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即四川菜,由成都菜、重庆菜、自贡菜等主要流派组成。原料以省内所产的山珍、禽畜水产、蔬菜、果品为主,兼用沿海海产干品原料。川盐、花椒、姜、蒜、葱、辣椒及豆瓣、腐乳为主。味型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为其重点特,素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称。
川菜百味之7种基础味:麻、辣、香、甜、苦、酸、咸。
川菜百味之37种烹调方法:炒、爆、煸、熘、炝、炸、炸收、煮、烫、冲、煎、锅贴、蒸、烧、焖、炖、督、靠、煨、烩、烤、烘、汆、拌、卤、熏、泡、渍、糟醉、糖粘、拔丝、焗、白灼、石烹、干锅、瓦缸煨、冻等。
川南小河帮菜源于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支流的釜溪河畔,地处川南低缓的山丘陵区,气候温和。自贡天然资源丰富,首推盐卤,主产地在自流井,主要有黄卤、黑卤、富含氯化钠,是中国第一大井盐产地。因此自贡有“盐都”、“盐城”之称。
自贡源于两大井盐产区,即自流井和贡井,将两地名合二为一,称为自贡。
自贡人过去习惯将泡菜成为“梭边”。
自贡菜在风味及调味上也善用麻辣,自贡菜一辣、麻见长、风味浓厚为特点。然而自贡菜之麻辣追求不同于下河帮重庆菜之大辣,也区别于上河帮成都菜之平和温柔,在麻辣中求酥,换句话说则是香麻香辣,重在一个香字。
自贡菜以其兼容并蓄的特质,而形成巧用井盐,善用泡菜,麻辣重香,滋味醇厚,口感舒爽的风味特。
“百菜百味,味在自贡”的美名是在自贡因盐形成的盐商菜、盐帮菜,追求精选食材、味型新颖或技法创新的长期直接影响,以及与成都菜、重庆菜的交融作用的间接影响下形成的。
川菜百味之25种基本味型: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豉汁味、茄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
川菜百味之10种现代多重复合味型:可乐味、茶香味、三椒味、野山椒味、奇香酱汁味、沙爹辣酱味、避风塘家常味、避风塘陈皮味、避风塘飘香味、避风塘孜然味。
四大家鱼
在唐代之前,最为广泛养殖的淡水鱼类以鲤鱼为主。根据传说到了唐代因皇帝姓“李”,因此就禁止鲤鱼的养殖、捕捞与贩卖,甚至不小心不到都一律要放生。因此当时的养殖业者只好寻其他鱼类品种养殖生产,于是就上了当时还是属于杂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后来发现者四种鱼的生活习性不同,分别生活在湖、河的潜水层到水底层,各自有生活的水域与食物,因为可以有效的利用养殖空间,养殖技术因此快速发展,而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因此成为四大家鱼。
到了宋代时四大家鱼被广泛养殖,并在长江、珠江等流域兴盛起来。根据周密的《癸辛杂志》一书记载,四大家鱼在当时从鱼苗的捕获到运输、筛选、贩卖已经达到相当细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且到了宋代,因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成熟,养殖业开始迅速普及。而混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域的资源,同时丰富了鱼种的产量。
郫县豆瓣的故事
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产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唐昌、郫筒、犀浦等十九个乡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创始人却是福建人。
相传清初约1650年,陈氏祖辈陈益兼在湖广往四川的大移民潮中入蜀,在途中陈益兼赖以充饥的蚕豆遇连日阴雨而发霉。陈益兼舍不得丢弃,于是天晴后,就置于田埂晾晒去霉。之后以鲜辣椒拌和而食,竟鲜美无比,余味悠长,因而发展此技术并以制作此酿制调料为生。就是郫县豆瓣的起源。
清嘉庆8年,福建陈逸先也来到了郫县,并于郫县南街开设作坊,以陈益兼的方法大量生产豆瓣,郫县豆瓣也开始被广为使用并有了名气。清咸丰三年,六公公陈守信于郫县城南街开设酱园,以酿造酱醋和祖传之郫县豆瓣为业,其店号为“绍丰和”酱园。民国四年,四川军政府犒赏西藏,向郫县“绍丰和”酱园订购郫县豆瓣一二十吨,深得官兵赞誉。军政府特此嘉奖并增奖牌以资鼓励。自此郫县豆瓣名声大噪。从此随着川菜的流传、郫县豆瓣也远销至世界各地,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
今天,“绍丰和”郫县豆瓣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现由陈氏后裔——陈述承继承祖业发扬广大。且于2006年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7年认定为“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档遗产保护展品”。所生产的豆瓣至今仍按照祖传秘方及工艺生产,配料考究,坚持“翻、晒、露”工序,工艺独特,品质极佳,经过360天人工翻晒酿造二成。
制作郫县豆瓣的工序如下:
(1)精选优质的二荆条辣椒,这种辣椒泽红亮,辣味适中,然后剁切成一寸二分长左右的碎节,加入盐,置于槽桶中在太阳下暴晒,一天翻搅两次。(2)将干蚕豆浸泡,然后放入开水中略煮片刻,捞起后用石碾压去皮。(3)将黄豆磨制成粉,然后与糯米、面粉及去皮蚕豆一起搅拌均匀、放入箩筐中发酵。(4)把发酵充分、香味扑鼻的豆瓣、辣椒相混合。(5食谱美食川菜)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却是决定豆瓣风味的关键,是把制成的豆瓣酱进行翻搅、暴晒并吸收夜露,为期一年左右,泽红亮、滋味鲜美的红豆瓣就算年制完成。如果想要滋味更浓的黑豆瓣酱,则需要最少一年半以上时间的酿制。
泡姜:又分为泡仔姜和泡二黄姜。泡仔姜一般作为餐前的开胃菜或餐后的下饭菜,其酸辣味柔和适中,酸香可口开胃,味道鲜美。泽白黄发亮,入口脆爽。泡二黄姜实际上是比仔姜老而又比老姜嫩的一种姜,行业上通常叫泡生姜。其泽黄亮,辣味较重,香气浓厚,在调味时可以除腥、压异、增香、耐高温。
泡海椒:又称“泡辣椒、鱼辣子”。其泽红亮、肉厚、无空壳、酸辣味浓厚为上在菜肴中主要起增、调味的作用。20实际90年代末在全国风靡流行大江南北的“泡椒墨鱼仔”,最主
要的调味品就是“泡椒”。从其品种上分:泡二荆条、泡、泡小米辣、泡野山椒等,而不同的菜肴、不同的地区使用的泡椒不同,其成才后的口味,风味也会有所不同。
泡酸菜:用四川的青菜,在每年的春季大量上市。处理干净后晾干水汽,装入有盐水的坛内,加盖密封浸渍至熟透。成形后泽黄亮、酸香开胃、入口脆爽。可以单独成菜或作调味料。
说起泡菜就要说说四川的一个传统习惯,就是“挑媳妇,先看她的泡菜坛子”!在早期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四川人是家家户户都要做泡菜,泡菜可以说是和米饭一样重要,而挑媳妇呢,首先就是要去看这个未来媳妇负责的泡菜坛子,如果泡菜坛子的外观干干净净,坛沿的盐水也是清澈无杂质,再看一下里面的泡菜,颜鲜艳,质地脆爽,那这门亲事也就几乎确定了。
为何终身大事是由这平常不过的泡菜坛子决定?原因就在泡菜坛子的照顾工作是需要勤快与用心。从准备做泡菜起,所有的器具、食材,加上双手都要保持干净,所有应放的食材、调料入坛后,进入泡制的阶段时夏天需要早晚更换坛沿的盐水2~3次,冬天要1~2次,才能让坛沿水隔绝空气与避免杂菌孽生的功能完全发挥。还要因所泡的食材不同与泡制的
状态随时调整泡菜水的盐分浓度,泡制的状态如有异常就要及时补救,所有简单家常的泡菜要美味是需要勤快用心。而家庭要有口福,哦,不!是要幸福当然就要挑勤快加用心的媳妇。
浅谈火候
其实火候的概念用现代白话来时候就是:火力的大小(火)与时间的控制(候)。基本上加热成熟的时间越短,对火候的要求越精确,最经典的就是“爆”、“炒”,对旺火爆10秒成菜,到一般中大火炒制成菜最多不过1分钟上下。因此中餐对时间的要求相对于西餐而言是更为严谨。但对调味就秉持“适口者珍”的原则,调味的厚薄、浓淡依自己的偏好决定,于是才会常在食谱中出现“适量”这样的用语,而令人有中菜食谱不准确的印象。这真是一大误会。量写正确了,用错火候,成菜依旧不好吃。
火候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原因就在现代炉具的火力大小、强弱相差悬殊,家庭用中式炉具的火力大小与西式炉具相比最多可以达到近8倍;若是以中、西式专业炉具相比,中式炉具强了4倍。都以中式炉具作比较,家庭用的与专业用的又差了2~3倍。中餐的大厨开口闭口都是讲火候,因为火候是一位大厨一辈子都在研究的问题,而且是最难以量化的!
川菜博物馆的灶神庙:灶神的全名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一般民间多俗称灶王、灶王爷、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也就是厨房之神。中国人祭祀灶神的起源与历史相当早,在商朝(公元前1765~1122年)就已有民间祭祀、供奉的记录。
在川菜中,凉菜或是说开胃菜是绝对必须的,是一场宴席的味蕾引导者。而味碟出了增添菜品的风味外,在各式火锅中味碟对风味具有决定性影响,因味碟是完整火锅风味的最后调味。
中式菜肴的摆盘方式收国画的影响甚深,因此在摆盘上多将成菜的主配料当做绘画的元素,并在盘中创作。可以是百鸟朝凤,可以是松柏长青,也可以是小桥流水,让食者在品尝美味之余,得以“赏”,欣赏一幅意境悠远的画。
藿香在川西坝子(坝子:传话,指空地、平原、平地)是常见的植物,多道可用遍地野草形容,故又称川藿香,为唇形花科植物,药典记载:藿香味辛,性温润,能祛暑、化湿、和胃,夏季食用能清热解毒、改善消化。经现代研究分析,藿香含有大量挥发油,而挥发
油可以帮助肠胃抗菌、防腐、镇静,可以缓解肠胃不适症状。因具有清热、整肠的功效,加上春夏时其叶细嫩,气味芳香,回味甘甜,人们广泛种植、入菜。早期,家家户户的晒坝前沿都种植藿香,在烧制鱼肴时,总习惯摘一撮新鲜藿香切碎后放入菜中以增加特殊风味。在城市现代化之后,这样的朴实风味成了一种想念,成为川西坝子春夏之际的农家风味菜。后来,厨师们把这种传统农家风味引进酒楼,推出了一系列的藿香佳肴,而藿香鱼肴更成了经典。
四川味西南第一大省,成都也是西南第一大政治经济中心,但回归自然的爱好似乎深深植根于四川人基因之中,因此中国第一个结合农业与休闲的农家乐就创始于四川成都。有人说现代化的成都其实还存有农业社会的习惯,不亲近农田、自然就浑身不自在。也有人说四川人好闲适,喜欢享受生命,农家乐的闲适正好契合。当然四川人的爱尝鲜与好吃绝对是原因之一,出其不意的美味是农家乐菜肴的特质。
收汁亮油:川菜的专业术语“收汁亮油”对许多人而言,都会误认为是出菜前再加大量的油到菜中,以增加菜品光泽度,等于是油而腻,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
所谓收汁亮油是指将成菜的汤汁烧煮至一定的浓稠度与温度后,使汤汁与油脂产生一定的
乳化融合而使汤汁呈现出油量的感觉,是不另外加油的。
菜品成菜出锅前加油称之为“搭明油”,主要是增添香气之用,因此多以带香气的油脂来搭明油,如葱油、化鸡油、猪油、香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