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的独特标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形、香、味、味(质地)、养(营养)。
六大因素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让人享受到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养生的综合饮食。
其中,味觉的享受是核心,滋补的享受是目的,构成了中国烹饪的特。
中国烹饪早在两千年以前对味与养的有机统一已有深刻认识:一方面,讲究调和五味,追求美食,“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另一方面,“五味令人口爽”,但贪享“厚味”、“至味”危害健康,故主张“饮食有节”、“不多食”;同时,也指出了五味所合、五味所宜、五味所伤、五味所禁等五味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总结出膳食必须“谨和五味”,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味调和
五、口味说,中国烹饪的口味种类丰富多彩。所谓和谐,不仅指合理的饮食结构,还包括适
当的烹饪和调味,还包括美味可口。
中菜重“味”,源自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对应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亦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审美极致。
先民还依五行学说,规定饮食季节性应当与五味、五行相吻合,这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中菜重“和”,与儒家中庸之道和古典哲学、美学的最高境界有关。
中国美食食谱
“和”的实质,就是持中、协调、适度、节制。《昌览·本味》明确提出八条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咪,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腊腌制品不变质,炖煨食品不走形,加糖不能甜过分,调醋不能酸太浓,下盐不能咸涩口,加辣不能太呛喉,汤要清鲜汁不淡,肉要肥美不腻人)”。把“五味调和”作为生活审美中的一种格调、一种境界、一种美感、一种享受来追求。
同样,中国菜把“五味调和”放在烹饪制作和质量鉴定的首位。
故而古代强调时序、适口和本味,现今重视爽口、开胃和畅神。根据“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饮食审美普遍法则,历代名厨主张鲜咸为主,少用调料,物尽天然,返朴归真,尽量显现原料的天生丽质,崇尚清淡;又根据“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饮食审美特殊要求,各地巧师又灵活运用味、料、刀、勺、水、火、器、炉等要素,对菜品质感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入乡随俗,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力求达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极致。
“五味调和”是中国烹调工艺的精髓,中国菜品的灵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烹饪比喻治国,说的主要关键也在调和。
《国语》中指出:“以和五味以调味”,“味一无果”。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大夫宴婴提出了“和”与“同”相异的概念,“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是说“和”好似作汤羹,加上各种佐料,鱼肉以及火力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然后做得可口。
《荀子·礼论》中有“刍豢(泛指猪、牛、羊、犬等肉类食物)稻粱、五味调香(香可作“和”解)。也是强调味性调和。
对五味和谐的理解可以这样描述:强调原汁原味,符合时序,适口者为贵。
1、讲求本味
“本味”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的篇名,其含义一指烹饪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指烹饪调和而成的美味。
《本味篇》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经过“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的烹调之后,达到新的境地,即“至味”的境地。而至味的精华,即所谓“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酷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服。”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历代都很尊重烹饪材料的自然风味。
唐代《玉堂闲话》和宋代陶谷《清异录》都记载有段成式弛猎,肚子饿了,寻到山村民家,一位老媪请他吃了不加任何调料的猪肉羹“彘履”,段成式认为此品“有跄五鼎”,十分“珍美”。回家后便常令家厨仿制,称此菜为“无心炙”。
宋代苏轼在《莱羹赋》中赞美他自己“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茹谈论》中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谷蔬菜果,自然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地。”
元代许有壬《白菜》诗言:“清风牙颊响,真味士夫知”,颂扬的也是自然之味。
不少文人学士常挂嘴边的“春初早韭,秋末晚崧”、“菜根香”之类的话语,也道出了对自然之味的赞美之情。
对中国饮食烹饪颇有研究的清人袁枚,更是对讲求本味为美作了全面的阐述。他在《随园食单》里所写“二十须知”和“十四戒”,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本味问题。他说,“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需“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位”;“余尝味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体味,自成一家”,反复强调烹饪菜肴时要注意本味。为使本味尽其所长,避其所短,袁枚指出在烹饪操作时,选料、切配、调和、火候等方面都应注意到的问题,如荤食品原料中的鳗、鳖、蟹、鲥鱼、牛羊肉,本身有浓重的或腥或膻的味道,需“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