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
一、公共营养概念(public nutrition)
公共营养是以为对象,将营养科学原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指导国民生活的社会实践
二、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营养调查(nutritional survey系指运用各种手段准确地了解某人或特定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以判断其当前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是公共营养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1.营养调查的内容(考2次)
膳食调查;
②人体营养水平鉴定的生化检验;
③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④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2.营养调查方法
(一)膳食调查   前瞻性:称重法、记账法、化学分析法  回顾性:膳食回顾法、食物频数法
适于
内容
缺点
优点
调查时间
1. 称重法
个人、家庭、集体单位
每餐所吃主、副食的生重、熟重及剩余食物称重→根据实际用餐人数,计算平均每人用餐生食重
耗费人力、物力
得出每人每天摄入的各种生食物重量
一年4次,
每季一次;
春or夏各一次;5~7天/次
2. 记账法
有详细账目的集体单位
查账或记录本单位一定时间内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用餐人日数→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
代表单位or家庭,故不能用来分析个体
过程相对简便,节省人力物力
统计1个月,
一年四季各进行一次
3. 化学分析法
小样本人
收集调查对象一日膳食中全部主、副食品→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营养素含量
操作复杂
结果准确
4. 膳食回顾法
特定人如老人、小孩
对被调查者连续3天各种主、副食物摄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虽简便易行,但所得资料较粗略
24小时膳食的回顾调查最易取得可靠资料
连续3天
5. 食物频数法
研究慢性疾病与膳食模式关系的依据;供膳食咨询指导用
收集对被调查者过去长时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获得个人长期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
过去回忆准确性低,易影响量化指标,导致偏倚
快速得到平时各种食物摄入的种类和数量,反映婴儿美食营养食谱长期膳食行为
被调查者过去长时间内(数周、数月、数年)
(二)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蛋白质、血脂、钙磷及维生素D、锌、铁、维生素类、其它(尿糖、尿蛋白、尿肌酐等)
(三)人体营养相关疾病临床体征及症状检查
体角度:每一种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or过剩→相应特征性改变
个体角度: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or过剩→症状体征有时不典型
部位—体征—可能缺乏的营养素
(四)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1. 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中国BMI标准: 正常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0
3. 年龄别体重(适于婴幼儿)、年龄别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身高别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
4. 皮褶厚度
5. 上臂围&上臂肌围
三、公共营养监测
营养监测(nutrition surveillance)是指长期动态监测人的营养状况,同时收集影响人营养状况的有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从政策上、社会措施上改善营养状况和条件的途径。
中国营养监测系统
监测内容:儿童营养状况、家庭健康;上一年的抽样住户全年食物消费资料,以及相应的基础卫生资料。
营养监测结果的利用包括:
①常规营养监测(发现高危人,制定或评价营养目标以及监测食物的生产和销售);
②制定营养相关项目;
③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指南;
④营养的科学研究。此外,还可用于建立国家营养领域的信息系统。
监测人和监测点的选取
监测人选择的原则:既要保证样本有代表性,又要避免过多耗费人力和财力。
监测点的选择:可以是随机抽样,但要考虑监测点的基本条件,确保能够收集到真实、准确的数据。监测点选择后必须经过建设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监测点。
监测指标的确定
选择营养监测指标时应考虑其灵敏性、特异性与可行性。
在实践中还要考虑到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调查对象接受的程度。
常用指标包括健康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
1. 健康指标  健康指标应根据可得到的资料和基线调查数据确定
(1)一般健康指标 (2)附加指标 (3)肥胖和有退行性疾病人的指标
2. 社会经济指标  常用的指标为经济状况指标、环境指标和各种服务指标。
(1)经济状况指标:
1)Engel指数(Engel index):食物支出家庭总收入比重称作Engel指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
2)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3)人均收入及人均收入增长率
(2)环境指标:包括供水、粪便及垃圾处理、拥挤情况。
(3)各种服务指标:包括卫生机构、农业推广、灌溉、信贷、生产投资(种子、化肥)。
3. 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
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体育锻炼、生活规律、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四、营养干育
营养教育
营养教育(nutrition education是营养干预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容易实施、成本低、效益高、受益面广等特点,对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为了提高人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通过普及营养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天然食物资源纠正营养缺乏和不平衡,促进人的营养健康状况改善,减少各种营养相关疾病患病的危险。
营养配餐与食谱制定
(一)营养配餐
1.概念  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体的需要,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段时间的食谱,使人们摄入的营养素比例合理,以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
2.依据  DRIs
(二)食谱制定
1.营养食谱的制定原则: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
2.营养食谱的制定方法:计算法、食物交换份法
食品强化
食品强化(food fortification)是根据不同人的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营养素或天然食物成分,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使之更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
被强化的食品称为载体,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营养强化剂
食品强化的目的
①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如向面粉及其制品中添加赖氨酸;
②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如向精白米、面中添加维生素B1;
③为使某种食品达到特定目的营养需要,如配方奶粉、宇航食品;
④特殊人预防需要,如寒带人食品需要充足的维生素C等。
慢性病的营养干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简称慢性病
慢性病营养干预策略
高危人策略关注病因链的近端环节,针对性强,效果明确,易被理解和接受,可操作性强,减轻疾病负担起效快。
全人策略更加关注病因链的远端环节,所涉及的干预因素通常是许多疾病共同的病因,这种干预的覆盖面更广、内容相对简单、途径更贴切生活、成本相对低廉、作用时间也更持久。
五、保证居民膳食营养的政策措施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
依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划分不同的膳食结构:
1.东方膳食模式 2.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 3.日本膳食模式 4.地中海膳食模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第一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第二条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第三条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第四条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第五条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第六条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第七条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第八条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第九条  如饮酒应限量
第十条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是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
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
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EAR是制订RNI的基础,针对,EAR可以用于评估体中摄入不足的发生率。针对个体,可以检查其摄入不足的可能性。
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推荐值
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EAR+2SDSD为标准差)。如果不能计算SD 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 RNI=EAR×1.2。 
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
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AI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满足目标人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AI与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高于RNI。
AI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当健康个体摄入量达到AI时,出现营养缺乏的危险很小。如果摄入超过AI,则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
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当摄入量超过UL而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可耐受是指这一剂量在生物学上一般是可以耐受的,但并不表示可能是有益的。
鉴于营养素强化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日渐发展,有必要制定UL来指导安全消费。对许多营养素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制定其UL,所以未定UL并不意味着过多摄入没有潜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