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上
青春岁月
223
年糕是流行于东亚新年的一种传统美食。年糕英文为new year cake,由于年糕通常由稻米制作,英文又译作rice cake 或rice pastry。中文里,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意思。日语中年糕叫“お餅”,是日本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坚韧与希望等。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共同的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
一、中国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
有学者结合年糕的发展历史以及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的不同,把年糕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早期形成的年糕大多由糯米生产,代表性品种有苏州年糕、上海崇明糕、云南蒙自年糕、长沙年糕等。
第二类以粳米为主要原料,后期形成的水磨年糕主要由粳米生产,代表性品种有宁波年糕、上虞梁湖年糕、江西弋阳年糕等。
第三类以杂粮为主要原料,代表性品种有北京年糕、塞北黄米糕等。
第四类以多元化原料组成,主要以糯米为主,也有与籼米或粳米或其他杂粮搭配,添加其它天然成分如红糖、桂花、红枣、猪油等,形成花年糕,代表性品种有苏式桂花年糕、江山廿八都铜锣糕、八宝年糕等。
二、日本年糕
桂花节美食食谱年糕同样是日本的传统美食,日本新年有吃年糕的传统,象征着坚韧与希望等。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中独具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化成立的根源所在。日本的米食文化源自稻作传统,年糕文化则是米食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具体表现。年糕在日本民俗中的神圣性源自日本民族对稻米的原始崇拜,具体表现在神话传说、俗语谚语、和歌俳句等文学领域中。日本《丰后国风土记》、《山城国风土记》记载
了近江和美浓流传的灵谷传说——古时的“田野”(地名),土地辽阔肥沃,那里的农民开垦了很多稻田,收成也很好。农民们用稻米捣制年糕,并把年糕当作箭靶来射。稻神被农民射伤,一怒之下变成白鸟飞去。此后,当地的农民纷纷死去,田地也日渐荒芜。出于悔恨心理,农民们在每年秋后,都要向稻神敬献烘米,祈求稻神的谅解。
传统节日里年糕充当了重要的角,制作方法、颜形状因地域的差别显示出巨大的不同。镜饼、力饼和年糕汤是日本年糕的特吃法,具有独特内涵。
八尺铜镜的象征——“鏡餅”。镜饼为大小两个圆盘状之饼相叠而成,又称“御供餅”,最早出现于室町时代。因地域不同,年糕的大小、形状等各有差异。一般而言,日本东部地区是方形、菱形年糕,西部地区多是圆形年糕。“镜餅”四周还装饰有干柿、柑橘、海带等,日语发音与“世代繁盛”相同。
力量的源泉——“力餅”。民俗学家认为,水稻被称为“霊穀”,寄寓着“霊力”,是力量产生的源泉,食用稻米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因此日本人形成了“米=力量”的国民意识。除“力餅”外,还有“力団子”、“力飯”,同属一种寓意。
神的食物——お雑煮。正月前三天,日本人有吃“お雑煮”
稻作文化背景下的年糕文化
—中国贵州省与日本马县年糕文化之比较研究
□ 杨    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年糕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年糕文化”,同在稻作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贵州省与日本马县都有其独特的年糕种类,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年糕文化。文章介绍了中国年糕和日本年糕的历史及分类,到了两国年糕文化的连接点,推断出稻作文化下相同年糕文化产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年糕文化;稻作文化;贵州省;马县的习俗。最初的“お雑煮”是指将除夕夜供奉祖先的祭品(水煮萝卜、年糕等)煮食的一种人神共食的食物。“雑煮”一词最早出现于《铃鹿家记》一书,原为武士集团的战时菜肴,也就是把年糕、蔬菜和干粮一起煮食。依据这种说法,可以把正月食用年糕的习惯与古代的“歯固”仪式联系起来。“歯固”,即元旦吃的年糕,具有长寿的意义。古代日本,正月为天皇举办“歯固”仪式,主要是让天皇吃“镜饼”,以祝贺其健康长寿。《源氏物语》中也记载了这一风俗习惯。
「ここかしこにれゐつつ、歯固めの祝いして、餅鏡さへ取りよせて、千歳のかげにしるき年の内の祝い事どもして、そぼれあへるに」(『源氏物語』)。
三、独具特的贵州年糕与马年糕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特产一种名为“黄粑”(又叫黄糕粑)的年糕,以优质糯米、红糖、大豆浆
为原材料,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素、保鲜剂),经长时间文火闷蒸而成。其泽晶滢黄润、味道清香柔软,已有1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因此,贵州也享有“中国黄粑之乡”的美誉。除此之外,贵州最常见的年糕还有“糍粑”和“二块粑”(也叫饵块粑),同黄粑一样,可即食、可煎炸、可烧烤、可汤煮。
位于日本关东平原西北部的马县有一种土特产“焼き餅”(烤年糕),原是用纯糯米制成的年糕,白,细腻粘糯。马当地人喜将其置于炭火上烤,使其膨胀之后进食。日语中关于烤年糕还有一个有趣的引申:用“焼き餅を焼き”来形容嫉妒。“嫉妬”与“妬く”同义,由此“妬くを焼くに引っかけに、気持ちを餅と言った”(将“焼く”引申为“焼く”,并将“気持ち”说成“餅”),于是就诞生了“焼き餅=妬く気持ち”。还有人认为,烤年糕时,年糕会一下子膨胀得很大,像人生气时一样,因此人们称因嫉妒而生气的人为“焼き餅”。
烤年糕或许在日本年糕中颇具特,但无独有偶,在与马相隔万里的中国贵州也有与其完全相同的年糕——烤糍粑。上文也提到,贵州糍粑可即食、可煎炸、可烧烤、可汤煮。贵州烤糍粑与日本烤年糕都是纯糯米制成的“饼”放于炭火上烘烤膨胀之后食用。
日本誉为“神的食物”的“お雑煮”,在马县便是将烤年糕放入用蘑菇、萝卜、油菜等食材做成的汤汁里制成的。而这种食用方法跟贵州农村很多家庭极其相似,人们在火炉上熬制一锅杂菜汤,后将切成块状或条状的糍粑放入煮后食用。甚至当地百姓也有将这样的食物叫做“杂煮”的。
中日两国年糕文化虽各具特,但依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交流历史之悠久由年糕文化便可见一斑。追根溯源,乃是源于同处稻作文化圈这一大背景。中国贵州省和日本马县虽分属不同国度且相距万里,但生活在两地的居民世代以稻米为主食,产生了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稻作文化,从而衍生出相同或相似的年糕文化。年糕文化不仅仅包含年糕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它更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了解一个地方的年糕文化必将有益于增进我们对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孙志栋, 陈惠云, 虞振先, 王美英. 中国年糕发展的历史演变浅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0(11):35-36.
[2] 郑新刚. 考察日语中的年糕文化[J]. 考试周刊, 2012(2):41.
【作者简介】
杨菁(1986—),女,汉族,贵州都匀人,本科学历,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