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滚滚红尘
人类的历史一直伴随着烹饪演化的进程,那些曾在时光中留下匆匆脚步的食物,或许依然留存世间的某个角落。从火的独特运用到器具的出现,从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饮食风尚的流变。滚滚红尘中,中国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从食物中窥见过往。
云南|洱源
火带来光和热,既作用于食物,也抚慰人心。至今,中国西南的一些民族中,火仍然是受到膜拜的图腾。大理西湖边,一场传统的烹饪正在进行,当地人杀猪,不做任何的处理,直接用稻草烧毛炙皮。一个多小时,猪身每个部位都被烧了五遍,外表金黄酥脆而不焦糊是烧猪成功的标志。这种食用方式在今天看起来也许有些粗放。然而这道白族传统美食恰好能让我们隐约看见人类从生食到熟食的印迹。
新疆|尉犁
两千公里以外的新疆,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烤制食物的样本。不过,这要从水开始说起。几乎一夜之间,塔里木河涨满了水,斯拉木·艾买提一大早划着独木舟出门。随水量而来的还有一
种即将消失的美味。
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距最近的集镇20公里,斯拉木·艾买提属于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罗布人。和大多数维吾尔族一样,面食是他们现在最主要的食物。夏季,一种食物唤醒他们或许已经深入基因的记忆。鱼曾经是罗布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随着环境改变,水量减少,鱼成了只在这个季节才能享用的食物。一切准备就绪,其它就交给火来处理。这是流传了千百年的美味,人类的烹饪也是这样开始的。
我们怎样评价火对烹饪的贡献都不过分。它不仅划定了生和熟的界限,也加速了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进化。熟食更易消化,经高温分解的蛋白质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但火又难以控制,人类尝试了各种方式。中国的长江流域,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食物,三黄鸡腌制后放入各种馅料,用猪网油和荷叶包裹鸡身,之后外层抹上封缸泥,烘烤四小时,泥的阻隔,让炙烤加热更加均匀。鸡肉酥烂油润,并留有荷叶的清香。
罗布烤鱼更接近人类刚刚用火的模样,在火的作用下,鱼肉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还原糖跟氨基酸在高温下产生复杂的反应,这种变化被科学家称作美拉德效应。至今人类看到炙烤食物的颜还会本能的食欲大增。
云南|洱源
和烤鱼相比,生皮虽然没有完全熟透,但经过稻草的炙烤,猪皮焦脆又保有猪肉的风味。食用生皮的习俗能够保留至今也和白族特有的吃法有关。梅子是古代先民酸味的重要来源,炖煮发酵而成的梅子醋有天然的果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加入多种辛香料就制成当地人常吃的蘸水。梅子醋的酸味可以抑制动物蛋白残留的腥气,味道的调和更加衬托出炙烤猪皮的焦香。
海南|三亚
火的运用诞生了最原始也最伟大的烹饪方式,并带来了食物风味的千变万化。直到有一天容器出现,人类的烹饪开启崭新的一页。人类最早用火烧制的容器叫陶。在中国海南偶尔还能见到这种陶甑,聚拢水汽,蒸熟谷物,是早期中国人用蒸汽烹饪的工具。黎族至今保持着原始的制陶技艺,陶器在中国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如今这种制作方法在大部分地区早已绝迹。
摩洛哥|提兹甘·巴达
陶器出现之后,水开始参与烹饪,它和火一样都是激发味道的媒介,水更打开了新的味觉世界。没有固定形态的水,不仅影响烹饪也决定容器的造型。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沙漠的边缘,阿卜杜拉海需要到离家6公里的地方取水。和海南岛充沛的水资源相比,水在这里珍贵得多。塔吉锅,一种节水的烹饪工具,底部很浅,而上部是高高的圆锥形,蒸汽在锅盖上部聚集冷凝重新汇入锅内,只需要少量的水就能烹饪一锅美味的炖菜。
马拉喀什|不眠广场
土陶作为工具在中国已经很少使用,而在摩洛哥塔吉锅则一直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并演化出了丰富的造型和流派。马拉喀什,摩洛哥美食汇聚之地。摩哈,摩洛哥明星主厨,他每天都会选购最新鲜的食材和最有特的香料。对各国饮食的融会贯通加上对香料的独特理解,让摩哈获得了今天的成就,而让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还是本民族风格的塔吉锅烹饪。肉质细嫩的羊腿加入多种香料,摩哈认为塔吉锅尖顶的造型使水蒸气循环上升,让香味得以充分混合,长时间炖煮也让食材更加入味。塔吉锅还适合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这种适应当地风土而发明的器具已经成为摩洛哥饮食最具辨识度的标签。
山东|滕州
和塔吉锅一样,也有一种器具让中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烹饪。泥型铸造,最传统的铸造法仍在今天延续,现在它最主要的用途是铸造铁锅。1300多度液态下的铁经过快速挤压并降温拥有了美妙的曲线,看似平淡无奇,却因为它的器型和恰到好处的导热功能成就了中餐最独特的烹饪方式——炒。铁锅的发明是中餐烹饪对水火的掌控更有创造力,炊具完美的弧度和烹饪者细微多变的手法让食物在锅内迅速翻转,抛向空中反复散热降温,烹饪过程在最短时间内一气呵成,水火相济,味形俱佳。
江苏|苏州
烹饪器具和手法构成了风味的底,而食物的流转,口味的融合则让中国饮食更加枝繁叶茂。中国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巨大,但有一种食物可以让我们看到各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卢贵荣的蟹壳黄烧饼铺是苏州上万家小吃店中的一个,早上八点是她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面团包入油酥,多次擀卷,这是蟹壳黄层层起酥的关键。这种火烤的面食最早由汉代的胡饼演变而来,在中国从西到东变化出不同的样貌。
新疆烤馕,个大结实易于存放,更多地保留了胡饼的形制。四川盆地锅魁,先煎后烤,外皮筋道,内里松软。中原腹地吊炉烧饼,高炉烤制,焦香蓬松,最适合搭配胡辣汤。华北平原
马蹄烧饼,用锯末做燃料,无需明火,皮瓤分离,外脆里嫩。中国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烧饼。人的饮食习惯,物产的丰饶程度,都对它产生了极大影响。烧饼一路行走,一路演化,最终在苏州变成了玲珑小巧、状如蟹壳、泽金黄的模样。
精致美食制作中餐食谱卢贵荣并不了解烧饼复杂的历史,二十年前她和丈夫从福建来到苏州,每天早上四点开门,手工已是晚上九点。在越来越少本地人从事的职业里,他们渴望靠手艺在这座城市立足。食物流变的历史无比漫长,但承载它的是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时代更迭,人聚散总能在食物中得到印证。
浙江|湖州
太湖南岸,每当秋风渐起都有一种美食开始走上湖州人的餐桌。钟勤林和钟勤峰是一对双胞胎,哥哥厨艺精湛,专攻后厨,弟弟善于交际,负责餐厅的人际往来。但有一种食物却只有弟弟才能胜任。在中国羊肉更受北方人喜爱,但湖州却是特例。各位调味料去膻,冰糖提鲜增,湖州的水土和习惯改变了塞北引入的绵羊,杂糅出专属这里的风味,泽红亮,浓香不膻。
湖州羊肉还有另一种吃法,拆骨带皮吃起来更过瘾,长时间炖煮,肉质酥烂,鲜香浓郁,舀一勺做浇头就是酥羊大面。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如流水一样豁达。江南水乡湿冷的冬日里,香甜的羊肉是湖州人餐桌上的一抹亮。
广东|佛山
香火龙舞是佛山人在中秋节举行的庆祝活动。和火龙一样对当地人来说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糕点。选用陈年果木,阴雕技法,雕刻的深浅对应着不同的图案。这种木质模具是制作中国传统糕点的工具。把包裹馅料的面团放入不同的模孔内,印上吉祥的图案,这就是专属于中秋节的食物——月饼。馅料和工艺的细小差别,让月饼从口味到口感千差万别。广式莲蓉、苏式鲜肉、京式五仁,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但无论差异多大,人们约定在中秋这一天享用。相比美味,这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生活形态仍在以食物的方式代代相传。月圆之夜,中国人的祖先把食物做得形美好,装点每个生命的悲喜和祈愿。
浙江|杭州
月饼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宋代,而宋朝的另外一道传奇美味也吸引着今天的厨师。董顺翔,
杭州人,入行三十多年,对仿古菜有浓厚的兴趣。杭州曾是南宋的都城,街市繁华,食肆兴盛,然而食物的风味却很难从考古挖掘中获得。遥远的宋朝是什么味道,它牵引着董顺翔无穷的好奇心。在有文字流传的一千多道的菜谱里,董顺翔到了一个目标。董顺翔和众多厨师共同努力,经过反复考据和调试,蟹酿橙终于得以重现。取当季鲜橙,顶部开盖,去除果肉和汁水,大闸蟹剔出蟹黄和蟹肉。将蟹粉放入锅内,加橙汁汆炒,出锅后盛入空橙内,再次蒸制,蟹酿橙由此得名。蟹肉中的蛋白质遇到酸,在酸性条件下,蛋白从浑浊的状态变得透明,这是新的复合风味出现的标志。宋代人对食物竟有这样的想象力。蟹的鲜香,橙的酸甜融于一体,这是一种陌生的味道,也是宋朝的味道。一千年前,中国人把奇思妙想与对世界的感知注入食物,滚滚红尘,沧桑巨变,在这些存续至今的精致美食中,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视觉和味觉重返当日的繁华和古人保持心意相通。
云南|宣威
在人类的烹饪历史中,由中国人发明并影响全世界的食材,最典型的莫过于豆腐。倘塘镇以制作黄豆酱而闻名,豆腐要趁热包成小块,速度至关重要,随后挤压出多余水份。包块成形,重力挤压,撒盐腌制,而后是黄豆腐制作的关键——火煮染。姜黄是一种天然植物染
剂,古人更多用它来杀菌,染后的黄豆腐在常温下能保存三天。豆腐块经过多次挤压变得脆韧而有弹性。麻绳拴挂更快晾干水汽,有效防止变质。宣威盛产火腿,和黄豆腐搭配,火腿的鲜味被豆腐吸收。在中国烹饪里豆腐是最好的配菜,配鱼肉得其鲜美,搭果蔬得其清爽。
中国人吃大豆的历史近五千年,然而很长时间里都困扰于它的不易消化,直到豆腐的出现,一种真正神奇的美食才得以诞生。凝聚剂滴入豆浆,奇迹发生,蛋白质分子交联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水分子被网在中间,豆腐由此产生。
日本|东京
豆腐不仅改变了中国饮食,也影响了世界,国际上有许多语种甚至完整保留了豆腐的汉语发音。日本受豆腐影响最深刻,并且创作出了绢豆腐,不经重力挤压即可直接成型。虽然现在很多绢豆腐都用葡萄糖内脂作凝聚剂,但服部一夫依然坚持用传统的盐卤点浆。服部一夫生活的城市保留了很多唐朝时的建筑样式,它也是日本豆腐店最多的地方。绢豆腐因外观细腻而得名,因为将豆浆全部凝固更好保持大豆的营养,含水量较高,柔软可口。日本饮食崇尚清淡新鲜,豆腐料理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传统,日本人吃豆腐往往直接食用或水煮,更多保留
豆腐的原味。
服部家的豆腐店有108年的历史,服部一夫在店里工作了50年。日本人的家庭料理非常简单,豆腐水煮放入木鱼花提鲜,酱汁调味。豆腐给服部家带来了稳定的生活,这种中国人发明的食物也渗透到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中。
厨师兰桂均要做一道面点,迎接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多次擀压直到面片薄到透光,长半米重达两斤的大刀切除0.2毫米宽的面条。这个能熟练使用筷子的英国人在20多年前来中国学习历史,却意外地迷上了中国烹饪。
(要做菜,必须从好的原料、调料做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