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点:中国饮⾷的哲学之道
⽂/⽩玮
⼀盘上好的美⾷,很客观地摆放于餐桌,腼腆得看似不会表达,但在这最形⽽下的菜⾊⾥,其实却散发着最形⽽上的哲学⽓息,甚⾄在每⼀道菜的内⼼都记录隐含着⼀个神秘的哲学密码。
1、“天”是中国饮⾷哲学的发端
古⼈说:“民以⾷为天”。那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天”字?
按照通俗的理解,就是天⼤的事⼉,和⼈命关天的“天”字同义。吃饱喝⾜就是⽣民们的头等⼤事,天字第⼀号⼯程。
但如果稍微从中国饮⾷的发展本源来看,它其实折射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先,“天”是万物的源头,⼀切事物由此始,由此终,⼀碗⽶饭⼀盘菜也如是。
第⼆,“天”意味着天时。这是黄⼟农耕⽂明下⽣民们的⽣存语法。⽣民们⽇出⽽作,⽇落⽽息,要靠天吃饭。种庄稼、收粮⾷也要顺应天时,违反了“天”,就扯犊⼦了。下着鹅⽑⼤雪,⾮要去种⽔稻,基本属于脑残了。
第三,天意味着天道。“天”字在中国古⽼哲学的语境⾥是终极之境,天理不容中的“天理”即为此意。它是⼈间万物、⼀切社会事理运⾏的终极法则。⽔浒中的替天⾏道也指的是这个道。
第四,天意味着“天⼈合⼀”。⼈作为天的产物,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和天友好相处。“天”即⾃然,⼈与⾃然和谐相处的最⾼境界就是“天⼈合⼀”。不要⽼想着“⼈定胜天”,会遭雷劈,你⼜不是⽑主席。
所以,民以⾷为天不仅仅意味着天⼤的事,更有着顺应天时,符合天道以及致⾄于天⼈合⼀的含义。
这是中国美⾷哲学思想的发端,所有美⾷的烹饪都围绕这⼀逻辑⽽运⾏。
⼆、“五⾏”理论是中国饮⾷哲学的内核
1、五⾏与五⾊⼟
按照中国古⽼的世界观,世界是由⽊、⽕、⼟、⾦、⽔五种元素构成:⽊主东⽅,⽕主南⽅,⾦主西⽅,⽔主北⽅,⼟主中央。
相对应的,国中的⼟地有五种颜⾊:青⼟、红⼟、⽩⼟、⿊⼟、黄⼟。
东⽅的⼟为青⾊,对应⽊。
南⽅的⼟为红⾊,对应⽕。
西⽅的⼟为⽩⾊,对应⾦。
北⽅的⼟为⿊⾊,对应⽔。
中央的⼟为黄⾊,对应⼟。
⼤地上⽣长的⾷物⼜有五⾕、五果、五菜、五畜。
五⾕为:⿉,稷、麦、菽、稻。
五果为:栗、桃、杏、李、枣。
五菜为:⾲、薤、葵、葱、藿。
五畜为:⽜、⽝、⽺、⾗、鸡。
黄帝内经⽈:五⾕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当然,关于五⾕五畜等传统上不同版本有不同说法,但⼤致都差不多。在此,我们不作学术上的争论考究,只说⾷物体系的基本原理。
如今,北京中⼭公园⾥还有五⾊⼟祭坛,五⼟为社,五⾕为稷,和在⼀起,代之为社稷,就是国家本体的象征。倒过来说,国家的内在本质其实就是⼟地和⾷物,和主不主义的⽆关,主义党派不象征国家。
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封建主义也是国家。对于⽣民来说,⼟地和⾷物就是国家,不分主义。
2、五味与五脏
相对应的,⾷物⼜有五种味道:酸味、⾟味、苦味、咸味、⽢味。
东⽅的⽊对应酸味。
南⽅的⽕对应⾟味。
西⽅的⾦对应苦味。
北⽅的⽔对应咸味。
中部的⼟对应⽢味。
⼈作为⾃然的⼀部分,⼜有五脏:肝、⼼、肺、肾、脾。
⽊对应的是肝,主酸味。
⽕对应的是⼼,主苦味。
⾦对应的是肺,主⾟味。
⽔对应的是肾,主咸味。
⼟对应的是脾,主⽢味。
啊,好复杂的系统,直接把⼈看晕,其实,我也晕了。我⼀直想⽤最朴素的⽅式来描述这复杂的五⾏体系,可惜⾂妾做不到啊,况且,这才仅仅是中国五⾏理论的九⽜之⼀⽑。“五”是中国古⽼哲学的⼀个神秘数字,不花上个⼀⼆⼗年,弄不清楚。
不过只需记住⼀句即可:中国的饮⾷五味对应着⼈体的五种肝脏器官和五⾏五⽅。所以,中国的饮⾷是个严密的哲学运⾏体系,⾷物间的物物搭配、阴阳平衡、五味调和,皆要按照天地的五⾏相克相⽣的运⾏法则来烹制。
美食之食谱看似简单的⼩菜,却⽆⼀不蕴含着天地规则,甚⾄是做⼈、处事、治国的道理!
三,美味的调和之道
1、⾷物各有⾃⼰的品性
世间万物,各有其性,⼈与⼈不同,物与物也各有不同,具体到⽇常所吃的⾷物上,也是如此。
世间万物,各有其性,⼈与⼈不同,物与物也各有不同,具体到⽇常所吃的⾷物上,也是如此。
被奉为中华烹饪之祖的伊尹说:“夫三之⾍,⽔居者腥,⾁獲者臊,草⾷者膻,丑恶犹美,皆有所以。”
意思是说,天底下的⽣物,⽔⾥的⽣物味腥,⾷⾁动物味臊,⾷草动物味膻。好的坏的,都有⾃⾝的特性。
在这⼀点上,被尊称为美⾷圣⼈的袁枚在他的《随园⾷单》⾥说:“凡物各有先天,如⼈各有禀赋。⼀物有⼀物之味,不可混⽽同之”。
如果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就会陷⼊元代太医忽思慧所担忧的“不能察其性味⽽概于进献,则⾷之恐不免于致疾”的窘境。他铮铮强调,因为⾷物都有不同的属性和味道,风味不同,把握不好,是会吃出问题来的。
同时,⾷材⼜有地域之分,辣椒虽有上千种,但四川的和贵州的不⼀样。即使同⼀种⾷物,因为⽣长的⼟壤和环境不同,⼜有不同的品⾏。这就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原因。所以,天地下的美⾷⼀定是有地域性的。
2、⾷材间的相互配合
中华美⾷有⼀个最⼤的特点就是,凡是能称之为⼀道菜品的,通常都是由⾷材与⾷材的相互配合和融合⽽成的——
有的讲究主主配,即两种⾷材的配⽐都差不多,很难说清谁是主谁是辅,譬如西红柿炒鸡蛋。两种⾷材谁多谁少⼤家都没意见。如果家⾥就剩下⼀个鸡蛋,配上西红柿炒之,那也叫西红柿炒鸡蛋。譬如地三鲜,三家平分秋⾊,谁也不⽤盖过谁。
有的讲究主辅配,即有⼀种⾷材为主,其他的都是辅料。譬如当下被炒爆的这个“扬州炒饭”。主材那⼀定是⽶饭,其他的如鸡蛋,⽕腿之类的都是辅料。倘若弄⼀⼤堆⽕腿,就弄⼀粒⽶,那就不叫扬州炒饭,⽽叫炒⽕腿,是不⼩⼼撒⼊了⼀粒⽶⽽已。这⼀⼤堆的⽕腿炒⽶给了猪吃,那就是“猪”的不对了。
也有的是单独成菜的,那也都需要各种调料提前煨制,最起码是要有盐和梅的。
3、美味在于调和
故此,在烹饪之时,就要求⾼明的厨师,要⼗分熟悉每⼀种⾷物的属性和味道,既不能使他们发⽣冲突,⼜要调适⼆者的关系。以主材为主的菜品,要突出主材的性味,辅材占了先的,败笔也,还是直接拿去喂猪好了。
清代得童岳荐先⽣在他的《调⿍集》⾥就说:“配菜之道,须所配各物融洽调和。”没有调和的菜就不是⼀盘整体的美⾷。
袁枚先⽣说的很是明⽩,他说: “凡⼀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有和合之妙。”
好⼀个“和合之妙”,道尽⾷材与⾷材相配⽽成美味的哲学道理。其实,不惟美⾷,⼈间万事,也同样讲究“和合之妙”。“和”者乃是中国哲学的核⼼思想。
即使如⼀个创业团队,其中有的性格爆,有的性格弱,也都需要宋江类的⼤厨们费⼼调和,才能实现“替天⾏道”的招安⼤计。要都是李逵这样的⿊货,这也不是江湖。如若都是林冲这样的,也弄不成江湖,那就成了抑郁症患者集中营了。
所以,⼀个团队,⽜逼的主材要有,辅助的也要有。都是主席这样的,就会发⽣整风运动。不配合主席⼯作,如张国焘,王明之类的,就得⼀⼀拿下。有了主席的挥⼿之间,再加上恩来的左右盘桓,⾰命才会成功。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美⾷哲学系列谈:
《美⾷哲学2:中国饮⾷的阴阳调和之道》
《美⾷哲学3:中国饮⾷的五味调和之道》
《美⾷哲学4:像⼀道菜那样活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