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海丝宴
食古今,味无界,一生总要一会
抬头望向璀璨星空,浩渺宇宙的灿烂与人类文明的辉煌引领我们的视线,一路指向北纬24°39′52″—24°48′48″,东经
118°33′46″—118°46′51″的地域,追溯到距今约1.1万年——2.6万年,在地球的东半球,东南沿海
地区就有着“海峡人”活跃的痕迹。他们已经拥有发达的生理机能,聪慧,思维敏捷,体格强壮,主要从事狩猎、采集,自由往来于与福建之间。1999年2月考证出来的“海峡人”古人类
化石可以有力佐证,这一片神秘
珍贵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石狮。
石狮这座城市一直享有很高
的美誉,据史载,早在隋朝时期,
永宁岑篼一带便有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凤里庵一带人烟稠密,人
们常相约庵前石雕狮子处碰头聚会,“石狮”由此得名。
很多人认识石狮这个城市,
必定会先被它的母脉泉州掩盖。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
贸中心”于2021年7月25日被
舌头上的中国美食食谱以银河系为时空的背景,我们发现————
文/李红新  图/受访者提供
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中,有3处在石狮,所谓“宋元中国看泉州,海丝航标看石狮”,它们分别是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万寿塔位于石狮最高峰宝盖山山顶,又称“姑嫂塔”,“关锁塔”是一座仿木楼阁石塔,由僧人介殊募捐建造于南宋绍兴年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万寿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
镇守东南的气势。“涨海声中万
国商”。南宋时期,泉州港已是
“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
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万寿塔
成了海上行船的航标,更是护佑
万千商旅的精神寄托,作为“海
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万寿
塔历来是闽南侨乡的标志性建筑。
六胜塔则建于宋政和年间,由宗
教人士、商人和平民协力建造,
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
湖金钗山,体现了宋元时代泉州
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万寿塔和六胜塔虽然都是两大古
航标,但两者其实又存在着不同,
万寿塔位于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
它是“海洋大通道”来往商船的
最主要航标,而六胜塔则是泉州
湾主航道的古航标。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
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
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
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
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
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
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
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
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
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
海丝三宝之六胜塔海丝三宝之林銮渡海丝三宝之姑嫂塔
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
航线。南海丝绸之之路的开辟,让泉州这个港口发展、繁荣、鼎盛。世界各地的商贾,来往船只都在此歇息停靠,再从泉州石狮的石湖半岛转运至欧亚各地。
石湖码头就在石狮的石湖半岛西岸蚶江镇石渔村,民间称为“林銮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銮
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该
码头建于两座天然大型礁石间,
全长113.5米,末端向东,呈曲
尺状。现存引堤为宋代修建,全
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
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上横石板,
保存完好,实证了宋元时代泉州
优良的建港条件,呈现了当时泉
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是研究泉
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实物资料。
石狮精致而时尚,既是中国
休闲服装名城,也是著名侨乡。
石狮有30万原住人口,但同时
也有30万籍贯石狮人遍布世界
各地,尤其在东南亚甚众。“八
山一水一分田”的背景,以往很
多人生活来源大多很有限,面对
大海讨生活,常年看着海水的另
一面,出发否?还是留守乎!但
最终是受了季风的召唤,或扬帆
福船,或撑着舢板出发,在南洋
靠岸、停泊、生存、生根、茁壮,
又沿海岸线迁徙世界各地。
环顾中国整个东南海域,闽
南语系的地方,厦门、漳州、泉州,
肩负着宋元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
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芒,走入了当今时代的视线里,而石狮,在大众的目光里醒目。
漂洋过海不仅是潮涨潮落的日常,更有当年物质匮乏之时,走出困境的探索。早在很多年前石狮男丁远走他乡异域,自强不息,爱拼才赢,女子则在海的这边勤俭持家,坚守等候;当船出海,拼搏者的奋斗不息,与守望者的坚韧不屈,融合构成这份乡土的华脉。
在宝盖山山顶,在永宁卫城畔,看石狮的海总有一种安静,不是所有的水都带来宁静,泉州
湾、深沪湾,弯弯的碧波,是臂弯,
停靠的码头是怀抱,让船不再飘
荡,蜿蜒的海岸,是岸边不能停
歇的脚步。大海幽幽,思乡在此
岸彼岸的涛声中,用一味又一味
家乡的味道与风物来承接。
面对着千年走来的人物、食
物,顺着这秋高薄雾、凉风,清
晨的点滴,乘着一叶扁舟,摇
橹、微笑、默默,迤逦船头,“海
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打
湿诗情画意的是感叹,这岁月,
一千年都不会退减。这炙热的生
活,在宋元古人的灵魂内,在古
今中华的灵魂内永恒不变。
大多古之圣贤多有从饮食话
道,对家国、对世情、对自我,
内心的戏一直很深。他们一直在
浅尝淡饮的字里行间,写下了他
们的雄心壮志,寄予身后的世代
子孙。
我也是如此,看到这本《山
家清供》,听完整个石狮人的故事,
我也想讲述一个有味道的故事。
一个地域上的饮食文化气质
常由它的基因、环境、历史组成。
石狮饮食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中
原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
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汇,可以用
“山海交汇,融合南洋、台湾、
古阿拉伯风味”来概括,既有本
土的山珍海味,也有舶来的饮食
的输入点缀,更有乡愁传播的文
化情结很深地植入了闽南人的饮
食日常,在不断的变幻中寻求烹
饪的灵感,让各肴馔汇聚餐桌,
在朝夕与共中演绎出异彩纷呈的
石狮风情。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
中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一粥一饭,都是乡情。”食物
气质与味道,既是料理食材本身
自然生长原味,更是料理它们潜
藏百味的乡土气息。他们的故乡
是每一个人的独特记忆,所有人
当闻到、尝到熟悉的味道时,他
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成长的回忆,
自己的脚步,亲人的笑颜,家乡
的滋味,食物的味道像故乡的时
间一样深,食物的乡愁像故乡的
土地一样厚。
闽南乡愁的这种气质,我觉
得就是这三样东西给的。一个是
山的滋养,一个是海的浸润,另
一个就是长久以来的海洋文化的
熏陶。
山海知音,可以从我们熟知
的闽南语中感知。闽南话,以歌
的方式带入,十分喜感。再豪气
的歌声,从喉间出来,辗转如银铃,
变得脆,变得轻;闽南情歌则显
得特别柔媚妖冶,是靡靡之音。其
特质是轻柔缓慢。平常人家的话,
男声,轻柔细腻,短音节,重停息。
平淡,没有太过于激烈,粗糙的
音节。流入人海不易分辨。一句话,
半天说不完,或者说半天听不清。
除了喝酒耍令,玩牌吃局,动粗
干架,大部分男声都女声,柔软
轻慢。女儿家则有趣,两级分化。
温柔的女生,柔媚甜蜜得像流水
一样好听,声声息息宛如百灵鸟,
动听,温柔如水是最贴切的形容。
我感觉这样的语言基调很难不形
成精致清雅的味道。
中国饮食文化脉根是“民以食为天”,我们把食物当作天,
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从古至今,
天子、天下、天空、天地、天,
天是辽阔的、浪漫的、权威的、
根本的、时刻的。而“食”,这个动词,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了它独特的必要性。并在我们的生命力中以无比生动和震撼的方式,让我们惊呼,溯源到此,你会发现有无数的古人为食物留下了诸多文字,前有《菜根谭》从你认字有识以来就贯穿
到你的生活中,后续《随园食单》反复来加深你的记忆,你翻阅得越多,食谱的记录就越多。甚至
在贺兰山岩画文化中的山羊图画,那可是远古3000—10000年前的铭刻啊,并没有确切的考证说那时候的人们就食用了山羊,而是数千年前的壁画里,我们与一切就已有如此这般的联系。那样灵动的绘画可以在岁月沧桑里就呈现了。他们所见如同今日我们之所见。生命从呼吸开始,食道打开,味蕾绽放,就仿佛开放了有
生命以来最鲜明、最活力、最质朴的生命形式。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了探索,比如,孔子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探索一条在食物的链条上链接着我们自身之道与天地自然之道的玄妙趣味和精微曲折的旅程。
老子就说过“治大国如烹小
鲜”,到今天,似乎更加明白,在这些浅白平常的一粟一羹中,他们几乎把自己对生命的全部理解都放在那些简单却坚定的话语
里,有时是一本食单,有时是一句天然的短句感慨,无一不透露着,他们想向芸芸众生传达美好
以《山家清供》为味道的文脉,我们寻根
————
《山家清供》书写的是宋代的一种意趣风味和艺术生活的理念,是一种讲究生活品质的铺陈,包括不限于虔诚笃定的信仰,超强能力的认知,思维上的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