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地理学之父
《山海经》《禹贡》——  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文地理记述    性著作
洪堡——使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公认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1.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3.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4.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的过程及其结果。
人口转变理论
    1.法国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美国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原始阶段:高高低: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低)低:现代阶段,出生率不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P80
高位静止、早期扩张、低位静止、后期扩张、减退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1. 西北欧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
2. 日本模式
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
4. 印度模式
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生育控制较弱,人口直到90年代仍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明显的中低纬指向(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容量的组成部分,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分。
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出去考虑每个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中低纬度指向性(暖湿地区),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20°-60°N之间的区域
2. 近海洋指向性(岸边、河边),从海岸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3. 平原指向性(低平地区),海拔500m一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
%,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2
16.人口构成:是指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也称人口结构。
惠氏一段奶粉怎么样
17.人口移动:是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18.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19.人口流动:是指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20.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道教美食食谱环境学派:德拉采尔+美森普尔+美亨丁顿(《文明与气候》)
人地相关学派体育理论课教案:法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美巴罗斯
区域学派:德赫特纳+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景观学派:德施吕特尔+美索尔(《景观的形态》)
21.文化区: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是:具有典型特征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和边界模糊的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系
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
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22.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接触、等级、刺激)和迁移扩散。
23.文化生态学
24.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5.文化整合文化个特质之间的协调。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2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德拉采尔+美森普尔,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可能论或或然论:法维达尔白兰地、白吕纳,人与地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可能论),他们是否能为人们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因而两者之间人是积极的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或者以地对人的影响为主,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或然论)
适应论:罗士培。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生态论:美巴罗斯。该理论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和谐论:人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的关系。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文化决定论: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计量方法:一般统计方法、空间模型方法、数学分析方法
2. 社会学方法
西安市西京医院
3. 系统方法
4. 3S技术方法:GISRSGPS
26.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
27.世界种族的划分(人类分为种有哪些类型?):p93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称为地理人种。
断奶后还有乳汁分泌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
    (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7)美拉、克罗、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
地域人种: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在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居住在中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居民都属于亚洲地理人种。
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
28.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的差异)
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村落
农业活动的单位体人数少----家庭的发展
农业活动体大,并聚居于一处。------村落
④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人类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
1、 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最佳觅食模式,二是海登(B.Hayden)提出的宴享说。
最佳觅食模式主要观点: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也就是说,花费最少力气活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海登宴享说:在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其在人类原来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可能很大。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与其说是为了补充原来食物的短缺,不如说是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更加重要。
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化七巧板教案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形式城市化:是人口与非农业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
功能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撒的过程,也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P204
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城市化的特点?)②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的特点)
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2合称中心城市化阶段,特征:城市核心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高度密集地域,土地利用出现多样化,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在形态上城市呈摊大饼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蔓延。
3. 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特点?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p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