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炒凉粉
炒凉粉是晋城民间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三到四厘米、厚约一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黄米油糕
以熟黄米面包红小豆泥茸,油炸而成。吃时撒少许白糖。外焦里嫩,泽金黄,香味扑鼻,甜香可口。
东坡茄子
制法:
1)将茄子去皮,切成厚4厘米,宽6厘米见方的块。
2)在茄块平面剞大十字花刀,深度1/2,然后放进六成热油锅中炸透,至金黄时捞出,锅中放少量油;再放入肥瘦肉末,煸炒变,然后放入葱、姜、冬笋末同炒;加盐、酱油、白糖、味精,调好味后,将肉末放入碗中成十字形,将炸好的茄块刀面朝下,放十字肉末旁成正方形,加少许鸡汤淹没茄块。
3)上笼蒸30--35分钟,扣入盘中,原汁勾水粉芡,淋点明油在茄块上即成。
特点:味咸甜,香鲜软嫩。
蜜汁叉烧鸭 
材料:
鸭半只,生抽,李锦记叉烧酱,糖,鸡精,盐适量
做法:
1、鸭洗净待用
2、自己调的汁这样可以节省叉烧酱,(一般餐馆里头的大厨都是自己用豆腐乳和桂花糖调的叉烧酱),用生抽,李锦记叉烧酱,加一些糖、鸡精和盐把酱弄匀了。
3、把鸭用酱腌制,蒙上保鲜纸,放进冰箱里腌过夜
4、第二天就可以吃了,用烤箱烤50分钟,记得中间翻身。
5、取出切片装盘即可
过油肉
太原的餐馆被粤、川、京、鲁菜占据了,本地菜系叫得上名字似乎还就是些面点小吃。过油肉也有点面点小吃的意思,不过它正儿八经是当地的一道颇受欢迎的传统菜。选用上等精肉,切成薄片,外面薄薄蘸一层鸡蛋勾成的芡,在油里汆一下,捞出来,煸炒,随便哪家饭馆都会做,做出来的味道也相差无几。虽则名字让人疑心,味道却是香而不腻,值得一试。
保德碗托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的制法:将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抻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保德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高摊应市,深受食客欣赏。
柳林腕脱
碗脱是柳林特产,离石、中阳等地都有,但不如柳林正宗。柳林腕托还有一段故事。公元280年,西晋建立后,战乱濒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西晋统治者不但要他们纳税而且强迫他们当兵,甚至掠夺为奴婢,不少人陷于破产的境地,沦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奋起抗争、眼看西晋统治阶级欲坠,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的怨恨,打起了反晋旗号,顺应民心,从离石派大将石勒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石勒当过农民,曾被西晋官僚司马腾作为奴隶出卖,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对
下层人民十分了解同情。石勒来柳林后,治军严谨士兵秋毫无犯,深受当地众的欢迎。由于当时战乱濒繁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当地众苦不堪言,石勒的军粮也眼看着成了大问题。石勒派出军士四出购买军粮,但购得数量甚小,也只不过是些荞麦。以前军士吃饭干稀配合。因军粮紧缺,就把干饭改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用手扒了下来,抓而食之,吃起来坚韧韧的。于是,有个士兵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块切成条,随便洒了些成盐,大吃起来。感觉不错,他们就把荞面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并调以枣醋、蒜泥,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并让厨房试做,次日厨房做好,让军上饱餐一顿。军士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就传开了。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实行胡汉分治,制造民族对立,实行野蛮军事统治。刘聪死后,外戚靳准发动,建立前赵。当刘耀建立前赵政权时,原为刘聪大将的揭族首领石勒于公元319年自立为帝,建立后赵政权,石勒重用汉族人做官,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安抚流民,奖励生育,设立学校深受人们的拥戴当地人为了纪念石勒,修建三郎庙,以示纪念,此地因石勒曾屯兵,故又称为三郎堡,因此,今天柳林县城还有三郎堡这个地名。
腕脱刚开始锅内熬煮,碗内盛放,晾凉即食,后来发展到以小碗盛面糊,上笼蒸熟晾凉而食、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四方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碗脱吃时也由原来的筷子夹变为刀刀扎。
碗脱的制作很讲究,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入碾脱落杂质簸去尘土、麦柄,入渲箩用湿布擦之,多次换洗湿布,以求擦净。并将擦后的麦粒趁湿复入碾机脱皮出机后用细箩筛面,将筛上的皮渣簸去,带皮粉粒再次入机磨之,过箩,皮则净除、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
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
待面团光亮利手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勺碗为宜。
  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
状,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脱。
  碗脱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少许,待葱发黄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
  严冬季节,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内放点油,待油冒烟时。放入葱,葱发黄,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块的碗脱,浇上蒜、醋、辣椒,撒上盐、姜末,味精,倒入碗内即可食。有时也与羊杂各混炒。碗脱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学生的常食零食。
六味斋熏鸡
六味斋熏鸡是山西太原市有名的熟制禽产品之一。
原料配方:白条鸡100千克食盐3千克葱2千克蒜头400克生姜400克花椒100克小茴香80克将香料装布袋使用。
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当年的公鸡或12年的淘汰母鸡。宰杀、煺毛、开膛去内脏后,清水浸泡12小时,去掉血污。
2.整型:将白条鸡用木棍打断鸡腿,用剪刀将膛骨两侧软骨剪断,并将爪弯曲插入鸡腹内,鸡头压在左翅下,此谓盘鸡。
3.煮制:先将白条鸡放入沸水锅内初煮1015分钟,恢复紧缩。取出冲洗。然后,把配料连同鸡一起下锅煮制,在90℃左右的水中,嫩鸡煮12小时,老鸡煮34小时即熟。
4.熏制:采用锯末屑为熏料。将煮熟鸡置入熏炉,在炉底铁板上撒锯末和白糖,再将铁板烧灼热,然后起烟,密闭熏炉。熏制15分钟,当烟变白时,鸡呈红时,即可起锅。再刷一层香油,使其更加光亮。
产品特点:造型美观、泽鲜艳、熏味芳香、肉质柔软、细嫩、携带方便。
柳林芝麻
黄河柳林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而誉满吕梁,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十分讲究、香、味、形。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黄河芝麻饼原属西域各族人民的面食,后从胡地传入。东汉时流行于中原大地,从帝王至平民皆好食之。《后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洛阳)皆食胡饼。《后汉书·赵歧传》载:桓帝时,赵歧常于北海山东寿光市中贩胡饼。
  黄河十六国后赵时,石勒讳胡字,改称麻饼。到唐宋更为盛行。曰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黄河白居易《寄胡饼与杨惠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黄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饼店》记载:北宋汴京(开封)亦有胡饼店,所卖品种繁杂,新样满麻。
  黄河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从食品》载有山药胡饼的制法。
  黄河明代胡饼演变为烧饼之类。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饼》;炉熟而食皆为胡饼,今烧饼、麻饼、薄脆酥饼是也。
  河黄柳林芝麻饼的传入时间,史料没有记载。据当地年逾七旬老人们讲,他们小时候就听爷爷的爷爷说柳林芝麻饼子香酥可口,据此推测,明代以前,柳林就有芝麻饼出现。
  黄河柳林芝麻饼以上好白面为主料,配以芝麻、酥油、碱面等副料,上炉烘烤而成。酥油是将麻油入锅烧沸,取白面适量入油炒之,成稠糊状,变成黄即可。芝麻要选用颗粒饱满者,井要事先处理,冷水浸泡发涨,捞出后空掉水,放在筐箩内用掌揉搓,使其皮脱,簸去脱下的皮,趁湿使用。搭用好粞上锅烧热,加适量面粉搅成稠糊状,再烧沸,继续加粞,掺温开水成稀糊糊。
  黄河烤芝麻饼用吊炉,吊炉以砖、泥砌垒。炉膛宽大,炉口渐小,大如烧饼,内烧黑炭。炉口上周扩大外沿垫高;上置烧饼底鏊,鏊内平底凹形,以烧烤饼底,上盖吊鏊鏊上满垒黑炭,烧成旺火,前后移动。用以烘烤饼面。制作时,取面粉用温开水和为面团、揉匀,放入盆中,置暖处发酵,必须发透,饼才能酥脆如发不透,则烧烤出来的饼子死。用水因季节而异,冬天,开水凉过大气即可,春秋温热为宜,夏天微温就行。面发好后,即四份酵面,配以生面一份,揉合一块,并且要边揉边撒碱面,以手拍无鼓膨音为宜。如面团揉的多,时间长了有走碱现象,尚需酌情加碱。揉好后,用手掐一小块面团,用小擀杖摊成
厚饼,用手指勾取酥油一点,包入为馅,再擀成内薄边厚的饼胚,挨次放入小筐箩,用毛刷刷一次搭液,接着撒上一层湿芝麻。
  黄河饼胚做好后,入吊炉,上底鏊,约二分钟后,听芝麻爆烈声,即可移离吊鏊,将饼子的位置移动,但不翻转,以求遍烤,接着引吊鏊烘烤约一分钟,面饼呈棕黄,便可出鏊。一般一鏊可烤五至七个,边入鏊边提取,随时上下吊炉。一斤面可制作十个至十五个。
黄河芝麻饼趁热吃坚韧、鲜香、烤干吃酥脆可口。不仅是访亲问友的礼品,而且多作老人、孩子、孕妇的干粮,长期食用干芝麻饼具有健胃之功效。
果丹皮、果瓣子
果丹皮、果瓣子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主要是用海红树的果实加工而成,历史悠久。据河曲县志记载:在明代河曲县就有人用海红果制果丹皮和果瓣子。机器猫美食食谱
  远古时代河曲一带是森林地带,海红树原是一种野生树木,现海红树已是河曲一带的一种耐旱、抗灾、防腐、生长力极强的山果树。在河曲六固村还有一株800年树龄的海红树,现在仍开花结果。
  海红果颜黑红,味酸甜,富有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并有健脾、消食、助消化等功效。用海红果加工果丹皮方法简便,就是将熟透了的海红果放在锅里煮烂,然后搅成糊浆,薄薄地摊在洁净光滑的木板上,晒干后,切成不同规格,即可食用。
  果瓣子方法更为简单,将成熟的海红果的果把和花盖去掉,一切两瓣,用线串起来晒干即成。果丹皮、果瓣子的特点是: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健脾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