淮扬菜可以说是最“雅”的菜系。
  淮扬菜系的文化渊源极为精深,早在《四书》中已有记载。文人、园林、饮食支撑起淮扬菜的文化架构。园林是依托,文人是主体,饮食是对象。在这个淮扬饮食文化传统中,园林是依托。扬州城是园林城,湖山园林、住宅园林、寺观园林数百。酒馆茶肆园林化,而且多为吟诗作赋、以文会友之地。
  园林化的茶坊酒肆,幽静淡雅,内设雅座,闹中取静,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文化人的雅集,醉翁之意,在于诗情画意,有酒一壶,烫蒲包豆腐干一碗、肴肉一盘,熏鱼上碟,白汤鸡丝面条如数,也就尽兴了。这样慢慢产生了以诗文为主导的茶会或酒会,是食事的升华。
  饮食是对象。从满汉全席到面点小吃,都成了文人们笔下浓墨重彩的咏叹主调,淮扬菜荣幸地被骚客们从食苑领进了文苑。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流泽世代,大大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人的美食食谱  文人是主体。文人是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自古以来,淮扬菜入诗、入文、入书、入画、入联、入戏者,或以诗词名句、成语典故等命名淮扬菜者,不胜枚举。
  文学介入淮扬美食,早在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清代最多,那时的咏食史、咏采料、咏菜点、咏宴席、咏厨艺、咏酒楼、咏食俗、咏饮话的诗篇有两百多篇,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从枚乘写王府园林文宴,到唐代的李白、刘禹锡、高骈,宋代的黄庭坚、秦观、陆游、司马光、梅尧臣等,都吟咏了大量扬州美食的佳作。清代文人荟萃,孔尚任、曹寅以及扬州八怪也都留下了可观的烹饪文学及绘画遗产。
  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在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涉及多种菜肴、羹汤、饮料、饭食,反映淮扬一带饮食活动,文章盛赞江淮一带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
wheredidyougoonvacation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给美丽的淮扬风景增添了几分浪漫,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农历三月不但要欣赏扬州美景,由于此时的蔬菜与河鲜都是当季最新鲜的,因此更是品尝淮扬菜的好时候。李白曾几下扬州,他赋诗:“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美食家风度跃然纸上。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东坡和欧阳修在扬州时,曾大宴宾客,挥毫万字,为淮扬菜系带来文学血液。苏东坡曾作扬州太守,留下了对淮扬菜的很多溢美之词。“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
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这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简直可以当作淮扬菜的历史教科书,它所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都是淮扬菜中的经典。
  江南渐入雨季,雨中宜饮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
室内游戏大全  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茶汁如乳。得白茶一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
  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漾动,又是一番归真返璞。
  喝白茶需要耐心。在等待茶叶舒展到以茶为伴的过程中,得一份冲淡平和,卸下心灵中的
疲倦,拂去尘嚣中的浮尘,只一颗素心对茶,得一份禅意已足。白茶在水中,起初似乎静止不动,十余分钟,叶片缓缓展开,茶微黄,茶香倒不如刚打开袋时那么浓,思绪被杯中的绿意牵引到种满茶树的山间,茶随山势起伏,沐雨露,受云雾,方得嫩芽若许。初次兑水,抿一口,茶味极淡,茶香若有若无,但我知道,品得白茶真味要等得,两泡过后,此时叶片漂浮,令人心生愉悦。白茶之韵,是空山新雨后,白茶之味,是天气晚来秋。杯中叶芽细嫩,汤浅绿,香气幽微,向黎说夏日宜饮白茶,的确如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记得新茶上市时,陪父亲去茶市买茶,父亲拈叶少许嚼嚼,说有烟火气,弃之另选。而白茶用的是生晒之法,可以说是真正的“不近人间烟火”。白茶的制作工序少,属于轻微发酵茶,采摘新鲜芽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直接晒干即可。白茶冠以白字,恰好也有这种朴素的意蕴。
妹妹背着洋娃娃mp3  车前子提到白茶时说有寄深情于更深的感觉。曾有人将车前子的文字喻为白茶,嗅之嫩香持久,观之玉白沉底,饮之清冽鲜爽。有白茶的意味的,还有丰子恺的漫画,尤其是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是大片闲散的白,人去楼空,竹帘闲卷,一钩新月静静照着,木桌上的茶壶水正慢慢凉去。人生,不仅有友人相聚的热闹时光,还要耐下性子去品味
这样淡定的时光。
  “玉糁羹”是用山药烹饪的一道名菜。
  山药,又称山芋、山薯。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朝时,因皇帝代宗名“预”,为避讳,改名薯蓣。宋朝时,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署”,再次改名为山药。山药的姓名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实为罕见,难怪《本草纲目》要特别记载它。
  “玉糁羹”是海南的一道文化名菜。“玉糁羹”名很美。说它美,是因为此名是宋代大文学家、大美食家苏东坡所起,它除了渗透大文学家的美文学成分外,还有一段亲情、美丽动人的小故事。
  公元1097年,已被贬到广东惠州的苏东坡,再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儋州官员张中很仰慕苏东坡的为人与文采,把他当成朋友,让苏东坡住官舍的庭院内。再次流放的苏东坡,受到如此的厚爱,心情感动,写诗来表达当时的心绪,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为该屋题名“载酒堂”。苏老先生曾为载酒堂咏过一首诗:“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怀古》)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访察岭南的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得知苏东坡住官舍后,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官。苏东坡只得在城南的槟榔树丛中买地建屋居住,在众黎族百姓的帮助下,五间茅屋建
成了,他把屋子命名为“桄榔庵”。
  当局对苏东坡不好,使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过得很苦。当时大米缺,生活很是艰苦。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那时,海南种稻很少,当地人以香为业。大米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因为台风等种种原因,运米大船常常断航。每每此时,当地居民只能以山薯(海南人将山药称山薯)充饥。苏东坡父子也入乡随俗,吃山薯。跟随苏东坡到海南的只有三儿子苏过,苏过见年迈的父亲身体不好,就想办法给他弄好吃的。苏过将山薯弄碎后,再给父亲搞羹。苏东坡吃得很美,即兴作诗一首,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苏东坡的诗,说传说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虚幻不实的,其味如何不可知,无法与玉糁羹相比,但人间佳味,如隋炀帝所极为称道的“金齑脍”,却是不能与“玉糁羹”相比的。就物质生活来说,苏东坡父子在儋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实,清水淡煮的“玉糁羹”,只是一种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饥饿之时,最美的应是肉类的荤菜,而不是什么蔬类的素菜。但苏东坡是个“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乐,简简单单的一碗“玉糁羹”,也让他诗情大发,写出了美丽的诗篇。
  就这样,“玉糁羹”传至今。
  玉糁羹怎样做呢?玉糁羹可做素的,也可做荤的。将山药去皮后切片并用刀拍打碎,豆腐切粒并用刀轻轻拍碎,鲜玉米用刀轻轻拍打裂口,鲜虾去壳去头挑肠线后切小段并用刀轻拍。高汤适量,煮沸后,先下山药、虾仁与玉米,再煮开后文火煮十分钟,然后下豆腐,煮沸后下淀粉水勾芡成浓汤状,下蛋清,调味后即可起锅装碗,并下葱花、香油少许。
  山药做成的“玉糁羹”,因美食家苏东坡的命名与钟爱,闻名于世,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张飞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宁干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由于境内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其表面为墨黑,切开后肉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历史上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张飞牛肉分生、熟两种。选用精肉切成五百克左右方块、去掉边筋板韧,用咸味香料浸渍,用力反复揉搓,务将血污、水份挤尽,使肉质疏松,再加香入缸,密封腌制.出缸后,用“百草霜”反复抹于肉表,烈火煮熟,沸水起锅,即为熟干牛肉。生干牛肉又称风干牛肉,系选用牛腿肥厚筋肉制成.在冬季加工,用咸味香料抹揉,入缸加压腌制,然后出缸用古柏烟熏,至泽金黄,始以微风吹拂,至七、八成干时,再加香料入缸密封,以待食用。
  张飞牛肉,为阆中市一大名特产品。相传,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原来,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好手,他卤制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宴席开始,弟兄们一边饮酒,一边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兴。都称:“张飞牛肉好吃!张飞牛肉好吃!”
  故事虽然好听,不过却不是真的。真正的张飞牛肉是从何而来呢?
  阆中市区名叫保宁镇,回汉杂居。老回民在逢年过节时会制作腌牛肉(类似汉族的腊猪肉),做好后为防止腐烂,人们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这种腌牛肉被人们称为“保宁干牛肉”或者“风干肉”,为地方名特小吃。该牛肉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呈墨黑,切开后内部肉质却是棕红,很是好看。
  上世纪80年代左右(约1985年),张飞牛肉公司前身原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红其形似张飞而将其正式定名为张飞牛肉。因此名字取得恰当,于是迅速被人们熟悉。现代商人也为“张飞牛肉”杜撰出一些故事来增加它的卖点。
>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