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一串》看网络纪录片叙事变化和语境风格
【摘要】《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美食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2018年6月20日第一季开播之后,豆瓣评分8.9,拿到了诸如第24届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奖等众多奖项,高评分和好口碑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章将《人生一串》的电视语言、叙事风格等方面作为研究目标,探索网络纪录片“面子”与“里子”的布局;表象与内涵的处理以及影像故事讲述方式突破带来的启示,为纪录片制作者提供创新思考。
关键词:《人生一串》特点;选题确立及拍摄;叙事表达;与传统电视纪录片对比。
正文:很多同事初看《人生一串》,第一感受无不过瘾:镜头让烧烤仿佛直接呈现眼前,自身的馋劲儿被火炭上翻滚的串儿勾得直往外透,细腻的现场声、豪迈的吆喝声带人穿越时空,回到“包浆”的老街,熟悉的厂口,学校旁的小摊前……与朋友们就着晚月凉风,乘着冰啤小串,话说从头。
美食食谱短视频拍摄手法让人如此“上头”,只因“网感”太好,怎么个好法,闲话少叙,直切主题。《人生一串》以烧烤
为“面”,人生为“里”,讲好美食的同时,也讲好了一个个普通甚至底层人物的故事。对于纪录片讲故事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纪录电影之所以较难进入院线,是因为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和作品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风格相对单一和保守,尚未呈现出活跃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表达形态。大部分影片都是一种仰视的态度……缺乏一种平视的目光来看待平民、个体的状态和命运。(1《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美】希拉.柯伦.伯纳德)《人生一串》虽然不是进入院线公映,但它恰好是互联网与纪录片结合后,在很多方面为解决张宏森指出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内容特点:从节目“外观”来看,摄制组凭借着“独特的审美表征”,多选择了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口碑颇盛的烧烤店作为拍摄点。地域不同、特点丰富、层次多样,让观众或有亲近之感或有趋之之心。在跨时空多样化的内容的背后,是摄制组“别具匠心”的把握。这暗合了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为您点一盏“筛选内容的航灯”的网络媒体气质;从“内涵”来看,《人生一串》通过不同家庭、不同人物讲述对烧烤的理解、对家庭、爱人的认知、对生活的解读。经过时间沉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所思所想,透过烧烤的烟火气,被朴实、准确地传递出来:面对“诱人的肉、醉人的酒”,走过“岁月包浆的小巷”,见过“沧桑精干的老汉”,你难倒还能不共情于“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的表述吗?(2《人生一串》解说词)
如何拍出“有质感”的内容:“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美食纪录片,从地方小吃到庙堂佳肴几乎都被涉及过。《人生一串》却把视角放在了“烧烤”这个几乎所有人吃过,但却从未表现过的内容上,并确定了明晰的表现思路和顺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类型的烧烤;不同的烧烤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人们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生活状态撑起了真实的生活。如何让烧烤“看”得有“质感”,《人生一串》也是煞费苦心。从拍摄比重来看,七分讲食物,两成讲人物,一成落在故事上。讲述食物本身时,丰富且层次分明的镜头语言,复杂且主题突出的声音结构让呈现内容“成”满级,看客始终被“馋”字包围;说起食物制作者,“老张”“小二”朋友似的熟识称呼,让市井烟火气立现眼前;一出烟火,几句短话,主人公所思、所想、所愿就直达人们内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万物皆可烧烤。老巷寻踪,扩大食谱。边城探秘,刷新底线。而那些最野生的秘方,最暗黑的口味,往往隐藏在,菜单上不太起眼的四个字里,咱家特。”“一首老歌,一种老味,一位老朋友,让我们到了,昔日那个自己。兴尽而去,回头再来,道一声前路珍重,等一次久别重逢。”(3 《人生一串》解说词)当这些解说词响起,每一段都让人记忆犹新。
《人生一串》每集30分钟,讲述三到四个烧烤故事。摄制组尽量来到美食的原发地,用一天的时间与拍摄对象沟通,也让他们熟悉拍摄状态,再用三到四天拍摄食客和制作过程。拍摄
环节一般逼仄狭小的环境中进行,所以设备多以手持小型相机为主,有时GOPRO都会用上;由于都是夜间拍摄,摄制组多才用上半夜拍摄状态、情绪、瞬间,下半夜再补拍食物本身。
在整个片子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加分项:配音。《人生一串》的配音由导演陈英杰自己完成,他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声腺”识别,不再是阐释性语言,生活化、自然化的表达,更像老友唠家常,调侃、揶揄、唏嘘甚至腹黑的语言加上押韵的频繁使用,活泼幽默且饱含烟火气的特性跃然眼前。
“网感”十足的叙事表达:在影视作品中,叙事结构就是创作者对情节进行组织安排后所呈现出的构成作品的独特形式。它包括叙事角度、叙事语言、叙事空间等。对于纪录片而言,内容是体现风格与主题的基础,而结构则是展示内容的形式[4范波.从《风味人间》看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J].中国电视,2019(9):109-112.]。下面我们从外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分析。
《人生一串》的表层结构一般由主线和副线平行交织而成,作为美食节目,制作食物和食材来源是一条线,而人物故事是另一条线,两条线通过镜头、声音、感受交叉推进故事走向。
在深层结构方面,《人生一串》采取了电影常见的动机加模式的方式来构建。人物之间、外部环境和人之间、整个行业这件的矛盾和冲突。即将毕业的同窗在烧烤摊醉聚、父亲对孩子的嘱咐、春节点燃的焰火都揭示这浓浓友情、亲情;烧烤老店跨越时空的“留”与“去”,与繁华都市形成反差的偏僻破旧烧烤摊,在牵扯观众记忆的同时,都让观众为这些曾忽视的城市“物件”命运揪心。
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人生一串》的叙事视角也在不停变换。常规的主人公视角人观众对所要讲述的烧烤摊一目了然;借普通食客视角,通过他们的评价以证实食物的可口,从而强化叙事的作用;以食物本身的“视角”创新叙事的风格,使片子更加生动有趣。
在叙事空间的处理上,《人生一串》以地域带动心理空间的变化。好的纪录片让人意犹未尽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心理空间变化带来的共鸣:商老三的烧烤摊在扬州中学门外开设的时间长达十三年,在一批批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时间带来的心理空间);下雪的时候,街面上的人气,正在消散,世界仿佛无人眷顾。但明天,孙大爷的无名小店,依然会为奔波生计的人们提供片刻的温存(季节推动的心理空间);天南地北的烧烤老炮儿,守护着制造欢乐的一串,加热着拼命活着的人生。这里有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人间戏梦,滚滚红尘(不同地域创造的相同心理空间)等等。
人们在由烧烤摊这个特殊平台搭建起的心灵通道中,摆脱了所有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种体验能够让食客彻底放松自己的内心。也让观众通过窥探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状态,在内心里构建自己的烧烤世界,而这种共鸣,不管岁月是否逝去,烤品是否发生变化,烧烤这种饮食都会逐渐与曾经的记忆渐渐融合,从而成功唤醒受众的情感[5戚涛,朱妤双.情感、认知与身份:怀旧的图式化重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70.]。
能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与共鸣,在叙事语言方面,《人生一串》的镜头语言功不可没。1、淋漓尽致的特写镜头,让细节无处不在。人物的面部神情、咀嚼等;食物的质感的特写:形状、大小、被烤灼时的状态等,都凸显影片的内涵,增强着食物对观众的“诱惑”力,提升镜头的效果。《人生一串》在拍摄时采用了大量手持镜头,再配以拉、摇等不同的拍摄技巧,给观众在“不稳定”的画面中体验新颖奇特之感。
调侃、揶揄、唏嘘已经成为观者对《人生一串》声音语言运用的直观感受。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整部纪录片奠定基调。“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在这片神
奇的土地上,万物皆可烧烤。老巷寻踪,扩大食谱。边城探秘,刷新底线。而那些最野生的秘方,最暗黑的口味,往往隐藏在,菜单上不太起眼的四个字里,咱家特。”这样的解说俯首皆是,再配以延时摄影的手法,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沉浮之感立现。此外还有现场采访同期声、现场实地记录的声音,经过细腻处理,辅以恰到好处的音乐,都为整个片子成为精品锦上添花。
结语:在互联网、视频网站、自媒体高速发展的趋势下,网络纪录片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新特质和独特魅力,受到大家关注。切入小、低视角、平民化、平等化、生动幽默这些特质正是它攻陷、引领人们,特别是18岁到25岁年轻观众收视习惯的强有力手段。从影视组成的各个方面:片头、镜头、音乐、声音、解说、结构都在不停强化自己的风格,力图个性鲜明地实现视听表达。虽然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可以做到根据不同的故事和内容,变化表达方式,增强主题感,多变的镜头和剪辑风格,快而密的信息专递都成为它凸显的风格。另外,极强的互动性与时代感,让它的作品能够细致观察体会时下流行的话题、语言、热点,恰到好处地“玩梗”,不仅使内容更易接受,快速融入,更能迅速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