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早餐中国》系列海报
(二选一)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广告创意
单从创意上来说,我觉得《早餐中国》的创意相当不错,把视角落在中国的早餐文化上。中国作为一个饮食王国,早餐形式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从北方的早点,到武汉的过早,再到广东的早茶。同样,早餐的类型也是花样繁多。光是包子,南北就不尽相同,天津的狗不理,江浙的蟹黄汤包,上海的南翔小笼,福建的煎包,广东的叉烧包,门类何止百种?所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早餐文化,大体只能用博大精深这四个字。讲美食纪录片,国内国外都不少见,但是讲早餐的,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所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要赞同一下他的勇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并不能保证能拍出一部好的纪录片来。知行合一总是难上加难。《早餐中国》第一季目前上线了30集,小编看了差不多十集左右,发现虽然这部关于中国早餐的所谓纪录片中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但是却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部纪录片。它更像是一部“充满诚意”系列广告片。
如果说故事片的关键三要素是人物、剧情、故事内核,那么对于纪录片来说,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就是脚本、画面、后期(包括剪辑、配乐、后期优化等)。这三个要素,脚本是基础,画面是灵魂,后期是升华,三者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从脚本上来说,《早餐中国》的脚本几乎可以用“敷衍”两个字来形容。第一季有三十五集,也就是会有三十五种各地的早餐,会有三十五个不同的故事。可是导演就用了一种脚本来拍,拍得套路满满,让人看了几集就完全失去了新鲜感。概括起来,每一集无非就是介绍早餐店在哪,卖什么东西,食客络绎不绝的样子,然后店家自述,食客发言,最后在贴出店所在位置。这离一部合格的广告片就差加上电话号码了。弱弱问一句,这部美食纪录片,给美食的时长是多少?恐怕每集就一分钟最多。
天津美食早餐食谱大全分镜头的设置如此简单粗糙就罢了,旁白和文案竟然都不经过任何雕琢,直接由店家和食客来念出来,这就缺乏诚意了吧。纪录片并不是要拍摄成现场采访才叫真实。《早餐中国》官方海报上写的顾问是:陈晓卿、沈宏非,但是不知道这两位到底参与了多少。否则如何能忍受如此简单粗暴的旁白。看看《舌尖上的中国》旁白的文案是什么样的:
今天,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
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这才是精彩的文案和旁白,能够和纪录片的内容与画面相得益彰,让观众记忆犹新。看完这段纪录片,没有吃过煎饼的观众会跃跃欲试,吃过煎饼的观众会辗转反侧。这才是文字的力量,美食的力量,才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如果说《早餐中国》的脚本设置和旁白文案可以用简单粗糙来形容,那么这部美食纪录片的画面感就让小编觉得应该是“薛定谔的画面”。不能否认,纪录片中有一些画面确实不错,但是同样也有更多画面让人不太满意。尤其是针对食物、美食的画面,很多都让小编提不起食欲来。《早餐中国》第一季三十五集,其中福建的早餐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很多片中的早餐小编我是吃过的,纪录片的画面拍得让我这吃过的人,都觉得没有再吃的食欲,你怎么让其他地方的观众有感觉呢?(真得不是食物不好)
《早餐中国》的画面可能还有可取之处,但是它的后期就只能用稀烂这个词来形容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期剪辑的水准如此尴尬,将整个片的节奏推得飞快,并且镜头也是七拼八凑,完全不到重点。这个锅不知道是要给导演能还是要给后期。而且配乐简直就是灾难,配乐
、音效和画面镜头完全对不上,感觉就是简单的单曲循环。后期给的字幕、特效等等也非常的廉价,让人有一种看短视频的既视感,可能后期就是短视频制作公司做的也不一定。
一个好端端的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部广告宣传片,排除导演有意为之的个人因素,我只能认为是团队能力不行。中国美食纪录片发展到今天,确实也捧红了很多人,很多店。有些店和店中的美食,确实让人流连忘返,但是也有很多店和食物是名不副实。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作为一部纪录片,它都应该是从对美食的介绍,让观众体验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世间万物和人世百态。因为这才是中国美食源远流长的根源和力量。《早餐中国》离这个目的,恐怕还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