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甲辰龙年话龙菜
鱼跃化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太平广记》四六六《三秦记·鲤鱼跳龙门》:“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最终跳过龙门“化为龙”,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鲤鱼,
额头上都会留下黑疤。唐李白曾有诗
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
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有关龙门,其
一和洛阳龙门有关;其二和陕西韩城
龙门有关。
从唐朝起,“烧尾宴”就成了重要
的宴席,其得名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有
关,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云:士人初
登第或升了官级,同僚、朋友及亲友前
携程幼儿园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
款待来宾,名为烧尾,并把这类筵宴称
为“烧尾宴”。宋陶谷《清异录》中记
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
食单,使后人得以窥见这次盛宴的概
貌。明陈绛《辩物小志》云:“唐自中
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
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
直上青云之欹意。”
鲤鱼跃龙门传说化为当代美食,就
是糖醋鲤鱼。《国风·陈风·衡门》载: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济南北临黄河,
所产鲤鱼不仅肥嫩鲜美,而且金鳞赤
尾,实属鲤鱼中的佳品。《济南府志》
上早有“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
食谱”的记载厨师在炸制鲤鱼时让鱼
挺身翘尾,名之曰:“鲤鱼跳龙门”,此
菜经历代厨师改良,成为山东名菜。黄
麦糖
河鲤鱼自古以来便有“铜头铁尾豆腐
腰”的说法,而河南恰好就在黄河“腰”各类美食食谱
的位置,因此,河南段的黄河鲤鱼也甚
为肥美。鲤鱼焙面:糖醋软熘鲤鱼泽
柿黄,鱼肉细嫩,酸甜咸适口;焙面则
细如发丝,比作龙须,蓬松酥脆;此菜
味道之鲜美,妙在一道菜肴,两种食趣,归宿美林湾
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是
豫菜十大名菜之一。黄河天桥鲤鱼产自
保德县天桥一带,为山西特产之一。柳
龙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动物,是中国独有的人文动物。
龙富有神奇彩,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产生了许多与龙相关的美食。
△鲤鱼焙面
宗元在《晋问》中云:“河鱼之大,上迎涛波。”可见,这里的鲤鱼古今驰名。山西自古以来,就有食醋的习俗,山西又是“醋的故乡”,生产多种名醋,为美味的糖醋鱼提供了物资条件,糖醋脆皮黄河大鲤鱼制作工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河鲤鱼作为黄河流域第一美食,成了龙的化身。
蟠龙在渊
龙的能力变化莫测,无所不能,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呼风唤雨,可腾云驾雾。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龙被设计、创造出了不同的种类,也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龙的形态各异,种类繁多,
主要有虺、虬、螭、蛟、角龙、鱼化龙、火龙、蜃龙、蟠龙、应龙、青龙、云龙、望龙和行龙等。也出现了带有不同龙名的龙菜。
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红虬脯非虬也,但伫于盘中则徤如虬。红丝高一尺,以箸抑之无数分,撤则复其故。”《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有一对角的被叫作“虬龙”(也有说法指幼年的龙)。红虬脯高达30多厘米,用筷子按压与寻常的肉脯并无差异,但筷子撤回之后即刻回弹。此类饮馔为常人未闻之物,想必是御宴中的极品,而公主家却目之如糠粃。明虞淳熙《中秋西湖社集分韵得齐字一百韵》:“玉俎红虬脯,雕盘苍鹿臡。”
今“蟠龙菜”是湖北钟祥地区的特名菜,《太平御览》中对蟠龙的样貌是这样描述的:“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在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桩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迄今已有约500年的历
史。《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中有这样
的记载: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因姓
朱,生肖属猪,忌讳吃猪肉,曾一度敕
令全国禁食猪肉。其堂叔朱佑杬所在的
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王府,为了变
通执行武宗的禁令,发明了这种“吃肉
不见肉”的食品。据钟祥地方志记载:
蟠龙菜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相传明朝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驾崩
无子继位,遗诏湖广安陆州(今钟祥)
做兴王的堂弟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朱
厚熜从钟祥出发前,到老师钱定府上告
别。钱定忙命詹多厨师办一桌宴席为其
饯行。詹厨师心想皇帝登基,犹如飞龙
腾天,便想做道菜以示庆贺。詹厨师独△蟠龙菜
△糖醋鲤鱼
出心裁选用鲜肉、绿豆精粉,加上各种佐料调制成馅,外用鸡蛋皮包裹起来,用大火蒸熟后切片摆成盘龙造型扣于盘中,吃饭时热气腾腾摆在席中央,活像真龙腾云驾雾一般。朱厚熜品尝赞不绝口,即赐名“蟠龙菜”。《钟祥县志》记述:“蟠龙菜系钟祥特品,其质取猪肉之精者,和板油与鱼剁成肉泥,和以绿豆粉、鸡蛋清,后用鸡蛋皮裹之。皮间附以银朱。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红黄相间,宛如龙形,相传明兴王府(朱厚熜王府)所创。俗名卷切。”清樊国楷也曾经作诗:“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由于历史悠久,地方特明显,蟠龙菜制作技艺已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凤呈祥贝因美会员积分
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被历代帝王当作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最早出现的龙凤同体纹,是商代的龙凤冠人形玉佩。龙凤并提大约要算老子与孔子互相称赞的那段话,孔子称赞老子是乘风云直上九天变化莫测的龙,老子则称赞孔子是贤德仁爱的凤鸟。龙凤用来比德,圣人以龙凤自喻。龙是众兽之君,凤是百鸟之王,神性的互补与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从秦开始,凤的形象开始由阳转阴,并逐渐被“雌性化”。因为龙的形象更具霸气威严的阳性特征,所以就开始象征帝王神性,秦始皇便自称“祖龙”,后来皇帝纷纷效法。而凤的美丽形象,和喜好打扮的女性接近,帝后宠妃就以凤来做自己的形象,龙凤开始形成。汉代以后,龙凤画面里,龙居上,左,代表阳,雄性;凤居下,右,代表阴和雌性。自此龙凤间阴阳定性,只是凤的雄性描述和记载还存在和沿用。将龙、凤称为瑞兽,一旦它们出现,就预示着
将有好事要发生,是富贵
吉祥的徵兆。汉孔鲋《孔丛子·记问》:
“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祥。”明汪道昆《远山戏》:“这是龙凤呈祥,请相公夫人同饮太平酒。”并出现了许多带龙凤的美食。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粤人之食鸟兽虫》:“以蛇与鸡同食也,谓之龙凤菜。”
隋朝时期,有一道名菜叫“镂金龙
凤蟹”,是隋炀帝最喜爱的吴中美食。宋陶谷《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壳上面贴上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相传,这一奢侈的名蟹菜肴,是隋炀帝所创。宋沈括《梦溪笔谈》有隋炀帝时贡蟹的
△糟蟹△糖蟹
△蟠龙菜
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
记载:“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所谓蜜蟹,糖蟹也。而蜜拥剑,便是以糖腌制的招潮蟹。隋炀帝不仅吃蟹食量大,吃法还颇有情致意趣。糖蟹,在隋时成了名品,到唐宋,更受欢迎。宋黄庭坚曾写过“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的诗句;宋苏舜钦也写诗赞美“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
宋陶谷《清异录》记载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有水晶龙凤糕(枣米蒸,方破见花,乃进),是糯米为主料、红枣为辅料蒸制而成的一种点心,要蒸到米破爆花、枣馅外露、糕亮如水晶一般时为止,上面再用枣泥做成龙凤状的图案即可食用。清杨静亭《都门杂咏》:“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买水晶糕。”
今“龙凤配”是一道荆州的传统名菜,据传,此菜出于三国时期“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这一历史佳话。东吴为讨回荆州,以美人计为诱饵,骗刘备过江招亲。诸葛亮将计就计,东吴弄巧成拙,正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从东吴偕孙夫人双双回到荆州,诸葛亮摆宴
接风,以“龙凤配”为主菜相迎。以鱼喻龙,以鸡喻凤,表示祝贺。后传入民间,一直流传至今。因其象征吉祥如意,现今成为喜宴必上的大菜。此菜造型美观,富于喜庆的气氛。鱼酥味鲜,略带酸甜,鸡嫩肉香,咸甜可口。这正合了炮龙烹凤祝吉祥的寓意。
“甲辰”是一对干支组合。甲为天
干、辰为地支,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年的纪年。在传统十二生肖中,“龙”位列第五,正好与地支中的“辰”对应。因此,2024年被称为是甲辰龙年。斗转星移,我们祖先所创造的龙及与龙有关的美食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龙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