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学生和家长可关注“启望教育”查询个人分析报告。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美食联盟的食谱有哪些小说诗意,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创造;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发现。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到雨,其他人则只是被雨淋湿?感受到雨的人就是发现了雨丝的诗意。
诗意,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它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我认为有两把钥匙,可以打开曲径通幽之门。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贯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他笔下的很多句子没有饱和感,感觉后面尚木写完,却像铁锤一样敲打着读者的心,无不让人感到压抑、愤怒和惆怅。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痒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感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话”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剥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
的“无用之用”。所以,自《受成》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话”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描写了古巴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18英尺的大马林鱼。由于鱼重达1500镑,需要用船拖着走,便有很多鲨鱼追来抢食,护食的老人需要不停地与抢食的鲨鱼搏斗。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施回家时,只剩下了一个骨架,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作品歌颂了一种打不垮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夫败。桑地亚哥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常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面对半富的海洋资源,出海打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84次出海空手而归,如果第85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
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是否意味着有几分不撞南墙不回头般的愚盘?这是不是阿Q “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生存方式,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因为这种小说具有汪洋恣峰的诗意潜质,“话柄”就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德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进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节选自李春平《光明日报·关于小说的诗意》)材料二:
文学艺术的先贤先进常常提到三个术语,创作、批评、欣赏,三鼎足。谈创作可以培养写作能力,谈批评可以提高鉴赏能力,谈欣赏可以增加阅读兴趣。创作、批评、欣赏,它们既相应又相通,三位一体。
欣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培养,需要鼓励。现在文坛对于培养作家、鼓励作家做了很多工作,对于读者的欣赏活动相当疏忽,写作有作家,评论有批评家,欣赏呢,有欣赏家没有?有没有为欣赏而制作的节目?有没有为欣赏而成立的社团?有没有为欣赏而创办的刊物?有没有能够带领读者进入欣赏
天地的人才?这样下去,作家会越来越多,读者可能越来越少。
说到文学,先贤主张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讲求实用,“欣赏”和实用并不完全一致。有这么一首诗:“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唯有壮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他说零花能结枣,桑叶能养蚕,都有用处,都很好。牡丹没有用处,不好。这样说也没有错,
这是实用的态度,不是欣赏的态度。
欣赏,除了是“非实用”的,还是“非利害”的。欣赏艺术的时候心里没有利害观念。利害观念妨碍欣赏。孔夫子谈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说得挺好,接下去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可以培养忠臣章子,所以诗有很高的价值,这话就离欣赏远了。欣赏文学艺术的人对于做忠臣孝子举双手赞成,但是不得不指出,“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哪里有事父事君。
欣贯,并不在乎他欣赏的对象是真是假,是合理还是荒谬,考据、求证、逻辑推理,对欣赏并不重要。胡适之批评中国诗调,举了一个例子:写词的人先说他的窗子是明亮的,“锁窗明”,后来改成“锁窗幽”,窗子变成黑的了,到底他的窗子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胡先生有考据癖,以考据说诗,障碍就产生了。就欣赏而论,窗黑有黑的好处,窗明有明的好处,不必拘泥。就欣赏而论,这些并不重要,欣赏的时候,浑然忘我,陶然忘机,心无挂碍,不异空。可以纳万境,同时可以无一物。创作是为了欣赏,批评是为了帮助欣赏。作家是做莱的,读者是吃菜的,做菜的辛苦,吃菜的以逸待劳,受比施有福。有福
要知道怎么享,美食家不偏食,中国五大菜系做得好都是好莱。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读者的审美能力退步了,读者的欣赏空间割裂了,所以文学的版围也缩小了。希望有心人,有本领的人,从这些地方来帮助读者,再由读者去享受文学,帮助文学。
(节选自王鼎物《文学种子·文学欣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一切纯文学都可以有诗的特质。
B.读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不能达成全面共识。
C.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先贤主张文以载道,讲求实用;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要有“非实用”的态度,否则会有碍于文学欣赏。
D.近年来读者的审美能力逐渐退步,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读者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创作、批评、欣赏,它们既相应又相通,三位一体,欣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材料一侧重于选用正面例子讨论解读小说诗意的有效路径,材料二侧重于选用反面例子来表明文学欣赏的正确态度。
B.材料一和材料二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和感受文学作品背后潜在的、模糊的、延伸的美感。
C.鲁迅的小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汪曾棋的小说《受戒》话题不断,两个例子证明了“达诂”是创作者的终极日标。
D.欣贯,并不在乎他欣赏的对象是合理还是荒谬,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情节君似不合常理,但是仍给我们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提出的文学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宜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C.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D.袁枚《随园诗话》:“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
4.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槽老头几,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泡”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千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③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尖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家”,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检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横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尾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竟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史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⑪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⑫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⑬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4期)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既是战斗英雄肖胜利被当做籍籍无名之辈的特定环境,也是更夫肖打更的岗位
依旧存在的客观因素。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了抑扬的艺术手法,开头处瘦小滑稽、嘻嘻哈哈、胆小听话的糟老头形象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掩卷沉思。
C.在更夫肖把厂院打扫得如同厅室时,领导“从来不表扬他”;在得知他的光辉事迹后,领导补办追悼会,前后态度不同,讽刺意味强烈。
D.小说叙事严谨有致,例如第⑩段中关于模糊不清的“6枚硬质铜章”的来历,在后文厂党委书记的悼词中作了交代。
6.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表现出“愣小子们”打趣糟老头,也为后文更夫肖得绝症而死埋下伏笔。
B.“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表现出更夫肖虽是个孤老头,但人缘好,跟谁都合得来。
C.“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表面上写“愣小子们”听老兵的故事入了迷,实际上暗示更夫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D.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别具匠心,以其“愣”侧面表现出更夫肖隐藏得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