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的麻雀,和以前的不一样?这种动物还有进口的吗?
亚洲鲤鱼和亚洲虎虾入侵美国,把美国的生态环境搞得天翻地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其实还有一种特殊的入侵物种,或者说是我们主动大量引进的,那就是麻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麻雀基本都是外来的麻雀,本土的麻雀很少。那么中国本土的麻雀都去哪了?
现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麻雀的存在,毕竟麻雀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鸟类之一。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麻雀一度在我国销声匿迹,最后不得不从前苏联引进大量麻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麻雀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秋冬季节,它们也以谷物、草籽甚至生活垃圾为食。50年代初,中国麻雀众多,遍布全国,经历了连年战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各行各业一片废墟,粮食问题亟待解决。
当时人们发现农民好不容易种植的粮食快到成熟期,便会有麻雀偷吃。据估算,每只麻雀每年可消耗四点五公斤左右的粮食。换句话说,我们每消灭一百万只麻雀,就可以节约六万人的粮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国才开展了消灭麻雀运动
当然这场消灭战中,人们打击的不仅仅只有麻雀,还有老鼠、苍蝇和蚊子。之所以要消灭它们,是因为它们会传染疾病,而且老鼠往往比麻雀还能偷吃粮食。在过去人们将麻雀、老鼠、苍蝇和蚊子合称为“四害”,这场运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灭四害。
尽管是灭四害,但只有麻雀在这场运动中元气大伤,因为老鼠会打洞,活动比较隐蔽,速度更是惊人,而且老鼠繁殖率非常快。人类灭鼠的速度可能还没有老鼠繁殖的速度快,而苍蝇和蚊子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无孔不入,个头非常小。
即使没有灭四害运动,我们也一直在跟蚊子、苍蝇做斗争。如今美国还尝试放生“携带自杀基因”的雄蚊与野生蚊子交配,但依然没有控制住蚊子与苍蝇。
而麻雀喜欢在人类屋檐下筑巢,又无法长时间飞行,以至于消灭麻雀最容易。据记载,仅仅一个月时间,北京就消灭了三十七万多只麻雀,不到一年,全国就消灭了近二十亿只麻雀。
饥荒鸟蛋可以做什么美食食谱
灭四害运动,其力度空前绝后,在当时形成了拥护与反对的不同声音。反对打麻雀者认为麻雀益大于害,对防治害虫有好处,特别是城市地区不应该打麻雀,包括中国科学家和部分苏联科学家都持类似观点。
同时有部分地区居民也看到了打麻雀的危害,麻雀减少后,白杨树的叶子不见了,上面布满了皮虫,呈现冬枯现象。但是因为支持者数量更多,灭四害运动还是在全国推广开来。
一九五六年,甘肃省率先展开灭麻雀运动,十多个县市出动了八万多名青少年,组织了两千多个队伍,一星期就打死麻雀二十五万只。随后邻居陕西也展开了灭麻雀运动,并逐渐扩散到北京和上海,再到全国都展开了灭四害运动。
这场运动导致我国麻雀数量锐减。就在大家欢呼雀跃胜利的时候,大量虫害狠狠扇了所有人一个巴掌。的确,麻雀会吃掉不少庄稼,但是在麻雀的食谱中,只有一半是粮食,还有一半则是各种害虫。
因为当时农药技术不发达,麻雀数量减少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害虫,农作物收成减少,还造成了几年的饥荒,这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麻雀的重要性。但由于麻雀在中国几乎灭绝,麻雀不得不作为留鸟的一种从苏联大量引进。
留鸟是指常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类。它们通常常年生活在出生地,留鸟冬季很难觅食。所以每年冬天,许多种留鸟居在一起,啄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作为食物。
麻雀绝大多数属于一夫一妻制,少数强壮的雄性则能够拥有两个老婆,一般每窝产四到六枚鸟蛋,一年至少可繁殖两窝,孵化后约三十天就能独自离巢。幼鸟以昆虫的幼虫为食,发育成熟才能吃粮食。
原来中国分布的麻雀主要是树麻雀和家麻雀,其中树麻雀吃粮食最多,家麻雀吃草籽和昆虫较少,进口麻雀以树麻雀为主。这种饮食上的差异也间接造成了中国麻雀的种数量,尤其是家养麻雀在90年代再次锐减。
我们国内最常见的麻雀总共有五个种类,除去刚才说的家麻雀和树麻雀之外,还有山麻雀、黑顶麻雀和黑胸麻雀。不过更多集中在乡村田野之上,城市中比较少见。如果我们细看历史就能够发现,已经有前人因为杀害麻雀而吃下苦果。
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大帝非常讨厌麻雀,因为麻雀不仅白天吵闹,还会偷吃樱桃。因此它在一七四四年发布重金悬赏,是要彻底消灭麻雀。奖赏面前人人平等,几乎全国人民都开展了灭麻雀行动,一时间普鲁士的麻雀几乎绝迹。但不久就发生大规模虫害,让腓特列大帝不得不收回悬赏令,并从外国运来麻雀治理虫害。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分辨中华麻雀呢?首先,中华麻雀体型很独特,普遍比较大,还很肥,叫声响亮,声调单一,毛不光滑,尾巴习惯上翘,居性强。特别是夜间,有体栖息特性,体力不好,飞行持久力差,不能连续飞行超过十分钟。飞行距离一般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以短距离飞行为主,飞行时间久会引起心脏破裂而亡。
当时很多中华麻雀就是因为害怕人们制造的噪声,不停在天空中飞翔而累死,直接从天上掉下来。几乎不会迁徙,认定一片地区之后,除非发生什么大规模灾害,否则就会长久生活在一片区域内。因为天生就对人类具有好感,所以中华麻雀对人类并没有什么警惕性,通常在固定地点觅食,所以也更容易被捕捉消灭。
事实上,中华麻雀逐渐被外来麻雀替代,在历史长河中主要是由于两次人为因素,第一个就是咱们之前提到过的灭四害,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廉价而有效的农药开始大量出现。
为了消灭虫害,很多农民会在粮食生长成熟阶段大量使用农药,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虫害。但有少数中国麻雀在使用被污染的草籽和昆虫后中毒死亡,导致中国麻雀二次减少,特别是善于捕食昆虫的家养麻雀数量减少。
经过两次人为影响后,麻雀种发生了改变,树麻雀数量增加,特别是进口麻雀占据了主流。原来的中华本土麻雀在经历数百、数千年的进化后,形态基本稳定。而进口麻雀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在不断的迁徙繁衍中进化出来不同的形态。
此外,由于外来麻雀和本土麻雀的杂交,麻雀的形状变化更加频繁,这也是为什么麻雀越来越多种多样,颜和形状越来越不同于童年记忆的原因。
除了麻雀之外,还有一种我国本土生物被外来物种替换,那就是猪。我们驯化的本土猪实打实的几乎都是黑猪,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花猪,体型短粗,没有纯白的长条粗。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小规模引进大白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引进了英国的约克夏猪、丹麦的长白猪和美国的杜洛克猪等外国猪种。这些猪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都是白猪。
经过几代杂交优化,这些猪更适合在国内养殖,但需求量不大,所以一直没有推广。上世纪80年代,富裕的中国人民对猪肉的需求突然增加,人们突然发现猪肉不够吃了。当地的黑猪重达200斤。生长需要10到12个月,有的品种甚至要一年多才能长这么大。
一只白猪长到200到300斤只需要5个月。与黑猪相比,白羊猪不挑食,产瘦肉多,饲养成本低,养殖户赚钱多。短短几年,以黑猪为主的国产猪肉迅速被洋猪肉打败。从此,白的外国猪遍地都是,中国的猪颜也逐渐从黑变成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不是这些小小的麻雀,在上世纪末我们可能还会遭遇更加严重的饥荒。更何况相比起亚洲虎虾和亚洲鲤鱼带给美国的灾难而言,这些进口麻雀并没有为我国带来什么生态破坏。你们觉得,如果我们再晚几年引进苏联麻雀,是否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灾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