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美食食谱
中国古代⽂⼈的情怀
中国古代⽂⼈是中国历史上⼀类特殊的体,他们以⽂字为媒,吟诗作赋,歌咏⼤千世界,抒写真情实感。他们的⽂字,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勾画着时代的风情,传达着⾃我的⼈格。古代⽂⼈是中华⽂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体形成了多样的⽂化⾃信、⽂化情怀。例如济世情怀,家国情怀,⼭⽔情怀,落魄情怀,隐逸情怀,悲秋情怀,诗酒情怀,忧患情怀等等。他们的⽂⼈⽓质和⽂⼈情怀世代传承,独树⼀帜,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笔者管中窥豹,以下尝试分析⼏种⽂⼈情怀的成因,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精神⽂化传统。
济世情怀
细细品读历代⽂⼈们千古华章,随处可见流淌其中的济世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在中国⽂⼈看来,⽣命不是孤⽴的,既然传承了圣⼈之道,便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忧天下,救国救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济世情怀应是⽂⼈与⽣俱来的品德和素养。中国⽂⼈们⾔出必⾏,⼼⼝合⼀,他们终⾝实践着他们的追求,为理想“虽九死⽽犹未悔”,犹如精卫填海般执着。
“为天地⽴⼼,为⽣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中国⽂⼈的责任感如此强烈,为什
么中国⽂⼈的济世情怀如此炽烈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其⼀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了⽂⼈们的济世情怀。中国历史动荡不堪,战乱频发,⽣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不果腹。⽂⼈们⽬睹了⼭河破碎,民不聊⽣,他们感同⾝受,痛⼊⾻髓,于是渴盼改变,渴盼和平。⽂⼈们饱读诗书,胸藏万卷,满腹经纶,他们希望以⾃⼰的智慧之⼒驱除⿊暗与野蛮,匡扶社稷江⼭,重整朗朗乾坤。社会的不堪,催⽣了⽂⼈们的正义感;朴素的变⾰意识,让⽂⼈们的济世情怀潜滋暗长。
其⼆是因为儒家思想⽂化的熏陶,培养了⽂⼈们的济世情怀。追根溯源,儒家思想乃是中国⽂化的正统思想,中国历代⽂⼈们深受其响。“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圣⼈孔⼦,亚圣孟⼦,都有具浓烈的济世情怀。孔⼦曾经周游列国,孟⼦曾游说诸王,他们都希望能实现⾃⼰的政治抱负,虽然屡次受挫碰壁,却从未后悔放弃。历代的后⽣学⼦们以圣⼈为师,读圣贤书,谈圣贤道,岂⽆圣贤之志哉?他们读书伊始,便效法圣⼈,树⽴了拯救苍⽣的宏⼤志向,将个⼈的荣辱与天下的兴衰紧密结合。强烈的道义感,炽烈的家国意识,将⽂⼈们紧紧地包裹。浪漫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功名意识催促着他们成长,召唤他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其三是杰出⼈物的⾔传⾝教,强化了⽂⼈们的济世情怀。中华⽂化⼀直在坚韧不拔地前进,期间既有强⼤,也有衰弱;既有盛世,也有坎坷。但不论世情如何,正直的⽂⼈们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
忧患。⼀代⼜⼀代的仁⼈志⼠,为后世做出了表率。例如屈原虽遭谗⾔被罢官,依然为国家奔⾛呼号;诸葛亮虽年已⽼迈,依然为汉室江⼭鞠躬尽瘁;韩愈虽被贬潮州,依然记挂朝堂;杜甫茅屋虽被风吹散,依然挂念天下寒⼠;陆游虽年⽼多病,依然想着收复失地。历代⽂⼈先贤,他们的⾔⾏举⽌、⽂字篇章⽆不溢满爱国热情,蕴满责任担当。杰出⼈物的家国意识、济世情怀,率先垂范,深深影响了其他⽂⼈们。
经过⼀代⼜⼀代优秀⽂⼈们的努⼒,济世情怀已经渗⼊、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脉之中,成为民族⽂化基因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浴⽕重⽣,中华⽂明能绵延数千载⽽⽣⽣不息,⽂⼈们崇⾼的济世情怀起到了重要的作
部分。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浴⽕重⽣,中华⽂明能绵延数千载⽽⽣⽣不息,⽂⼈们崇⾼的济世情怀起到了重要的作⽤。
⼭⽔情怀
细细品读千古华章,不难发现中国⽂⼈有挥之不去的⼭⽔情怀。他们⽆论⾝处何⽅,境遇如何,终其⼀⽣都会将⽬光投向⼭林湖泊,“登⼭则情满于⼭,观海则意溢于海”。绿⽔青⼭,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声潺潺等等,他们笔下的⼭⽔景观何其多哉!古代⽂⼈们⼀路⾛来,⾃我情感和⼭⽔相碰撞,于是⼭⽔灵动起来,⼀幅幅优美
画卷徐徐铺展。
“仁者乐⼭,智者乐⽔。”为什么中国⽂⼈们对⼭⽔如此挚爱痴迷?为什么林泉之乐,会成为中国⽂⼈的共通情怀?这些问题值地探究、深思。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是因为⼭⽔本⾝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天地有⼤美⽽不可⾔”,⼤⾃然具有⽆穷⽆尽的魅⼒,它的壮美秀丽陶冶浸润了⽂⼈们的⼼灵。红⽇出于⼤海,会激励⽂⼈们乘风破浪的豪⽓;⽉上柳梢头,会引发⽂⼈们海枯⽯烂的恋情。四⽅云动,云蒸霞蔚,悬崖峭壁,绝顶孤峰,长河滚滚,海浪滔天等⾃然景观,给予了⽂⼈们刚烈的、雄壮的、粗犷的、有魄⼒的审美感受;轻云缭绕,杏花烟⾬,柳枝婆娑,荷叶⽥⽥,稻花飘⾹,⼩桥流⽔等⾃然景观,给予了⽂⼈隽永的、秀润的、纤细的、静态的、有神韵的审美感受。“⼭⽔之美,古来共谈。”⽂⼈们在⼭⽔之美的浇灌滋润下,逐渐拥有了⾃⼰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形成了⾃⼰的诗⽂风格。
其⼆是因为⼭⽔有疗治⼼灵的功能。古代⽂⼈们“学成⽂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他们⼤多数⼈的宿命。那些耿直的⽂⼈们在朝堂为官,由于坚守信念,恪守⼈格,常常得罪⼩⼈,被贬谪⼏乎成为常态。⼈⽣如梦,昨⽇还是朝中显贵,今⽇却是贬谪落魄,受尽⽆妄之灾,极⼤的⼈⽣落差让⽂⼈们难以接受。于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悲愤忧伤,郁郁寡欢等消极情绪接踵⽽来,⽂⼈们很想忘却,但却难以⾃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们,羁旅在外,居⽆定所,四海漂泊,失魂落魄。当这些迁客
骚⼈将⽬光投向⼤⾃然,当他们的⾜迹踏进⼭林湖泊,当他们将⾃我情感寄托于林泉之时,那份沉重悲凉感渐渐释然,受伤的⼼灵渐渐愈合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粟。”当⽂⼈们将⾃⾝置于⽆穷的⾃然宇宙来考量关照时,才发所谓个⼈的荣辱得失,苦乐际遇简直不值⼀提。“是⾮成败转头空。青⼭依旧在,⼏度⼣阳红。”⾛⼊⼭林湖泊,⽂⼈们渐渐明⽩:⼀切名利皆是浮云,珍惜⽣命的每分每秒,把⾃⼰理想的⼈⽣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寄托在青⼭绿⽔的怀抱,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然的洗涤,⽂⼈们⼼灵得以净化,最终从精神上实现了⾃我超越。
其三是因为⼭⽔是⽂⼈们的最终归宿。⼭⽔⾃然不仅是⽂⼈们疗治⼼灵的圣药,更是他们精神的最终归宿。⽆论是陶渊明还是孟浩然,⽆论是李⽩还是王维,⽆论是苏轼还是王安⽯,当他们的⼈格精神⽆法安放时,都不约⽽同将⽬光锁向⾃然⼭⽔。他们对着⾼⼭流⽔吐露⼼声,借着⾼林深影抒发⼼志,流⽔可以带⾛他们的失落孤寂,鸿鹄可以捎着他们的抱负⾼飞。当他们的创作与⼭⽔相契相合时,才让他们的才⽓纵横,正真达到了炉⽕纯青。当⽂⼈们放下⼀切世俗羁绊,其精神状态才获得了真正的⾃由,他们才蜕变成正真的⼤师。⼭⽔不仅是⽂⼈们精神的最终归宿,也是其⽣命的最终归宿。⽂⼈们的⽣命从⼭⽔⽥园⾥诞⽣,亦从⼭⽔⽥园⾥终结,⽣命的轮回周⽽复始。⼭⽔慷慨接受了⽂⼈们苍⽼形骸,⼭⽔是⽂⼈们⽣命的延续。
读懂中国古代⽂⼈的⼭⽔情怀,我们这些后辈才能顺着⽂字的脉络,⾛近那些伟⼤的灵魂,与他们倾⼼交谈。
落魄情怀
中国历代⽂⼈们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姿多彩:或清丽委婉,或阳刚豪迈,或沉郁顿挫,或沉静淡泊,或激情澎湃,或深
中国历代⽂⼈们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姿多彩:或清丽委婉,或阳刚豪迈,或沉郁顿挫,或沉静淡泊,或激情澎湃,或深沉有味,各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的优秀作品,宛如⽇⽉江河,照耀天地,滋润万物。⾛近中国古代⽂⼈,与他们在⽂字中对话,我们⼀次⼜⼀次被他们的精神⼈格所打动。
研读古⼈的诗词歌赋,缭绕于⼼际的是清风朗⽉,⼭⾼⽔长,宁静淡泊。读他们的⽂字,了解其⽣平,总会让⼈唏嘘感叹⼀番。中国⼀流⽂⼈们的⼈⽣境遇⼏乎没有⼀帆风顺的,或多或少的落魄感伴随着他们的⼀⽣。他们有的虽⾝居⾼位,但性情直率,动辄得罪权贵,被贬谪出京;有的看破喧嚣红尘,归隐⼭林,著书⽴说;有的为⽣活奔波,辗转江湖,含⾟茹苦。孤烟⼤漠,西风古道,塞外⾼原,江南烟⾬,流⽔⼩桥,名⼭⼤川,街头巷陌,青楼别院,他们的踪迹⽆处不在。落魄⽂⼈们厮混于民间,平静打量着这个世界,敏锐地感知着花开花落,凝⼈世繁华于笔端,抒⾃我情怀于纸上。有了这些落魄⽂⼈的⽣花妙笔,街巷增添了诗情,⼭川有了灵⽓,草⽊多了画意,世界⽣出别样的韵味。
这些富有才华的⽂⼈们满腹经纶,本可以成为达官贵⼈,平步青云,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绝⼤多数却选择了孤独寂寞。如果他们稍稍放弃做⼈原则,稍微改⼀点脾⽓秉性,他们就不会与落魄为伍。有些⼈可能会嘲笑他们不知变通,明知不该⾔⽽⾔,明知不该谏⽽谏,明知不该为⽽为,但固执的⽂⼈们却不知改悔,依旧我⾏我素。具有精神洁癖的⽂⼈们,看不惯蝇营狗苟,失意和落魄便是必然的结局了。屈原本可以⼼安理得做他的三闾⼤夫,却因直谏⽽失宠,最终变得形容枯槁;陶渊明本可以逍遥做他的彭泽县令,却因厌恶污浊,背起锄头在南⼭⾟苦耕作;李太⽩本可以继续做翰林⼤学⼠,却因招惹权贵,被逐出长安;苏东坡本可以继续做京城⾼官,却因鄙视⼩⼈,被⼀再贬谪。⼤⼤⼩⼩的失意⽂⼈们遭遇不同,但情状类似,结局不过是落魄的程度不同⽽已。
其实落魄对于⽂⼈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境遇过于风顺,他们就体验不到真正的酸甜苦辣,就不能俯下⾝段与⽼百姓为伍。⼈⽣失意,官场遭贬,⼩⼈排挤,让他们悲哀,更让他们超脱,开始深刻思考⼈⽣的终极意义,寻⾃⼰的⼈⽣价值。落魄的境遇让⽂⼈们转换了思维⽅式,从名利的泥沼中⾛出来,眼界⼤开,思想深邃,对于写作善莫⼤焉!个⼈不幸诗⽂幸,“赋到沧桑句便⼯”。落魄⽂⼈们抖落了喧嚣纷扰,⼼平⽓和打量这个世界,抒写最真实的呐喊,吟诵出最真挚的诗句,那些我们⽿熟能详的诗⽂终于诞⽣了!
如今的⽂⼈们也如过江之鲫,何其多哉!现在很多⽂⼈与古代⽂⼈精神相去甚远,他们⼀味追求着锦⾐⽟⾷,飞黄腾达,没有多少落魄感。于是⽂字沦落成点缀,⽂⼈失去了⽓节,风雅不再,古风尽废。现代⽂⼈们还是要安贫乐道⼀点,还是应多⼀点落魄感,这样才能让那些朴素⾼贵的精神薪⽕相传!
作者:惠军明编辑: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