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冲刺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世界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一带一路”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中非合作”到“埃博拉”救助,从“亚投行”开业到“亚欧班列”开通,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方案”带向世界各地。“同不妨异、异无害同,五交辉、相得益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题目凸显文章内容。)
美食食谱人物素材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再创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顺应和平、发展、合
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新时代领路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开篇点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意蕴丰富。)
“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③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
天下担当。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文化意蕴之一——“天下为公”,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对话协商,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④“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计利当计天下利”。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文化意蕴之二——“义利统一”,计利当计天下利,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
“和而不同”的文化意蕴。“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譬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记·中庸》也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添了发展动力。比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创造条件。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求同”的决心。
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求同”的基础上,还正视民族的多样性、国家的差异性,体现了“存异”的态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平等性的诠释,是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中国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在开放包容
、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意蕴三——“和而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交流借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时代警语】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考点精练】
1.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再创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B.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C.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D.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礼记·中庸》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结合你的读书经验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300字即可。
文明交流互鉴,通向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新时代领路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礼之用,和为贵。张骞策马西去,悠扬的驼铃,开启几千年东西交往的序章;郑和扬帆南下,海浪的波涛,连接起曾经互不相通的孤岛……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也体现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文明交流,架起民心互通之桥。要了解文明的真谛,需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殊方共享”为主题的外国文物展吸引观众无数,尽显美美与共的多元文明画卷;中国文物专家长年在柬埔寨保护、修复吴哥古迹,让精美绝伦的历史建筑瑰宝重现于世……互信互敬,才能抵达心灵上的相知相亲;常来常往,方能让各国人民友谊薪火相传。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的合作渠道。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各国民众往来越频繁,友好的基础就越坚实,通往命运共同体的路就越宽阔。
文明互鉴,筑牢和平发展基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正是用和平发展之钥,打开共同进步的大门,取得累累硕果。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等跨区域合作向前推进,亚洲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这都有赖于亚洲各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发展同繁荣。
文明对话,迈向命运共同体之路。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只有在彼此交流中才能踏平坎坷、行稳致远,才能汇聚合力、走向共赢坦途。二千多年前,中国开辟丝绸之路,开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镜今鉴,人们从“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获得更多启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进程中得到最好的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激发起愈加广泛的共识。“亚投行”应者云集、持续扩容,中国—东盟高质量合作发展势头喜人……中国正携手亚洲各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拓宽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