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及餐具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饮食主食“五谷”:黍、稷、麦、菽(大豆)、麻其它:禾、粟、粱、玉米、花生  肉类“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五牲”、“太牢”、“少牢”野畜、家禽、野禽  蔬菜:“五菜”:葵、藿、薤、葱、韭  外来蔬菜:甘薯、菠菜、辣椒、胡萝卜  调料“五味”:酸、苦、 甘、辛、咸  炊具:鼎、釜
一、先秦时期
  农耕社会发展使人们定居下来以族为生产单位,开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人们的进食方式常常是席地而坐,取火烤制而食,随着此时制陶业开始诞生,从而衍生对容器和食器的要求,从早期造型简单的陶器,发展到后来对陶罐、陶釜、陶甑等炊具的使用,在这过程中也促进了陶器制作业的发展。日趋精美的陶制食具更反映了古人对美器的追求与重视,这不但印证了中国的文明进程,更足见饮食与美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饮食的礼
器,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已基本齐备,后来所有的食具和炊器,除了所用原材料和造型的变化外,其功用方面鲜有超出其用途者。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随着夏、商、周及春秋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中国的饮食器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食礼仪亦逐步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中国人的饮食生活随着农耕生产的不断发展,以谷物为主,辅之以果、肉、菜的饮食基调和格局已初步奠定,更为重要的是饮食礼仪也随之完善,这一时期随着美食日盛,旧有的食器有的已不适应当时的礼制的要求,或改制或隐退,与饮食文化相适应的新食器不断出现。如三足鼎、鬲、簋、簠、方彝、觥、爵、盉、觚、觯等饮食器已完全消失,而那些造型生动,且有象征的器具一时大为兴盛。此时手工技艺的提高和铜器、漆器的大量使用,使餐饮器具制作工艺更加细致精美,同时也十分重视器具的造型艺术,各种图案纹饰更加形象逼真,还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有一款春秋使其的莲鹤方壶,形体高达,高122厘米,宽54厘米,壶身饰以蟠曲龙纹,有两个镂孔龙形大耳,圈足下伏有双兽。壶盖有莲瓣,中立一鹤。此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华美瑰丽,构思新颖,设计巧妙,体现这一时期工艺艺术与饮食器具的完美结
合,展现了清新瑰丽的新面貌。同时为在制作这些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礼器时,也十分注重其实用性,这一使其的食器体积重量的设计比较适宜,首先考虑的是器物的功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夏尧时期,饮食器具还是停留于土质陶的烧制阶段,到了商周时代,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食器有了较大发展,至于使用金、玉、陶、瓷、漆、木、骨、角、象牙、竹等材料制作的饮食器具,更是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使用青铜器进行制作的餐饮器具,其器形纹饰或雕琢,或刻镂,纹样精致、形制端庄。到了西周,一些用青铜器制作的餐饮器具还用于祭祀和宴饮,更是被统治阶级赋予特殊的意义,不同身份和社会地位使用餐饮器具有着严格的区分,区别社会尊卑贵贱具象表征,有些器具成为统治者至高无上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此即所谓“藏礼于器”。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二、秦汉-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九款冬季美食食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的时期,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达,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交流,加上温室种植技术的发明,大大丰富了中国的饮食内容。铁制炊具在汉代开始使用,常见的食具有碗、盘、杯、壶、盒、罐、釜、甑等日用器等。漆器加鎏金钿或银钿制作成高档的餐饮礼器,当时富人使用的银口黄耳,金错蜀杯,就是这类器物。陶、铜、玻璃等器具以及镂银错金的各种食具被广泛
使用,还出现了玉石、象牙、骨头、漆木等各种食具;质量较高的青瓷开始运用到饮食器具当中。这些材质制作的饮食礼器品质优良,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贵族喜爱的日用品,在传承前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的品种已经较为齐全,不同形制的花器具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不同食具用途相对确定,并且都讲求成套搭配,杯盘碗碟、锅盆盂瓮,品种齐全,功用完备。盛汤的有勺和匙等,饮器则有盏、杯、盅等。在工艺制作上轻巧精致,更加生活化,实用性更为突出。正如史书记载,当时的食器讲究“雕文雕漆”。到了东汉,瓷器逐渐成为最普遍的食具,产量极大,制作材料也十分完备,青铜器逐渐减少,而被漆器、瓷器所取代。由于器具制作工艺精良,质量上乘,还运销海外。食器分类较前代也越来越细致,茶具、酒具已经从传统食具中独立出来,瓶类实用器逐渐发展成精致的陈设品;碗、盘、瓶及壶变化最多。
三、唐宋-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
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
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唐代社会生活,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日益强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有提高,饮食也逐渐丰富,加上手工业艺术不断进步,这又促使饮食器得到丰富的发展。而宋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市井文化应运而生,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更是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人们更注重美食与美妙的食器的相配,达到饮食的最高境界。在唐宋时代饮食礼器与食品精致搭配超越了前代,饮食器具已成为艺术精品。唐代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比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使用金银工艺制作各种酒器及饮食器具。唐宋的陶瓷工艺更有突出成就,烧制各种瓷具的窑遍布全国各地,在唐代最具代表的青瓷、白瓷和“唐三彩”表现出制陶工艺的最高境界,用这样的制陶工艺制作了许多精美的饮食器具更以华丽优美著称。青瓷工艺十分注重在餐具的内饰中装饰山水鱼虫花鸟动物和神仙人物等图案,十分生动形象,如至今仍然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唐三彩”,在当时就已是各类高级筵席上的名贵饮食器具。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其手工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陶瓷艺术的发展,此时的釉和画彩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陶瓷餐具式样丰富、品种繁多、泽鲜艳,而纹饰上多“用白地青花,间装五,为古今之冠。”当时著名的瓷器餐具,有优秀的画手在瓷胎上挥洒自如,使单青花瓷具有浓淡参差的丰富层次,给人以妙趣横生的感觉,极大地增加了餐具的艺术效果。此时的器具单就纹饰来看,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纹饰艺术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各种花卉果实的器具形象逼真,虫鱼鸟兽呼之欲出,人物神态逼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意境。“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可见当时不仅餐具现状多样,而且烧制技术极高,彩丰富艳丽,纹饰五彩缤纷,质地光泽细润,这些器具供宫
廷贵族餐饮之使用,而这些饮食器具与当时品种繁多的各类肴馔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内涵。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清朝宫廷的食器也十分讲究,开始出现了珐琅彩,并且还饰有“五福”、“万寿无疆”等吉祥祝福之语,此外更为讲究的是,食器在绘饰上还针对某一种菜肴,绘制与菜肴内容相关的图纹,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清宫御膳房所做的巧果,要放在绘有“鹊桥仙渡”图案的珐琅彩瓷碗中,其图案取材于喜鹊搭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传说,这种菜肴与食器在内容上一致、彩上和谐的结合,可以说在饮食与器具的配合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此外,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除了一般的鱼肉类之外,还追求如“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残象白。”为此,他们不惜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了祸根。公费奢侈吃喝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鱼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