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豆腐
作者:***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08期
        中国人看了“豆腐”这两个字以后,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几个在白话文里用豆腐的说法,比如说“他很喜欢吃豆腐”“别吃我的豆腐”。其实这里“吃豆腐”意思的来源可能不会早于清末,因为在古典文学中“吃豆腐”根本就没有别的意思。至于有关豆腐的俗语、歇后语的来源更不容易查,有的是从明朝的小说来的,比方说相当有名的“关老爷卖豆腐—人强货弱”“豆腐掉在灰里头—吹不得,拍不得”。
        最早记载豆腐的是宋初陶谷的《清异录》。宋朝以前记载的“乳腐”不是豆腐,而是一种酪。无论如何,中国古籍作者都认为: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的做法。中国、日本、韩国的豆腐制作者,也以淮南王为祖师。但问题就是:为什么直到宋朝,才有豆腐的记载?
        日本专门研究豆腐的筱田统博士关于豆腐发明的理论比较有道理。他认为中国从南北朝到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胡人惯食牛羊乳加工品。这些乳品的名字像“黎祁”“来其”
应当是胡语的对音,就成了豆腐的别名。另外,“腐”字也应该是胡语的对音,因为豆腐的“腐”字,跟古时字书的意义“烂也,朽也,败也”根本没有关系。那么可以说豆腐可能在唐朝的时候才传到了中原,当唐末、五代的时候,才普遍成了老百姓的食物。一般的人想必很欢迎这种新的食品,因为它又便宜、又营养。到了宋初,好像连钟鸣鼎食之家也享用豆腐,这样,在社会上居于高阶层地位的著作者,才在书里写到了豆腐的事情。可以说,豆腐从宋朝就在中国流行了。
        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里面,把豆腐称为“小宰羊”:“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其实“小宰羊”可能也相当于“小规模地宰(杀)羊”,这跟“小登科”这个词的构词法是相同的。
        在苏轼的《物类相感志》里有“豆油煎豆腐有味”那么一句话,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描写“东坡豆腐”的做法是:“豆腐葱油炒,用酒研小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这应是“东坡豆腐”的来源。又有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吴自牧的《梦粱录》也都收了豆腐当膳食材料的记载。
        关于诗这一方面,朱熹在“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上写了一首《豆腐》:“种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其实,清人梁章巨告诉我们(《归田琐记》),朱熹自己不吃豆腐,他说:“朱子不食豆腐,以谓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秤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王安石也有“瓦鼎煮黎祁”之句。
        在金朝李杲的《食物本草》上,也提到豆腐。他首先写:“说者以为始于淮南王。”下面记载:“豆腐。性冷而动气。一云有毒。发肾气头风疮疥。杏仁可解。又萝卜同食。亦解其毒。”疯狂的美食家食谱在哪
        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有豆腐的记载。据清人褚人获在笔记里说:“元江阴孙司业大雅嫌豆腐不雅。改名菽乳。赋诗云……”按说《佩文韵府》也应该有一首虞集写的豆腐赞诗,不过没有到。在《关汉卿戏剧集》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下书的黄文说了一句话:“来便吃筵席;不来豆腐酒吃三钟。”此外戏曲脸谱内也有“豆腐脸”,是属于奸臣脸之一;这种脸所抹的白粉,像一块豆腐,所以梨园行又称为“豆腐脸”,世俗则通称“小花脸”。
        明代初时有趣味的事情,是根据清人张定《在田录》上的一句“上皇以卖腐为生”,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就是卖豆腐的。《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豆腐的“集解”“气味”“主治”“附方”。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菽”字项下有“为腐”字样,这表示豆腐在明朝已有医术用处,而且跟农产品制造方面有关系。中国名菜臭豆腐的来历也可追溯到明朝。李日华在《蓬栊夜语》写“黟县人喜于夏秋间腐令变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云有海中鱼之味……”。在浮白主人的《笑林》里看到了一则豆腐笑话:一人留客饭,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的性命,觉他味不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各和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我的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笑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明代的豆腐诗相当多,有苏平、孙作、曾异等的作品。明朝小说也有几条豆腐的资料,如《金瓶梅》等,连《西游记》也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的话。《金瓶梅》第四回上有“……这妇人自从与张大户勾搭,这老儿是软如鼻涕脓如酱的一件东西”那么一句。有趣味的是,有位德文译者竟把“如酱”翻译成“如豆腐”,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翻译。是否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也有可能。
        清朝的《佩文韵府》也收了“豆腐”。除了“豆腐闸”这个地名之外,还提到《蔬食谱》,李延飞《延寿书》《本草集解》,下面加苏轼《蜜酒歌》中的“煮豆作乳脂为酥”之句,可是筱田统博士认为,这豆乳是与鹅鸭酥蜜酒并陈的,而不算豆腐。
        清朝关于煮豆腐方法的资料很丰富。李化楠的《醒园录》、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顾仲的《养小录》、徐珂的《清稗类钞》等,都有不少说到豆腐的地方。李笠翁虽然有反对荤食的思想,但是在他的《闲情偶寄》上并没有写到豆腐。可是清朝美食家袁枚的《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袁枚吃的豆腐,不是豆腐而是鸡脑。另外一次,袁枚尝过一位蒋先生煮的豆腐之后,问了蒋先生做法如何。蒋先生要他先向自己三鞠躬才肯教他,袁枚立刻行礼如仪。
        清朝又有康熙、乾隆与豆腐的故事,宋荦在《西陂类稿》写清帝康熙有旨:“朕有自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予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关于乾隆皇帝的传说是:乾隆游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发生了粮食供应上的问题,临时饥饿,在乡村叫一个农人给皇帝煮菜。这個农人只有菠菜与豆腐那么一道菜,但是皇帝的肚子很饿,所以觉得很好吃。以后皇帝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农人不敢说是菠菜与豆腐,而说了“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豆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