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育”融入校本语文课程
摘要:“食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增强人们对食物饮食和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食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推动”食育“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将食育纳入教育课程中。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将其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做出进一步地补充与完善,还能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饮食环境和信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育的实施效果,从而促进全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食育”;融入;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饮食对于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食育”可以教导人们选择合理、均衡的饮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其次,“食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加工过程和营养成分,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食育“还能加强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维护和弘扬本国饮食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食文化交流。
一、渗透“食育“的课程实践
早餐美食烹饪食谱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不是一句简单的中国古代谚语,从中也强调了食物对于人民生活的至关重要性。人民的最基本需求是食物,因为食物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基础,在人们生活中的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翻开语文书,你也能看到,古往今来的名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如苏轼的东坡肉,朱元璋的八宝粥等等;除此之外,对于刻画美食的文章也数不胜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的高邮鸭蛋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鲁迅在《社戏》中对罗汉豆的生动描写,无不让人知道:到底什么味道的罗汉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里的杜蛎让许多内陆学子对大海的憧憬更加浓烈了。这些无不是“食育“在语文学科中的生动实践。
鉴于此,笔者尝试将饮食文化元素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将“食育”渗透到底。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从学生最喜欢的美食谈起,播放《无辣不欢》、《早餐中国》、《人间风味》等美食纪录片,以此带给学生一场以美食为主题的视听盛宴,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学习纪录片中旁白对于美食的描述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环节,阅读辨析。在课程中选择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如食品标签的解读、肥
胖问题、食物浪费等。学生可以阅读文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和交流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明白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饮食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三个环节,写作提升。给学生分配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观念的文章的作文随笔。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描述他们每天吃的是什么,滋味如何,讨论他们认为哪些食物对健康有益,以及他们对食品选择的看法。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高写作技能。
第四个环节,文化比较。各国有各国的文化,自然,各国也有各国的饮食文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有关该文化的分析报告,探究各国的饮食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可以从该文化的传统食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反映社会价值观。
二、“食育”如何走进语文课堂
通过结合《端午的鸭蛋》、《海蛎煎》和《吃瓜子》这三篇文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说明如何将“食育”走进语文课堂:
第一,阅读与讨论。学生可以阅读这三篇文章,并进行讨论。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在端午节吃鸭蛋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各家的咸鸭蛋的制作手法是否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解海蛎煎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海蛎的历史沿革和生长周期以及不同的生长环境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深入探讨瓜子的生长过程和制作手法以及在吃瓜子的时候体验到的乐趣。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发展,并扩展他们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认识。
第二,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可以被分配以食物为主题的写作任务。他们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端午节吃鸭蛋的美好回忆,或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海蛎煎的味道和香气,或者写一篇与吃瓜子相关的小故事。这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与食物相关的情感和体验。
第三,词汇和表达。在这些文章中,教师可以引入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形容烹饪手法的词:蒸、煮、炸、焖、炖、涮、炒、炝、腌、烤、白灼、盐渍等等;描写食物美味
的词: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鲜嫩多汁、口齿留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脆而不坚、爽滑入味等等。学生可以学习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它们。
第四,饮食文化探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文章引导学生探讨食物与文化的联系。他们可以研究端午节和鸭蛋的文化背景,掌握海蛎煎在地方文化和传统中的地位,以及吃瓜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习俗。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将这些文章引入语文课程,并结合上述实践方法,学生可以从阅读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和信息,并通过写作、词汇学习和探索饮食文化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这样的实践将有助于将“食育”与语文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机会。
三、“食育”写进校本语文课程的美好愿景
虽然“食育”最初在日本盛行,但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说起关于食物的中国文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在脑海中回荡;“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蕴含的故事也令人唏嘘;”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诗中也生动了刻画渔翁捕鱼以及鳜鱼的肥美。以上种种都无不表达着中国人民对于美食的殷切追求与向往。其次,“食育”有助于对语文学科做出进一步丰富和补充,让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的文章是经过各个专家老师千挑万选、深思熟虑后归集出的经典,但如此,它也就难以发展。而若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仅仅止步于在书本之上,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必将“坐井观天“的桎梏。语文学科教师也应保持对于教育改革的高度敏感,”顺势而为“,在学习基础语文课程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例如,《随园食单》是明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本食谱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美食和烹饪方法。将"食育"写进校本语文课程的美好愿景是指将食物和饮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和了解食物的历史、文化、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和健康意识。这一愿景的实现可以带来多重好处。“食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食物,培养他们对食物的感恩之心。通过学习食物的来源、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等知识,学生可以更加珍惜食物资源,减少浪费,提倡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原则,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健康的食物,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一些与饮食相关的疾病。此外,“食育”还可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烹饪技巧和食谱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将"食育"写进校本语文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饮食教育,培养他们的饮食文化素养、健康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美好愿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结语
当 “食育”遇上语文,便是生活与诗意的完美融合,生活是诗意化,诗意生活化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将从书本走进现实,如此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通过在语文课程中渗透"食育",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食物和饮食的认识,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技能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此外,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将"食育"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李杨杨. 初中语文美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2]樊蓉. 初中语文“美食导学”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2022,(10):78-81.
[3]洪婧. 初中语文“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