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麦——麦芒上的西方文明
引言
在对世界有影响性的植物中,小麦是最重要的一种,从12000年前,它就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粮食。小麦被全球性地种植,被制作为麦饭、面条面包、蛋糕等人类必需的日常食物与仪式用品。每逢小麦欠收,某个地区或国家总是发生影响局势的动乱。小麦,因为它的精耕细作已成为文明的标志。人类,不过是活在小麦枝头上的脆弱生命而已。
一、苏联的噩梦
1932年,苏联在经过连年的丰收之后,上帝不再保佑它:终于轮到小麦欠收了。而在此前,斯大林以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让农民们把手头的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国家,人民手里不再有任何存粮。
到了1932年——1933年的冬天,大严寒与大饥荒接踵而来,它们横扫着苏联广阔的大地,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没有面包而饥饿致死。这过程中很少人得到政府的救济,更没有人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援救——因为国际社会根本就不知道在苏联发生的饥荒。因为消息被非常严密地封锁起来了,宣传机构和官方人士都在所有场合对饥荒的存在予以否认。
当时访问苏联英国剧作家肖伯纳回来说:“俄国发生饥荒的消息是谣言,我可以证实,俄国的粮食供应在我
旅游期间比任何时候都好。”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蒂也在1933年,就是饥荒最严重时的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不可能发生。”不久,杜兰蒂又在另一篇报道中写到:“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杜兰蒂正是由于一系列关于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的报道而获得了1932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更因1929年对斯大林的独家访问而名闻天下。
但是,他在私底下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
其实早在1929年之前,因为政府的过度低价征粮,苏联的耕种面积越来越减少,粮食的产量也就越来越严重地下降,收购自然也会越来越困难,于是到了1929年,连莫斯科的面包都出现了短供的情况。
这场灾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呢?
到了73年之后还有反响,乌克兰在悼念大饥荒73周年时,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乌克兰1/3人口饿死,所以总统尤先科促请承认这场浩劫是种族清洗,但承继苏联的俄罗斯却表示强烈反对。
二、小麦壁画
在因为欠收而饿死上千万的苏联人之前,早在12000年前,小麦已经是人类的美味了:尼罗河边有一些
坟墓建于公元前5000年,在这些坟墓的壁画上,人们发现了绘有小麦的壁画。最早发明了发酵面包的是古埃及人,而小麦这种植物一直以来都带有宗教彩,也成为无数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有趣的是,希腊人和罗马人都信奉小麦神和面包神,这当然是一种对植物的感恩。
今天美洲的小麦产量在世界上占着重要地位,但在西班牙人第一次登陆美洲以前,小麦不曾在美洲出现。到哥伦布在第二次远征时他才将小麦带到了美洲。400年后的19世纪,堪萨斯来了俄国移民,这些俄国人定居下来并带来了名为“土耳其红麦”的麦种——在那个时候这是最优良的品种,所以红麦成为美国换取外国商品的重要资源。
如今小麦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植物,它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粮食植物,并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筹码。哺乳期能吃柿子吗
在《圣经》中,上帝曾赐给人类一种小麦状的食物:吗哪!而在人类的食物史上,小麦,不也正是食之不尽而喂养了人类的“吗哪”吗?
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来说,小麦的栽种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栽种了小麦,但直到秦汉时期,小麦在中国所占的地位还比不上粟。为什么?
三、饮食改变文化
因为当时没有发明石磨,汉代石磨的发明与应用才让小麦的大面积栽培成为现实,从汉代到唐代,小麦在中国是最重要的粮食植物,到了唐代与宋代之后,因为中国南方的开发,水稻方超过了小麦,但是,小麦在中国的粮食结构中一直不比水稻逊多少。
按中国的文献所言,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开始于汉代。汉武帝要求全国多种冬小麦,而汉成帝则在十几次下达种植粮食的诏书中,有9次提到小麦。在石磨发明以前,小麦被成粒地煮熟了当作饭,麦饭是当时下层农民们的食物,味道当然不敢让人恭维。
石磨出现之后人们就可以将麦子磨成面粉,从粒食改变为面食,这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汉代是中国石磨普及推广时期,也是小麦由粗食到细食的转变时期。中国学者们认为烧饼、面条、馄饨、水饺、馒头、包子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于是小麦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粮食。小麦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让中国人的饮食从食粟为主改变为食小麦为主,因为小麦的可加工性非常强,这是粟所不能比拟的。在汉代,小麦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体质。
同样反过来,当时社会的需要也很大地促进了小麦种植的发展。
四、一碗4000年前的中国面条
因为中国版图过于庞大,所以饮食习惯相差甚远,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吃不惯稻米,而南方人以水稻为
主,吃不惯小麦。
到了南宋,宋朝迁都临安之后,因为北方人在南方增多,所以临安的小麦制品店遍地皆是。仅蒸制食品就有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馒头、羊肉馒头、各种馅饼、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
从这可以看出小麦在这漫长的时间段里,已经成为越来越扩张性的粮食植物。
在中国人的小麦制品饮食中,面条是最常见的,就算吃不惯面食的南方人,一般也不会拒绝面条。
面条究竟起源于何处呢?
不在别的国家,就在中国
近年的考古发现中,一碗保存得很好的黄面条在中国西北部黄河附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这碗面条的历史长达4000年之久,至此,无可辩驳的证据把关于面条发源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而此前,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曾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面条。
虽然意大利面条如今世界著名,但面条仍然是中国人的发明,这种戏剧性让意大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过,这一碗考古发现的面条却不是用小麦制作的,它是用中国的特产——粟制作的。要等到小麦在中国大量种植与磨成面粉之后这种工艺才会与小麦结合在一起。
五、小麦的艺术:意大利面条
欧洲人之所以体质胜过东方人,除了人种原因之外,饮食也是重要因素,面包加牛肉让欧洲人获得了强悍的身体。所以至今欧洲各国仍然以小麦制品为主食,而中国人也不止一次呼吁在饮食上也要西化。
而提到欧洲的小麦制品,首先当数意大利面条。意大利的象征是什么?游客们的答案非常令人惊讶,既不是让人心动的意大利时装,也不是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更不是昂贵的法拉利跑车,而是意大利面条!长形、圆形、扁形、螺旋形,用鸡蛋染成黄、用菠菜染成绿、用墨鱼染成深红,里头填上奶酪的……
早在19世纪,意大利面条就已经有200多种不同的形状……意大利人把所有的艺术想象都用在了面条上,让它在视觉感与营养上都无可挑剔。
对大名鼎鼎的意大利面条的起源,历史学家们一直未能达成一个统一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意大利面条是由旅游家马克·波罗从中国带入意大利的。也有观点认为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居住在意大
利北方的埃特鲁斯坎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面条。在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托斯卡纳地区,人们发现了公元前4世纪的埃特鲁斯坎遗址,在这个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用来和面的大张木头桌子以及肯定是用来煮面条的厨房用具。从这些用具推断,当时的埃特鲁斯坎人已经开始制作各种形状的美味面条。
六、面条与阶级
新文化运动教案
但也有证据表明,在屋大维成为古罗马的统治者以后,罗马的人口已经达到150万,如何让众多公民的粮食供应跟得上,这成为古罗马政府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保存面粉的新方法:将面粉先和成面团,再用刀将面团切成一根根的面条。这种面条在太阳下晒干后可以保存一年以上——晒干的面条就这样在意大利人当中推广开来。只不过,那时以干面条为主食的都是下层平民,贵族和有钱人家里吃现做的面条。时间要推到19世纪,晒干的意大利面条才成为欧洲各国不分贵贱的美食大餐。从面条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些阶级性。
在食用面条方面,公元1000年时西西里岛上已经有意大利面条专用的菜谱。1150年时,西西里的巴勒莫港每周都有上百艘船满载意大利面条驶向世界各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二世(1467——1496年)曾下令用机器代替人的双脚来和面(可见机器发明之前面条里偶尔会有臭脚丫的味道)。1740年,威尼斯建成了第一家意大利面条厂。1800年,意大利人开始在面条中加入西红柿——意大利面条的艺术时代开始了。
意大利成为艺术国度与面条的影响不无关系,人们在面条上下了艺术功夫,自然也肯把这功夫下到绘画、服装等艺术上去。从饮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与艺术功底,所以在小麦制品上花样百出的意大利,在艺术与时尚方面,怎么会不引领时尚呢?
学者破译4000年前美食食谱
七、生日蛋糕的秘密
小麦制品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生日蛋糕。这种可口的东西是小麦向世界各民族各城市派出的“形象代言人”,就算不以小麦为主食的城市,生日蛋糕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总要过生日,过生日总要准备蛋糕。而生日蛋糕这种西方文明的事物,成了“文化殖民”的先锋。在欧洲历史上,最初是只有国王才有资格拥有蛋糕,但现在不论是大人或小孩,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生日时买个漂亮而可口的蛋糕,并享受众人给予的祝福。
最早的蛋糕只用几样简单的材料就做出来了,用于古老的宗教仪式上。那时的贸易让外国香料由远东向东欧输入,而坚果、枣子与无花果则从中东引进,甘蔗是由东方国家与南方国家进口。
怎样说课
月饼盒手工制作大全图片在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美味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享受,他们自有的糕点只不过是蜂蜜姜饼、扁平硬饼干之类并不好吃的东西。
十字军东征,从征途上返家的士兵和阿富汗商人把香料的运用方法、中东的食谱散播开来。在中欧几个主要的商业重镇,出现了烘焙师傅的行会。到了中世纪末,香料已被欧洲各地的富人们广为使用,这更增进了想像力丰富的糕点烘培技术。等到坚果和糖流行起来时,蛋糕就成了大众化的甜品与生日礼物。
而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那一天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与朋友都
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驱逐恶魔。从生日蛋糕,我们还能看出小麦崇拜留下的痕迹,虽然后来这种崇拜消失了,但用于仪式的美食却留了下来,并且不断地影响整个世界的“生日文化”。
这也是小麦的一个“甜美之梦”吧!
八、从远古而来的面包
在欧洲,比面条和蛋糕更普遍的是面包,当听到“面包”这个词的时候,印象中的面包是什么样子呢?
香喷喷的呈金黄的颜吧?这种美味据说已经诞生3000多年了:第一个面包应该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一带制作出来的,当时人们往加工粗糙的麦子里加水,搅成糊状,再将它摊在烧红的石头上,“嗤嗤……”接下来,一个没有发酵过的面包就烤好了。今天一些国家仍然食用这种不经发酵的面包,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味道与口感。
也有另一种说法:在10000多年以前,西亚一带的古代民族就已种植小麦。那时聪明的人们用石板将小麦碾压成粉末,加水调和后在烧热的石板上烘培——这就是面包的起源。因为这种面包还是未发酵的死面,也许把它叫做烤饼更恰当些。与此同时,北美的古代印第安人也在用橡实和植物的籽实磨粉后松软地制作他们美味的“烤饼”了。
到了公元前3000年,聪明的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发酵面包的技术。有人这样猜想:最初的发酵方法是偶
然发现的——将和好的面团在温暖处放久之后,受到空气中酵母菌的侵入,导致发酵、膨胀、变酸,再经烤制便得到了比烤饼更加松软的一种新面食,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
当时古埃及的面包师用酸面团来发酵,后来才改为使用经过培养的酵母。
现在能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坊,出现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古埃及。公元前13世纪时,著名的部族领袖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大迁移,也将面包的制作技术带出了埃及。所以在犹太人的“逾越节”
时,仍制作一种那里叫做“马佐(matzo)”的膨胀饼状面包,以纪念“出埃及纪”。到了公元2世纪末期,罗马的面包师行会统一了制作面包的技术和酵母菌种,最后决定选用酿酒的酵母液作为标准酵母。
在欧洲古代漫长的岁月里,白面包是富人们的奢侈品,下层人民只能以裸麦制作的黑面包为主食。时间要推到19世纪,面粉加工机械普及之后,小麦品种也改良之后,大多数的面包才变成今天这种模样。
如果说面条是中国与意大利的小麦文化,蛋糕是正在膨胀的西方文化,那么面包就是小麦关于自身的最本质言说了,它划分了社会阶层,最终又成为社会阶层相通的标志性食物。
九、《圣经》中的面包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典籍《圣经》中,大多数说到“粮食”的地方,在字面上指的是都是面包。
为什么呢?
因为面包是世界产麦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基本食物。在《圣经》中,面包有很多被用以代表所有的食物。除了支撑人们身体的食物以外,耶稣基督也把他的身体比作面包,如果门徒们要活命并做到精神上不断地圣洁强大,他们就要天天吃面包,意思是人们要按他的教义和榜样生活(约翰福音6:31-35,48-51)。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
十、文明从面包开始
在小麦所到之处,面包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喜欢吃稻米的日本也不例外。1869年,日本人木村安兵卫和儿子在东京开了一家面包店,不过日本人不喜欢面包的味道,所以没法普及。就像所有外来文化一定要本土化才能被接受一样,面包终于也“日本化”了——木村安兵卫于1874年发明了豆沙面包。
当时日本流行“文明进步七大件”,急于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希望在所有文化方面都“进步”,所以在饮食文化上,他们非要强迫自己喜欢面包不可,豆沙面包也就成了七大件之一,它与火车、煤气灯等现代事物一样重要,受人们在文化的心理影响下的“欢迎”。面包,也因此成为推动着日本人往现代转型的日常事物。
木村安兵卫当时与明治天皇的侍从过往甚密,他们打算让天皇也尝尝这豆沙面包,于是经过他们的“公关”,皇室便决定在1875年明治天皇去水户欣赏樱花时,让木村送豆沙面包给天皇。要给皇上
送面包了,木村动了动脑筋,他在烤面包之前将樱花嵌在面团中再烘培,这面包就被命名为“樱花面包”。这个命名不错,因为樱花是日本的象征,并且季节分明,所以天皇立刻就喜欢上这种面包——由此可见人们只是在文化上接受事物,而不是按事物本身来接受它。
此后,樱花面包在日本渐渐流行起来。
到了二战之后,日本人基本变成了西洋人,面包吃多了,思维方式也不是东方那米饭似的零散方式,变成了西洋式的“中心”方式,日本人就从面包进入了西洋文化圈。面包店在日本更多了,樱花面包仍然是重要的面包,种类更多了,有的形状像樱花似的,有的把樱花加入到白豆馅里以便豆馅成为粉,所以这种面包只有樱花开的时候才出售。
也许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应该改变它的饮食,樱花面包就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吃面包吃得愉快,但苏联人吃得就比较痛苦了。在苏联的卫国战争初期,一些军人到了战场上还来不及开,就成了德军的俘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陷在饥饿里,无法举起沉重的支。
十一、“面包会有的”
高一英语课本
在列宁格勒那29个月的被围时间里,苏联政府曾要求没有作战任务的平民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安静地躺着,因为人只有在躺着的时候消耗的食物最少。而对士兵来说,每人每天200克的黑面包虽然可以保住性命,但怎么可以让人拿起5公斤重的步跑步前进呢,更不用说与德军交战了。
当年苏联失去了乌克兰之后,就等于丢失了苏联的粮仓。在粮食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伟大的苏联人想出了“替代”的办法,中国人在60年代初搞“瓜菜代”,苏联人当年搞的却是“锯末代”——黑面包当中掺杂了很多锯末!这些“锯末黑面包”吃到肚子里当然很抗饥饿,但不可能增加热量体能,所以也没什么战斗力。但就算如此,那些口感不佳的俄罗斯黑面包至少保住了40万人的生命,也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量。
其实对苏联人来说,面包远比上帝更为重要,这个太广阔的国家总是陷入饥饿状态中,早在列宁那个时代,苏联人盼面包比盼解放更望绿了眼睛。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因为在战争期间物资非常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这位男子汉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面包成了苏联人奋斗的目标,而“面包会有的”则成了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在不满意现状时对自己的打气!
十二、“我不像是往日的我”
人类饿怕了,为了更多面包,他们在费尽心思去改良小麦。
美国孟山都公司是法玛西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农业科技公司,它拥有12000名员工。这个公司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一直走在最前列,它研制出的转基因小麦将会是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小麦,这例小麦可以抗除草剂,所以将会使农民的除草更为容易。
在转基因小麦的研究上,孟山都公司曾被迫中止过,后来又被美国政府批准,最后投入商业种植。但至今,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小麦一片反对,虽然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已经在市场上投入使用,但通常只是作为动物饲料来使用。
而转基因小麦不同,它被用于食品,所以转基因小麦将会在市场上面临更大的质疑和挑战。典型的面制品比如面包和面条,转基因蛋白将不会被去除,因此这些面制品将会打上转基因标签。
人们对转基因小麦的负面反应看上去要比玉米和大豆强烈得多:亚洲一些国家、欧盟和其它部分国家都表示,美国生产转基因小麦,它们将会禁止美国小麦进入当地市场。由于小麦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粮食品种,美国小麦生产者一直对转基因小麦既爱又怕,而美国的小麦出口也因为转基因而一直受到困扰。
孟山都公司说他们有科学根据,可以证明转基因小麦对人体无害。即使如此信誓旦旦,但绿和平人士和其它的社会活动家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