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应⽤(App)⽤户和市场分析
前⾔:
分析⾳乐类移动应⽤的难度在于,每个⼈都有⾃⼰的⾳乐喜好,难免因为喜好不同⽽陷⼊争论。此外,⾳乐类App 还涉及⾳乐版权、⾳乐专业技术、⾳乐产业链等更专业的问题。
分析可以从许多⾓度切⼊、其影响因素和价值评判的⾓度也各有差别,在⼀篇⽂章中⽆法⼀⼀展开。本⽂选择从⽤户和市场分类的⾓度切⼊,希望能为读者开启或激发思路和创意。
从⾳乐的⽤户⼈来看,⼤体可以分作五类:“喜好者”、“痴迷者”、“娱乐者”、“玩票者”和“专业者”。
⼀、⾳乐类App ⽤户分类
这⼏类⼈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但因为社会环境、⾳乐素养和⾳乐市场的差异,各类⼈在不同国家的占⽐有些差异,这也就导致同⼀类型的App ,在美国和中国的境遇不同。
⼤类说明美国市场中国⼤陆市场
喜好者喜好⾳乐,把⾳乐作为⾃⼰⽣活和⼯作的背景和陪伴,不特定某类⾳乐类型。⼤众需求⼤众需求
痴迷者痴迷于某⼀类或⼏类细分类型⾳乐、或是某个歌星乐队,或是追求极致的⾳乐品质。⼩众需求⼩众需求,但未被很好的满⾜
娱乐者将⾳乐作为娱乐⽅式,⽐如卡拉OK、各类⾳乐游戏。⼤众需求⼤众需求,但未被很好的满⾜
玩票者业余爱好者中的专业⾳乐⼈,或是在专业学习⾳乐的过程中,讲究专业⽔准。⼤众需求⼈数很少,还未到达⼩众需求
专业者专业⾳乐⼯作者。见⽂章中说明见⽂章中说明
特别说明:“⼩众需求”也是可以单独成⽴的市场需求,具有商业价值。
如此分类,源于不同类型⾳乐⽤户有着本质不同的需求,先将性质不同的⽤户类型区分;之后再⾳乐类型或是应⽤功能进⾏细分。
(⼀)“喜好者”的⽤户需求和市场分析
⽤户价值:使⽤便捷、种类全、数量多。
“喜好者”的需要,简单说就是⼀个⾳乐播放器,曲库中有⼤量最常见的⾳乐类型、最流⾏的歌曲和歌星,⽆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都是最⼤众化的需求。
在美国⾳乐随处能听到,因此⾳乐识别类应⽤(⽐如:SoundHound )也有不⼩的市场。还有,铃声制作应⽤也是许多⼈的需要。
因为涉及⾳乐版权,在美国这样的⾳乐播放器同时会是⼀个⾳乐下载⼯具、⽤以规避版权问题。当然也有iTunes 这样提供直接购买有版权⾳乐的⾳乐购买和播放⼯具。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陆和美国“喜好者”的这种⼤众需求都是有很⼤差异的。⽐如在美国⽤户中⾮常在意的精准⾳乐推送的需求,中国⼤陆普通的“喜好者”是基本意识不到的。这种⾳乐意识的差距,不是多听⼏⾸歌就能弥补的,或许需要1-2代⼈或是更长的时间。
典型应⽤:
版权:绕不开的问题
在美国,⾳乐版权问题是任何⼀个⾳乐类App 都不能绕开的问题,⽽互联⽹或⼿机⽤户往往只愿意使⽤免费的⾳乐,这就使得基本上所有的App ,都在绞尽脑汁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益尊重知识产权的时代,谁也⽆法完全避免版权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户个⼈创作上传的⾳乐,也需要明确版权的归属和使⽤权利。
在中国,关于版权保护、歌曲的合法传播形式,都还在探讨当中。但版权意识在不断加强,现在还可
以打擦边球的⾳乐⽹站和应⽤,在可以预见的时间⾥,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版权约束、并⽀付版权费⽤。⽽想在Apple App Store 上开发应⽤的开发者或公司来说,必须要注意Apple ⼯作对于⾳乐版权的审核要求。
创新功能:技术引领未来
移动智能设备与传统互联⽹相⽐,离个⼈更近、个性化更强;因此,只是简单地将传统互联⽹上的⾳乐软件形式迁移到智能⼿机或Pad 上的⽅式,并不能真正满⾜移动⽤户的需求。
我们看到在⾳乐领域的技术进步(⽐如:Pandora Radio 、SoundHound ),引领了⾏业的不断发展⽽且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当然除了这些创新功能,应⽤还必须满⾜⼤众⾳乐⽤户的基本功能需求,否则就⽆法超越那些基本功能优秀的App 。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功能在中国和美国的境遇不同。⽐如SoundHound 这样的⾳乐识别应⽤,是基于在美国优秀的各类⾳乐随处可听到,识别⾳乐的应⽤⾃然使⽤率⾼。在中国,即使是超⼤型的城市⾥,街头飘荡的只是刺⽿的⼴告或是各种⼝⽔⾳乐。同时,对⾳乐⽔准和品质追求⼈数是个⼩众体,因此这样的创新功能在中国⼤陆就难以流⾏、更别提获取利润了。
市场分析:红海⼀⽚!
满⾜“喜好者”的需要是很常见的⼀些功能,⾳乐播放器、⾳乐曲库、⾳乐下载、⾳乐铃声制作等。这些基本功能的技术门槛并不⾼,于是,成败的关键问题就变成了App 的推⼴和运营能⼒。那些⼤的门户⽹站和做的⽐较早的知名⾳乐⽹站,本⾝就拥有品牌知名度、⼤量⽤户和运营经验,⾃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种⼤众类型⾳乐应⽤,已经是红⾊的海洋,慎⼊!美食食谱app使用人都有哪些
同时,这类应⽤的差异不⼤,因此这类App ⼀旦建⽴使⽤习惯,很难改变。
(⼆)“痴迷者”的⽤户需求和市场分析
⽤户价值:⾳乐内容、品质和服务极致追求
痴迷于某类⾳乐的⼈,被称为“痴迷者”,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陆都是⼩众⼈,或更准确地说,是某类⾳乐族。这些⼈把⾳乐作为⽣活中⾮常重要的组成分,对⾳乐品质和服务有着极致的追求,⽐如某类宗教⾳乐。
在中国⼤陆,“痴迷者”是明显的⼩众需求。举例来说,如果⼀个⼈喜欢爵⼠乐(Jazz ),他只是个“喜好者”(⼤众);如果是喜欢⼤乐队时代的爵⼠(Big Band ),那就可以算是⼀个“迷恋者”。⼜⽐如⼀个喜欢古典⾳乐中的弦乐四重奏的⼈,也是⼀个“痴迷者”。
典型应⽤:
悖论:难伺候的⼈、最愿意传播的⼈
极致追求也就导致了对内容和服务要求的苛刻,围绕某类⾳乐,需要提供细致⽽且丰富的内容(历史和最新的信息、声频和视频等等)。
“痴迷者”是最挑剔的⽤户类型之⼀,做好满⾜他们需要的难度在于:1,必须是真正懂这类⾳乐的⼈,来主导开发和运营这个产品;2,对⾳乐有品位追求的⼈,往往也对美术设计也有同等的要求,也就是视觉效果必须同等优秀。
因此,对于品质的追求,使得此类⽤户不断追寻更好的体验,他们乐于传播他们最新发现的好的应⽤、同时对于达不到他们要求的应⽤嗤之以⿐。
强⼤的社交需求和商业价值
可以说,“痴迷者”这类⼈的社交倾向、对⾳乐及衍⽣产品的需求是很⾼的(商业价值)。
实际上,他们把对⾳乐的追求作为⾃⼰⽣活中的⼀部分或是体现⾃⼰品味的⽅式,这其中多少有些炫耀的成分,也就⾃然加⼤了对社交的需求。
同时,他们知道⾳乐的价值,⾃然愿意为优秀的⾳乐(唱⽚、演唱会)付钱。
“痴迷者”才能做好服务这类⼈的App
在此,举个稍微极致的例⼦供⼤家参考,⽐如你想做个爵⼠乐的应⽤,要有这样的⾳乐感受:
“在爵⼠迷眼中,所谓摇滚乐是个很扯淡、很的⾳乐类型,并不能真正触及到灵魂的那个⾓落;重⾦属更是假装亢奋。其实,雷吉还不错,当然有空时也可以听听古典⾳乐,当然最好是巴赫的管风琴。”
如果你能理解这段话,你⾃然能懂;你不理解,就当没说吧。
市场分析:不懂不做!
不懂不做,这话挺清楚的了。
(三)“娱乐者”的⽤户需求和市场分析
⽤户价值:越简单、越好玩、越开⼼!
对于这类“娱乐者”来说,⾳乐不是关键所在,只是娱乐的⼯具⽽已,快乐才是王道。当然,这类⽤户很
可能也同时是“爱好者”或是“玩票者”。
在美国,对于许多⼈来说⾳乐是⽣活中的⼀部分,⾳乐的“娱乐者”也很多,其中以唱歌和乐器的娱乐⽅式最多。
在国内,这类应⽤还很少见,但可以预见到,这类应⽤在未来会⼤⾏其道。
典型应⽤:
难点:⼀认真,就不好玩了。
与前⾯“⾳乐迷”的极致品质要求正好相反,“娱乐者”最关注的是玩法简捷、开⼼好玩。
这类应⽤的开发,不必在乐器的形式和⾳质上苛求、不必在歌唱的⾳准上太费⼼思,怎么好玩怎么来。
尤其是,把我们⽇常⽣活中的⾳乐娱乐⽅式,稍作改换就可以直接运⽤在移动⾳乐应⽤上。
市场分析:⾳乐给你的快乐可以有许多!
⽣活中的乐事很多,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体察、游戏其中。对这类⾳乐的娱乐App 来说,现在的市场就
像⼀⼤⽚、⼀⼤⽚处⼥地⼀样,未经开垦。
关于此类应⽤的创意,我会单独写篇⽂章,⼤家⼀起来开动头脑!
(四)“玩票者”的⽤户需求和市场分析
⽤户价值:功能越专业、越炫越好!
相⽐“娱乐者”最关⼼开⼼快乐,“玩票者”关注的是⾳乐的专业功能和炫技。普通喜好⾳乐的⼈,难以达到较⾼的⾳乐演奏或歌唱⽔准,尤其是器乐的演奏⽔平,⽽这正是“玩票者”的特长所在。
在美国,受过⾳乐训练的⼈很多,也有许多⼈⽆师⾃通,业余和专业⾳乐⼈的界限模糊,许多⼈都能弹奏乐器。于是,可以炫出⾃⼰⾳乐才艺的⾳乐App 很有市场。
在中国⼤陆,70后⼈中(除了学⾳乐专业的⼈),很少有⼈会演奏乐器;但是从80后开始、尤其是85后,基本每个城市孩⼦都掌握⼀些⾳乐技能,或是唱歌、弹琴等等。因此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了基数不⼩的⽤户基础。
典型应⽤:
Figure
市场分析:已有不⼩的需求、但没有优秀的产品。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应⽤,但是⼤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娱乐类应⽤的阶段。或许是应⽤的开发⼈员中,很少有对乐器演奏⾮常在⾏的⼈,同时急于求成的⼼态、没有成功的案例,都使得见优秀产品还没见到。
这类App 的开发有⼀定技术难度,在于需要对乐器或者是歌唱⾮常懂⾏,同时⼜有能⼒和技术,把这些功能在⼿机⾥实现,让⽤户简单易⽤。但凭⼼⽽论,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关键在于把技术与⽤户体验完美的结合在⼀起。
这类应⽤都⾮常具有技术价值和⽤户价值,因此⽤户⾮常容易付费、并乐于展⽰、炫耀式地传播。当然,前提是功能做的好、⽤户体验好。
(五)“专业者”的⽤户需求和市场分析
⽤户价值:创造价值的⼯具。
“专业者”即是各类⾳乐应⽤的⽤户,同时也是许多⾳乐应⽤的开发者。
从⽤户⾓度⽽⾔,他们需要专业级的应⽤,帮助他们进⾏⾳乐⼯作,⽐如调⾳⼯具、电⼦乐谱、⾳乐制作软件。
市场分析:只有专业⼚商才有机会。
专业⼚商才有机会,这个道理⼤家都懂。但对于普通的开发者来说,也绝⾮⼀点机会没有。⽐如,西⽅⾳乐的专业应⽤,我们基本没有竞争优势;但是在中国传统⾳乐上,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
⼆、关于移动⾳乐的特征和⾳乐消费⽅式
移动⾳乐:听还是看?
⾳乐原本是⼀个听觉艺术,但随着⾳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视觉已经成为⾳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未来,当带宽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乐⼈如何选择,还未可知。
⾳乐的消费⽅式?
互联⽹上免费的⾳乐,对⾳乐即是好事、也是坏事。即⼤幅度地提⾼⾳乐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因为免费⽽打击了⾳乐⼈的创作动⼒。
未来,⾳乐的价值如何体现?⾳乐⼈会对哪些⾳乐形式付费呢?
三、关于⾳乐产业的⼏个问题
⾳乐产业(传统⾳乐唱⽚业)⾃⾝⾯临颠覆式的挑战
传统的⾳乐产业盛极⼀时,相关利益环节丝丝环绕,明星就像流⽔线⼀样,⽣⽣不息。
直到互联⽹到来的那⼀天,⾳乐产业的好⽇⼦到头了。互联⽹上对于⾳乐的盗版、共享,使得他们不再能够依靠卖唱⽚赚⼤钱。
直到,移动互联⽹来临,这对⾳乐产业、⾳乐⼈来说,或许是⾃我救赎的开始。
想想没有⾳乐出版公司的时候
⾳乐版权、⾳像出版社、⾳乐电台、⾳乐榜单,这些如今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商业机构,许多都是近100年来的才有新⽣事务。
未来发展会如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的冲击之下,从⾳乐⼈到⾳乐听众之间,路径已经很短,原本视为定律的商业⾏为和产业链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
⾳乐的两极化趋势
未来,⾳乐出版和版权机构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商业包装的⾳乐,还会占据不⼩的市场。
但是,我们能看到,独⽴的⾳乐⼈、独⽴的发⾏机制和渠道、以及喜欢这类⾳乐的⽤户,将逐步开始显现。
毕竟,⾳乐这种⼈类的艺术形式,是⼈类独有的特征之⼀。
我们需要触及⼼灵的、优秀的⾳乐作品,⽽不全都是符合“⼤众”⼝味的商业⾳乐。
附注:
这是我的⾳乐应⽤(App)分析系列⽂章的第⼀篇;第⼆篇是对美国⾳乐类App 榜单的分析;第三篇是探讨还可能有的蓝海市场在哪⾥、以及⼀些关于⾳乐应⽤的创意想法。之后,还会陆续有些不同⾓度的分析⽂章。
同时,每篇⽂章会根据最新的进展实时更新,请注意⽂章标题中的时间版本说明。
版本说明:
第⼀版:2012年4⽉27⽇
第⼆版(最新版):2012年5⽉5⽇  主要改动是将原来⾳乐⽤户分类中的:“爱好者”改为“喜好者”;“迷恋者”改为“痴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