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美食与爱国历史相关的故事
老北京曾经最常吃的“爱国早餐”——油炸鬼。
北京曾是金元明清的四朝古都,近千年的时间里在政治上和地理上拥有巨大的优势,凭借无与伦比的主角光环,能够博采全国各地之所长,早点小吃也不例外。清末一首《都门竹枝词》里就写过:“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宋公腐乳名空好,马粪熏黄豆腐干,果馅饽饽要澄沙,鲜鱼最贵是黄花,甘香入口甜如蜜,索勒葡萄哈密瓜,爆肚油肝香灌肠,木樨黄菜片儿汤……”您瞅仔细了,这些可不算是老北京的“正餐”,只是小吃果点,就已经丰盛到这个地步。其中“鬼腿”具体是什么,说法不一,有学者就认为是指油炸鬼。
笔者在大量查阅清末民初老北京的史料和回忆录中,很少看到油条和油饼,而“油炸鬼”三个字则至为多见。油炸鬼的本名是油炸果,齐如山先生在《北京土话》里就说:“‘果’俗读成‘鬼’,北方古音也”,也有学者进一步考据,说果字读成鬼字音是山东方言,因为老北京卖早点多在粥铺和烧饼铺里,而做此类营生者多为山东临清人,所以带来山东口音。
老北京人念“油炸鬼”也念成“油炸桧”,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就说:“油灼鬼,俗称油灼桧,云杭人恶秦桧而作。”在著名文史学者董宝光和张善培这两位老先生的书里,也都记录着此一叫法的由来与秦桧有关:“据传南宋奸相秦桧夫妇谋害岳飞后,举国痛恨之,于是创此食品,将发面兑好作料,擀片,并切成矩形。两片相叠,当中竖划一刀,保持两端相连,抻长撑开炸之。熟后呈椭圆形,两端微连,酥脆焦香,夹烧饼吃,是可口的早点,油炸鬼的‘鬼’字系‘桧’之谐音,两片面代表秦桧夫妻,令其遭刀斩油炸之后再被吃掉,以泄万民胸中之忿也。”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明两点,第一是卖国贼万万不能做的,否则塑成跪像挨千万代打不说,还要变成早点挨千万人嚼;第二是油炸鬼实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爱国食品”,每天早晨一边果腹一边解恨,这个爱国主义教育着实高明。
做油炸鬼的工具和炸法都是有说道的,在发面当中竖划所用的刀是小瓦刀,下到油锅里炸的时候要用铁筷子撑开,炸到一半要翻过来,这一翻得流畅好看,讲究的是“好似鹅游釜内”。吆喝的时候专有一段词儿:“个儿又大嘞,面儿又白,扔在锅里漂起来,赛过烧鹅的油炸鬼儿嘞!”
北京美食食谱
也有瞎吆喝吆喝出事儿的。美术教育家白铁铮先生儿时在北平生活多年,他在《老北京的故古典儿》里记载过这么一件事:传说西单二龙坑(今二龙路)地方很偏僻,夜里行人经常遇到“鬼打墙”,有个山东哥们儿,胆子特别大,从来不怕鬼,就在那儿搭了一间草房开粥铺,每天五更天起来烙烧饼、炸油炸鬼,并且大声吆喝:“炸鬼儿来,炸鬼儿来,这是新炸的油炸鬼儿来!”开张没多久,一天夜里,砖头瓦片像雨点儿似的往他草屋门窗上乱打,门外的炉子也倒了,桌子也翻了,油锅里还被撒了很多沙子和石头块儿,吓得山东哥们儿赶紧搬家,从此再也不敢在二龙坑“炸鬼儿”了,这个故事据说“北平西半城的人都晓得”。现在想想金融街那一片寸土寸金的地方,真让人感慨世事变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