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桐城人过年作文
在桐城,乡风乡情,最是过年浓。清代诗人姚兴泉的《龙眠杂忆》,对此就有很生动的描述:“桐城好,除日闹轰轰。呼童且把门神贴,还岁先将年饭蒸,彻夜爆张声。”这就是那个时代桐城人过年时的写照。
一、春节与“年”
过年,这是中华民族深植血脉之中的传统,华夏儿女,无论你在哪里,一个“年”字,都会打动你,都会掀起你心中无尽的乡情与浓浓的亲情;都会让你想到故乡的雪,故乡的河,故乡无尽的温馨。但我们若要细究春节和“年”的来历,你又了解多少呢?据民俗学者考证:春节,在古代叫“元旦”。在古人眼里,“元”,始也,“旦”,晨也。“元旦”合在一起,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诗经《尔雅》中,对“年”注释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其实,自殷商时起,人们发现月亮的每一次圆缺,基本相当于一个月,于是就把初一称为“朔”;十五,则称为“望”。而每年,从正月初一的朔日子夜开始,人们称之为“元旦”,或者叫“元日”。所以,姚兴泉的《龙眠杂忆》中,就有“桐城好,元旦贺新年”之说。桐城人也一直把春节,叫做“元旦”,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
“年”和春节可不是一回事。相传,在远古时有种怪兽凶猛异常,藏匿于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叫它“年”。年的食性很杂,天上飞的飞禽,地上行的走兽,都在它的食谱之中,人类更是在劫难逃。年到来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一派凋萎。年一走,大地就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因此人们谈“年”变,设法了解它的活动规律。最终,人们发现年的来去周期是365天,每到这一时间,年从深山来到人们聚居地饱餐一顿,天亮时返回森林。人们算好了时间,每到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了晚饭,纷纷熄火净灶,把家畜关好,躲起来吃“年夜饭”,并祭祖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桐城民间流行的年夜守岁。而大年初一的开门炮,就是驱鬼神,后来民间有“炸发”之说,意思是响亮的鞭炮声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大发财哩!
二、春节,食在桐城
春节是亲朋聚会,家家团圆之时。“桐城好,圆桌坐团团。不速宾朋常入座,略添肴核可加餐,十坐也还宽。”姚落花在《龙眠杂忆》中吟诵的情景,在桐城城乡春节亲友团聚时随处可见。
在桐城,热闹非凡的饭局,却有很古老的习俗在里面哩!比如,入席的坐次,主宾、次宾,
上坐、下坐,长幼尊卑,坐之有序。你可不能大意,在这个翰墨飘香之地,桐城人最注重的就是礼节。记得儿时春节,我随父母走亲戚,临到吃饭,只见长辈们一番谦让,极尽客套,我则了个离好吃的最近的位子坐下,父亲剜了我一眼,说:“小孩子不要上桌子。”我不情愿地离开席位,哪知个中原委呢。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乡村依然贫困,亲戚极尽所有,好不容易凑了一桌酒席。鱼,是咸鱼,肉,是腊味,一桌最美味的是那碗山粉圆子,烧得颤悠悠的,十分诱人。不一会,亲戚端来了一碗挂面,说是长寿面,还有常来常往的意思。高高翘在碗中的肥鸡腿很是诱人,我一口咬去一半,正觉得不怎么烂,这时只见亲戚挂在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母亲急忙上前,欲拖下我手中的鸡腿,为时已晚。后来才知,那鸡腿是亲戚家向邻居借来摆样子的。那年月乡下有不成文的规矩,翘在碗中的鸡腿是不能吃的,只有放在碗底、切成块的才可食。我这一口下去,吃得亲戚腿都发软,现在想来,不知那亲戚拿什么还人家呢?!一晃多年过去,最近又遇到那位亲戚,谈及当年的那只鸡腿,他笑得直不起腰来,说:“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了,家家户户奔小康,都有吃的用的。可当年,你那一口也够狠的,弄得我好几个月都不敢见人家面,我没鸡腿子还人家呀……”
在桐城,谈及美食名吃有很多,闻名远近的桐城水碗,泗水桥的水芹菜,仙姑井牌豆腐干,方记水饺,糯米小粑,孔城米饺,青草麻丰糕,蒸的,炸的,炒的,氽的……不管什么寻常
菜肴,到了桐城人手上,都会制作得那么精美,兼具文化品味!不信来看,桐城人善于想象,就连烧饼都做成了艺术品。外乡人称“大饼”,桐城人叫“朝笏”,是古时候大臣们捧在手上上朝面君记事用的,那是桐城人为纪念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特意把烧饼切成扁长的“朝笏”状烤制而成的。走入桐城的庵堂古寺,喝静心茶,吃斋月饭,这里的“鸡腿”“鸡脯”“牛肉”“羊肉”全都是师父们用豆制品做的。师父们用巧思巧手,诠释着那种素食养性的禅味文化。你若置身其中,在品尝这种独特的素食时,是否也会有所领悟,感受出几分禅意呢?
一种民俗小吃,就是一个地方的符号和特;就是那里的文化积淀,这种积累和沉淀,会融入人们的骨髓里,融化到世俗风情中。桐城人的春节,桐城久积月累的深厚文化氛围,就是这样延续的……
三、桐城春节的乡风习俗
七十年代美食食谱图桐城人吃罢年夜饭,守到零点,家家户户放“开门鞭”。最初单调的鞭炮声,很快连成一片,震耳欲聋,直到硝烟弥漫让你不见人影,新春的序曲和和煦的春光就是鞭炮迎来的。桐城人放开门鞭的传统由来已久。
桐城很讲究贴春联。传说,清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人称桐城老宰相),某年除夕之夜,见儿子张廷玉正在相府花园放鞭炮玩耍。老宰相想考考张廷玉,便吟出“除夕月无光,点数盏明灯替乾坤增”的上联。张廷玉(人称小宰相)少年聪颖,略加思索,便吟出“新春雷未动,击三通堂鼓代天地扬威”的下联,真乃对得气势不凡,工整严谨。家乡人很怀念亲民善邻的父子双宰相,央视春晚赵微演唱的《六尺巷》让桐城又火了一把!你若在桐城城乡逛一逛,走一走六尺巷,一定会有感于相府人家的胸怀和气魄啊!
   桐城人有初一不出门之说,还有很多忌讳,如,不倒垃圾,不泼脏水,不说不文明的语言等。除夕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一般都堆放到初二去处理,民间有“倒垃圾”等于“倒掉财气”的说法。其实,这些习俗也含有农耕社会的生活习惯在里面。过去乡下农田缺少肥料,把那些生活垃圾积攒起来,施到农田当上好的肥料使用,正是化废为宝。从中也可看出桐城人精于计算、勤俭持家的美德。
   大年初一不出门还与守夜的习俗有关。家家户户在除夕夜点上长明灯,漫长的守岁时光,打牌、玩耍、聊天、看书各取所需。一夜无眠,初一自然要补充睡眠。但青年后生是必须早起拜年的。他们一早起床,从祠堂祖屋的老长辈到全村邻里乡亲,一一登门拜访,“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一句简单的问候,却折射出千年的古朴民风……
春节有太多的应酬,太多的接待与被接待。但静心细想,现代都市过于喧嚣,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离自然纯朴的年俗似乎越来越远,而置身小城或乡村,去品尝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美食小吃,领略纯朴的乡风民俗,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