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食面习俗
秦人喜食面,秦人面食种类繁多,口味上佳,不论男女老幼、官员百姓,也不论是酒宴席面,还是家常便饭,面食是餐桌必备。秦人食面简易实惠,亲和友善,不论秦人身处何处,都忘不了个中滋味。
在中国大陆人的饮食习俗中,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而北方人中又以秦人为最,秦人中又以关中人为冠。
关中人食面习俗的形成,真是历史悠久。这在五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小麦。早期西周人定居周原,就在今岐山县、扶风县、武功县等地种植小麦。秦汉时代皇宫中为皇帝掌管膳食的汤官,就开始以作面食为业了。唐代亦是如此。因此,千年来的文化积演使陕西人养成每日食面的习俗,一代人又一代人因袭传承,出现了“长安美肴、华夏古xiū”的美誉。
秦人面食种类繁多,其中大众化的食品是:馍、饼、包子、面条、皮子等。馍有:蒸馍(即馒头)、罐罐馍、杠子馍、油施馍(即花卷)等。罐罐馍是特粉作成的硬面馍。杠子馍是和好面后再
用木杠反复压制而成的。这些馍韧性大,吃后耐饥,深受庶民百姓的欢迎。至于饼类,有油饼、煎饼、大饼、烧饼、锅盔饼、石子馍等。石子馍又称砂子馍或干馍。这种饼在关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称为“石钱包饼”或“天然饼”,为唐都长安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石子馍的作法是:把洗净的小圆石头烧热,然后把和好的面擀成饼状,放在热石头上烤,反复翻动,很快就可食用了。这种馍的特点是:香、脆、易于消化。关中农村常把石子馍作为产妇的专用食品,亦可馈赠亲朋好友。大荔县的石子馍、富平县的太后饼、蒲城县的蒸馍、乾县的锅盔,在陕西久负盛名。
在秦人食品中,最有代表的食品是羊肉泡馍。羊肉是以公羊为佳。用来泡的馍又叫tuōtuō馍、虽叫馍实为烧饼,但不同于一般烧饼,其特点是入水不散。它是面粉不发酵,烤八成熟,由顾客自己掰成小块,交厨师去烹调。烹调也有一定的讲究,有“单做”、又分“口汤”、“干泡”、“水围城”等各种做法。吃时不能狼吞虎咽,要像蚕食桑叶一样,一点点剥着吃,不可用筷子来回搅动,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味道鲜美可口。如果早上吃一碗羊肉泡馍,可以一天肚子不饿。西安老孙家、同盛祥两家的泡馍在清末或民国初年已是家喻户晓了。同盛祥已在北京西长安街开了分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在秦人面食中值得称道的是皮子。皮子有用麦面做成擀面皮,也有米粉作成的米面皮子。汉中市和长安县秦镇的米面皮子薄软,岐山县的擀面皮子筋韧,凉爽可口,为秦人喜食的美味佳肴。这种皮子可以说是陕西人的一种大众化的快餐,二、三个人操作,可供一、二十人同时吃,十分便当。许多老外来西安品尝皮子后也啧啧称赞。正因为如此,秦人的皮子如今已走出潼关,北上京津、南下广州、海南,很受江南人的青睐。皮子已不再是秦人独享的美食了。
汉中美食食谱做法令人神往的陕西食品还有面条。陕西的面条种类多,做工精巧。人们常见的面条因做工、配料不同,名称各异。主要有:碘面、卤面、扯面、xué(亦称“页面”)、挂面、炒面、凉面、米面、油泼面、酸汤面、浆水面、糊汤面、麻食面、菠菜面、窝窝面、棍棍面、猴头面、饸饹面、龙须面、臊子面、摆汤面、刀削面、大刀杂面、蒜醮饼饼面等数十种。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饮食文化的交流,四川的担担面、宁夏的揪面片、新疆的拉条子、兰州的牛肉拉面、朝鲜的冷面,也成为秦人餐桌上钟爱的食品了。在这面条的王国里,岐山的臊子面,蓝田县的饸饹面、户县的摆汤面、耀县的窝窝面、西安的油泼面,都是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早已风光大西北了。
有一鲜为外地人知道的是合阳县的踅面。踅面即页面(“页”字古音“xué)。这种面食是用荞面加上少许麦面而做成的。从荞麦的拣涮、磨到和面糊、上ào、下锅、装锅,调味有十多道工序。在这诸多工序中,关键工序是和面,面要和得不稀不稠。之后,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入鏊上,用一块半月形的薄木板(当地人叫“踅子”)迅速旋转摊匀,摊好的面如大煎饼,搭在木架晾凉,折起后切成均匀的细条,放入开水锅里,用筷子搅,打个旋,便可出锅,用zhàolí捞点鱼儿粉,放点红油、葱花,浇上醋,醮点花椒面,就可吃了。一般人光吃一碗干的,再吃一碗汤的,才算过瘾。在合阳城乡集市中,常见打扮得十分入时的姑娘媳妇,吃完踅面后挂着一嘴红油招摇过市,似乎是一种炫耀。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依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