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饮食研究概述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曲折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勃兴,使史学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因此,对20世纪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对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方向,由此建立起完善的中国史学体系,让历史学永葆青春,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一、国内的中国饮食史研究状况
  中国饮食史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的兴衰演变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及政府的政策而变化,时兴时衰。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兴起阶段
  中国饮食史研究始于1911年出版的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将饮食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叙述,并对饮食的作用与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后,相继发表有:董文田《中国食物进化史》、《汉唐宋三代酒价》,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全汉昇《南宋杭州的外来食料与食法》,杨文松《唐代的茶》,胡山源《古今酒事》、《古今茶事》
,黄现璠《食器与食礼之研究》,韩儒林《元秘史之酒局》,许同华《节食古义》,李海云《用骷髅来制饮器的习俗》,刘铭恕《辽代之头鹅宴与头鱼宴》,友梅《饼的起源》,李劼人《漫游中国人之衣食住行》,等等。
  缓慢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9年的30年时间里,大陆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中国饮食史的研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发表的论着屈指可数。
  在20世纪50年代,有关的中国饮食史论着有:王拾遗《酒楼——从水浒看宋之风俗》、杨桦《楚文物两千多年前的食器》、冉昭德《从磨的演变来看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与科学技术的发达》、林乃燊《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水平和阶级生活》,等等。
  此外,吕思勉着《隋唐五代史》专辟有一节内容论述这一时期的饮食。
  20世纪60年代的论着主要有: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杨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曹元宇《关于唐代有没有蒸馏酒的问题》、方杨。
  20世纪70年代,大陆在“”结束后,又有学者对中国饮食史进行研究,其中见诸报刊有:
白化文《漫谈鼎》、唐耕耦等《唐代的茶业》。
  这个时期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饮食史研究也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主要成果有:杨家骆主编《饮馔谱录》、袁国藩《13世纪蒙人饮酒之习俗仪礼及其有关问题》、陈祚龙《北宋京畿之吃喝文明》、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张起钧《烹调原理》等。在这些成果中,张起钧先生的《烹调原理》一书,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对我国的烹调艺术作融会贯通的阐释,使传统的烹调理论变得更有系统性。另外,刘伯骥《宋代政教史》、庞德新《宋代两京市民生活》等书都辟有一定的篇幅,对宋代的饮食作了比较系统、简略的阐述。
  繁荣阶段
  世纪8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开始进入繁荣阶段。据统计,《中国烹饪》杂志创刊后,至今已相继发表了数百篇中国饮食史方面的论着。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有关中国饮食史的文献典籍进行注释、重印。如中国商业出版社自1984年以来推出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相继重印出版了《先秦烹饪史料选注》、《吕氏春秋·本味篇》、《齐民要术》、《千金食治》、《能改斋漫录》、《山家清供》、《中馈录》、《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易牙遗意》、《醒园录》、《随园食单》、《素食说略》、《养小录》、《清异录》、《闲情偶寄》、《食宪鸿秘》、《随息居饮食谱》、《饮馔阴食笺》、《饮食须知》、《吴氏中馈录》、《本心斋疏食谱》、《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调鼎集》、《菽园杂记》、《升庵外集》、《饮食绅言》、《粥谱》、《造洋饭书》等书籍。
  二是编辑出版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中国饮食史着作。如: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林永匡、王熹《食道·官道·医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透视》,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陶文治《中国烹饪史略》、《中国烹饪概论》,王仁兴《中国饮食谈古》、《中国年节食俗》,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杨文骐《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中国饮食民俗学》,熊四智《中国烹饪学概论》,施继章、邵万宽《中国烹饪纵横》,陶振纲、张廉明《中国烹饪文献提要》,张廉明《中国烹饪文化》,曾纵野《中国饮馔史》第一册,林正秋、徐海荣、隋海清《中国宋代果点概述》,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陈椽《茶业通史》,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吴觉农《茶经述评》,王尚殿《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简史》。
  在论文方面,主要有:彭卫《谈秦人饮食》,马忠民《唐代饮茶风习》,韩儒林《元代诈
马宴新探》,刘桂林《千叟宴》,张泽咸《汉唐时代的茶叶》,黄展岳《汉代人的饮食生活》,孙机《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贾大泉《宋代四川的酒政》,王树卿《清代宫中膳食》,李春棠《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蔡莲珍、仇士华《碳十四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赵峰元《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余扶危、叶万松《我国古代地下储粮之研究》,曹隆恭《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叶静渊《我国茄果类蔬菜引种栽培史略》,樊维纲《沙糖、甜盐、吴盐》,史树青《谈饮食考古》,彭世奖《关于中国甘蔗栽培和制糖史》,赵匡华《我国古代蔗糖技术的发展》,刘文杰《汉代的种芋画像实物与古代种芋略考》,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童恩正《酗酒与亡国》,王慎行《试论周代的饮食观》,贾文瑞《我国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变迁》。赵荣光《试论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结构》,史谭《中国饮食史阶段性问题刍议》,郭松义《蕃薯在浙江的引种和推广》、《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胡澍《葡萄引种内地时间考》,庄虚之《我国古代新鲜果蔬贮藏方法的分析研究》,方心芳《关于中国蒸酒器起源》,赵桦、陈永祥《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饮食》,李存山《饮食——血气——道德》,林正秋《宋代菜肴特点探讨》,林永匡、王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赵锡元、杨建华《论先秦的饮食与传统文化》,李霖、叶依能《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王岩《中国
食文化的发生机制》,王守国《中国的酒文化》,纳古单夫《蒙古诈马宴之新释》,刘兴林《我国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与加工》,姚伟钧《先秦谷物品种考辨》,王洪军《唐代的饮茶风习》,龚友德《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
  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过80年代,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中国饮食史研究的着作纷纷涌现。其中,代表性的有:李士靖主编《中华食苑》,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林永匡《饮德·食艺·宴道——中国古代饮食智道透析》,王子辉《隋唐五代烹饪史纲》,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华》,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姚伟钧《宫廷饮食》,谭天星《御厨天香——宫廷饮食》,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赵荣光《满族食文化变迁与满汉全席问题研究》,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苑洪琪《中国的宫廷饮食》,王仁兴《中国饮食结构史概论》,鲁克才《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李东印《民族食俗》,傅允生、徐吉军、卢敦基《中国酒文化》,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胡德荣、张仁庆等《金瓶梅饭食谱》,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等等。
  二是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宏观研究方面,有姚伟钧《论中国饮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等文。
  在食物种类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方面,有严文明《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传播》,杨希义《、芝麻和亚麻栽培历史》,徐晓望《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刘士鉴《蔗糖在中国起始年代的辨析》,谢志诚《甘薯在河北的传种》,谢成侠《中国猪种的起源和进化史》,梁中效《试论中国古代粮食加工业的形成》,顾和平《中国古代大豆加工和食用》。贾俊侠《古代关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变迁》,张涛《试论石磨的历史发展及意义》,陈伟明《唐宋食品贮存加工的技术类型与特》,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折》,袁华忠《“枸酱”是一种果汁饮料》,冼剑民、谭棣华《明清广东的制糖业》,姚伟钧《中国古代农圊业起源新探》。
  在酒史方面,有萧家成《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张国庆《辽代契丹人的饮酒习俗》、张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论》、李元《酒与殷商文化》、张平《唐代的露酒》、拜根兴《饮食与唐代官场》、吴涛《北宋东京的饮食生活》、陈伟明《元代饮料的消费与生产》等文。
  在茶史方面有:陈珲《饮茶文化始创于中国古越人》、姚伟钧《茶与中国文化》、曾庆钧
《中国茶道简论》、王懿之《云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程喜霖《唐陆羽〈茶经〉与茶道》、陈香白《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等文。
台湾美食的做法食谱有哪些  在少数民族饮食史研究方面有:陈伟明《唐宋华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初探》、辛智《从民俗学看回回民族的饮食习俗》,黄任远《赫哲族食鱼习俗及其烹调工艺》、贾忠文《水族“忌肉食鱼”风俗浅析》、蔡志纯《漫谈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姚伟钧《满汉融合的清代宫廷饮食》。
  在食疗方面,有任飞《医食同源与我国饮食文化》等文。
  在饮食礼俗方面有: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与习俗论略》、《乡饮酒礼探微》,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万建中《中国节日食俗的形成、内涵的流变》,杨学军《先秦两汉食俗四题》,张宇恕《从宴会赋诗看春秋齐鲁文化不同质》。
  在饮食思想观念方面有: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观念探微》、王晓毅《游宴与魏晋清谈》。
  在文献研究和饮食器具以及饮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不少论文。
  在断代史研究方面有: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论》、姚伟钧《先秦饮馔技艺考论》、万
建中《先秦饮食礼仪文化初探》、杨钊《中国先秦时期的生活饮食》、宋镇豪《夏商食政与食礼试探》、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余世明《魏晋时期粮食生产结构之变化》、关剑平《“兰肴异蟹肴”》、黄正建《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饮食生活》、《唐代官员宴会的类型及其社会职能》、陈伟明《唐宋时期饮食业发展初探》、何泉达《五代以来扬州值蔗献疑》、徐吉军《南宋临安饮食业概述》和《论南宋临安市民的饮食生活》、程民生《宋代果品简论》、陈高华《元代大都的饮食生活》,姚伟钧《汉唐饮食制度考论》,《唐代的饮食文化》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张国庆《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闻惠芬《太湖地区先秦饮食文化初探》,杨亚长《半坡文化先民主饮食考古》,张萍《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黄正建《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

  二、海外的中国史研究状况
  海外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当首推日本。日本在世界各国中对中国饮食史的研究时间较早,也最为重视,成就最为突出。
  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日本学者就掀起了中国饮食史研究的热潮。其时,相继发表有:青木正儿《用匙吃饭考》、《中国的面食历史》、《用匙吃饭的中国古风俗》、筱田
统《白干酒——关于高梁的传入》、《向中国传入的小麦》、《明代的饮食生活》、《鲘年表》、《古代中国的烹饪》、同人《华国风味》、《五谷的起源》、《欧亚大陆东西栽植物之交流》,天野元之助《中国臼的历史》、冈崎敬《关于中国古代的炉灶》、北村四郎《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由崎百治《东亚发酵化学论考》;等等。
  60年代,日本中国饮食史研究的文章有:筱田统《中世食经考》、《宋元造酒史》、《豆腐考》,同人《关于〈饮膳正要〉》,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着述考》、桑山龙平《金瓶梅饮食考》。
  到70年代,日本的中国饮食史研究更掀起了新的高潮。1972年,日本书籍文物流通会就出版了筱田统、田中静一编纂的《中国食经丛书》。此丛书是从中国自古迄清约150余部与饮食史有关书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分成上下两卷,共40种。它是研究中国饮食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其他着作还有:1973年,天理大学鸟居久靖教授的系列专论《〈金瓶梅〉饮食考》公开出版;1974年,柴田书店推出了筱田统所着的《中国食物史》和大谷彰所着的《中国的酒》两书;1976年,平凡社出版了布目潮fēng@⑧、中村乔编译的《中国的茶书》;1978年,八坂书房出版了筱田统《中国食物史之研究》;1983年,出版中山时子主编的《中国食文化事典》;1985年,平凡社出版石毛直道编的《东亚饮食文
化论集》。1986年,河原书店出版松下智着的《中国的茶》;1987年,柴田书店出版田中静一着的《一衣带水——中国食物传入日本》;1988年,同朋舍出版田中静一主编的《中国料理百科事典》;1991年,柴田书店出版田静一主编的《中国食物事典》。
  近年来,日本已相继出版了林已奈夫教授的《汉代饮食》等书。在日本研究中国饮食史的学者中,最着名的当推田中静一、筱田统、石毛直道、中山时子等先生。
  田中静一先生是最早开展中日食物学史专项研究的着名学者。1970年,田中静一在书籍文物流通会正式出版了《中国食品事典》。这是中国食物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大书。1972年,田中静一又与筱田统合作出版了《中国食经丛书》上下册。1976年至1977年期间,田中先生监修了《世界的食物》一集15卷,由日本着名的朝日新闻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该书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印刷极其精美,对读者很具吸引力。1987年,田中先生的大作《一衣带水——中国食物传入日本史》由柴田书店出版。该书史料翔实可靠,论述极其严谨,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着作。此后,田中先生又于1991年编着出版了《中国食物事典》一书。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对食品的名称、产地、发展过程等作了比较详细、认真的考证与叙述,在海内外影响颇大,现已译成中文,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发行。
  筱田统教授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史研究班的成员。他对中国饮食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1948年,他在《学芸》杂志第39期上发表了《白干酒——关于高梁的传入》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次年,他又在《东光》杂志第9期上发表《小麦传入中国》一文。此后,他相继发表了《明代的饮食生活》、《鲘年表》、《中国古代的烹饪》、《中世食经考》、《宋元造酒史》、《豆腐考》等,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中国食物史研究》一书。此外,筱田统教授还着有《中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