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古⼈的取暖⽅式竟然是这样⼦,简直不要太销魂!!
冬季来临,⼜到了怕冷星⼈们⼀年⼀度最头疼的时候~
在北⽅,即使有暖⽓也冰冰凉凉的屋⾥,晚上打⼀会⼉字,⼿就冻得僵硬。
在南⽅,连暖⽓都没有的冬天,更是从内到外、⾝不由⼰的阴冷。在外保暖全靠“⼀⾝正⽓”。
钻⽊取⽕、篝⽕取暖、⽕炕取暖、烤⽕炉、热⽔袋......⼈们在应对夏暑冬寒上从来都是绞尽脑汁,不遗余⼒。我们现在的取暖都是建⽴在古⼈的智慧基础上,那么科技落后于我们的古⼈当时是如何取暖的吗?⼩编就带你⼀起来看看
最初的取暖⽅法
靠抖取暖
想知道⼈类最早的取暖⽅式是怎样吗?在《庄⼦.盗跖》曾经这样写到:“古者禽兽多⽽⼈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上,故命之⽈有巢⽒之民。”当时还没有⽕,有巢⽒作为中华第⼀⼈⽂始祖,在⾯对寒冷的天⽓和兽类的袭击,他们建巢⽽居,冬季靠抖取暖。
取暖进步
钻⽊取⽕
古代在没有发明电的情况下,⽕就成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取暖神器,甚⾄有些⼀直沿⽤⾄今。
钻⽊取⽕的发明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传说的主⼈公是燧⼈⽒,据说最初的灵感来⾃于鸟啄燧⽊出现⽕花,于是折下燧⽊枝钻⽊取⽕。
躺着取暖
⽕炕
西汉时期我国北⽅就出现了“灶”。这种灶埋⽕于地下,⼈或坐或睡于其上。西汉苏武在寒地牧⽺,取暖主要就靠这种“灶
西汉时期我国北⽅就出现了“灶”。这种灶埋⽕于地下,⼈或坐或睡于其上。西汉苏武在寒地牧⽺,取暖主要就靠这种“灶式”⽕炕。⼀直到上世纪80年代“⽕炕”仍然是北⽅⼤部分地区的主要采暖⽅式。不过由于⼀氧化碳中毒的危险较⾼,现在也正逐步退出⼈们的⽣活。
御寒服饰
裘⽪、棉⾐
⾸先在服饰上,古⼈会选择厚实保暖的⾐物,最常见的有裘⾐、棉袍等。当然皇亲贵族的服饰会更⾼级,皇帝冬季的龙袍,⽤⿊狐⽪制作,⽤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出众。王室贵族⼀般⽤羔⽺⽪、狐⽩裘等⾼档动物⽑制作。
经久不衰的热源
⽕坑、⽕盆
雍正⾏乐图——围炉观书图
“围炉⽽坐”是古代⾮常普遍的冬⽇景象,有条件的⽤精致点的⽕盆,没条件的⽤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因此,不管是诗词还是书画,⽕盆的出现频率⾮常⾼。
古代的暖⼿宝:
⼿炉、⾜炉
古代⼿炉
到了唐代,⼈们⽤铜制成⼿炉。⼿炉呈椭圆形,⾥边放⽕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不过⼤部分⼿炉有提梁(提柄),古⼈宽袍⼤袖,可将⼿炉放在袖⾥暖⼿,随⾝携带,温暖⽅便。
部分⼿炉有提梁(提柄),古⼈宽袍⼤袖,可将⼿炉放在袖⾥暖⼿,随⾝携带,温暖⽅便。古代宫廷美食食谱大全视频
⼴东省博物馆藏清铜胎掐丝珐琅⼿炉
脚炉⽐⼿炉要⼤,可放在脚下暖⾜。此外,还有暖⾜瓶,俗称“汤婆⼦”,⾥边灌上热⽔,晚上放在被窝⾥。宋代黄庭坚有⾸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冬⽇办公、居家神器:
暖炉、暖椅
古⼈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上专⽤的“暖炉”。皇宫⾥多⽤铜质暖炉,做⼯精致华美;民间多⽤陶⼟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功能。唐代诗⼈⽩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且留看”,说的正是这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