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吃八个月的宝宝食谱
宝宝吃完奶总是打嗝我的家乡是渠江边的⼀个⼩镇,离城最远,颇为偏僻。⼀直以来,都因交通的闭塞,时常被⼈们遗忘。以前,想回⼀次⽼家,都要架很⼤的势,做⾜充分的准备,来回跑⼀趟,轻轻松松就要花费⼀天的时间,还不容有所耽搁。年前,快速路通车了,原本⼀个半⼩时的车程,⾜⾜压缩了⼀半,路也宽敞了、平顺了,似乎⼀下⼦拉近了距离,也便捷多了。
我的家乡还是⼀个颇有特⾊的古镇。在⼴安,只要谈及肖溪古镇,但凡有所见闻的⼈,都能侃侃⽽谈,道出她的独特之处,也曾有不少全国各地资深驴友专程造访。
肖溪,是四川⼗⼤古镇之⼀。因⽔⽽兴,有“⼗古⼀江”之说。“⼗古”是指古道、古镇、古街、古桥、古匾、古寺庙、古⽯刻、古崖窟、古城和古墓葬。“⼀江”那便是风光秀丽的渠江了。
你最喜欢的家乡美食的食谱有⽔的地⽅⾃然少不了美⾷,肖溪也是如此。最为出名的⼩吃,那就是粉蒸鲢鱼胭脂萝⼘了。其实,还有⼀些鲜为⼈知的传统⽼⼿艺,也相当不错,只不过渐渐被⼈淡忘了,但在肖溪⼈的记忆⾥,那绝对是难得的美⾷。那种记忆,那种情怀,也许只有经历过的⼈才能体会吧!
肖溪不仅有江,还有河。我们通常把渠江叫着⼤河,肖溪河叫着⼩河。肖溪⼈逐⽔⽽居,鱼便是盛产之物了。⼩时候,常常随⼤⼈去河边钓鱼。以前,河⾥的鱼多,⼩半天就轻松收获⼤⼤⼩⼩的鱼,有鲫鱼、鲤
鱼、⽯扁头、乌鱼、鳊鱼、鲢鱼……,但多是⼏两的⼩鱼,稍⼤⼀点的有⼀两⽄。鱼⼩多刺,很不好弄,吃鱼也是⼀门技术,像我这样不会吃鱼的,被鱼刺卡住喉咙那是常事。那时,我不喜欢吃鱼,主要是不会吐鱼刺,遇上难弄的⼩鱼,索性不吃为好。要是⼤⼀点的鱼,或是像⽯扁头这样刺少的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种鱼,刺少,⼀根鱼⾻,鱼尾⼏乎没有刺,那就是鲢鱼了。那时,只要说到鲢鱼⼤伙都很兴奋,这种鱼少见,要是能钓上⼀条上来,那定会⾼兴⼀整天。如果弄到⼀条稍⼤的鲢鱼,谁都舍不得吃,就要提到街上送到饭馆⾥换钱。那时,肖溪⼈通常把鲢鱼拿来招待尊贵的客⼈。
鲢鱼腥味重,⼀般做红烧,或者⿇辣。但肖溪有⼀道地⽅名菜,那就是粉蒸鲢鱼。我们吃过粉蒸⾁、粉蒸排⾻、粉蒸肥肠……,但像鲢鱼这样重腥味的鱼,拿来粉蒸,恐怕也只有在鱼⽶之乡的肖溪才创造的出来吧!
说到粉蒸鲢鱼,那就不得不提到⼀个⼈。他叫陈联财,⼀个肖溪本地有名的⽼厨师,是场镇上最早开饭馆的⼈。据说这粉蒸鲢鱼是他创造的,也只有他做出的粉蒸鲢鱼,才叫味道绝美。
粉蒸鲢鱼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但对⾷材颇为讲究,要选⽤渠江的野⽣鲢鱼,鱼不宜太⼤,三四⽄恰到好处。杀鱼、剁块、清洗、码味……,⼀切准备就绪,腌制⼏分钟,就要拌粉。这个粉,很讲究,也是这道菜的精华。配⽅可以说是秘⽅,这道菜的成功与否,就在这个粉⼦了。它选⽤⼤⽶,加以花椒、辣椒等若⼲⾹料,炒⾹后,再舂成粗粉。粉蒸鲢鱼⼀般⽤⾖腐打底,装进⽵编的蒸笼,上汽后蒸⾄⼗多分
钟,撒上⼀把葱花,美⾷即成。粉蒸鲢鱼以⾁嫩、味鲜赢得⾷客的称赞。⼀直以来,它就是肖溪古镇的招牌菜。虽说⼯艺并不复杂,要想吃到味道正宗的粉蒸鲢鱼,还真得到肖溪场。所以,但凡外地⼈来肖溪,这是必点菜。
来到肖溪,点⼀蒸笼粉蒸鲢鱼,再来⼀盘胭脂萝⼘下饭,那是最好不过了。
胭脂萝⼘是泡菜。⼜叫“透⼼红”。其实,在我们通常叫透⼼红萝⼘。不仅⽪是红的,⾁也是红的,红得发紫,很是喜⼈。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是谁给取了⼀个⽂绉绉的名字,胭脂萝⼘。
萝⼘适宜⽣长在沙⼟⾥。在肖溪沿渠江⼀带,有⼤⽚的河滩地,全是沙⼟,地平⼟沃,⽔分含量充沛,⾮常适宜种植萝⼘。沙⼟地种的萝⼘,清脆,爽⼝,⾁嫩多汁。通常情况,⽐⼀般⼟地⾥种出的萝⼘,⼝感要好很多。⽼家屋后有⼀座⼭岗,名叫“千⾥岗”,那⾥的⼟全是沙⼟地。记得⼩时候,这⽚⼟地⾮常宝贵,⼈们夏种花⽣,冬种萝⼘。即使是现在农村有⼤量的撂荒地,⽽这⽚⼟地⼏乎没有⼀块搁置。⼉时,⼤⼈们经常差我们到千⾥岗拔萝⼘。沙⼟地,拔出的萝⼘⼲⼲净净的,不带泥,⼜易拔,这也是我们最乐意⼲的农活。
胭脂萝⼘个⼩,不⼤,产量低。其状如圆柱,如⼿腕般粗细,长⼗多公分。从中划开,⾊泽均匀,红艳。⼩时候,到了冬天,萝⼘熟了,母亲把从地⾥拔来的萝⼘洗净,从中对开两⼑,⼑深七分,不切断,然后放进泡菜坛⾥,再过三四天,便可取出⾷⽤。刚腌制熟的胭脂萝⼘,⾊泽光亮,清脆爽⼝。那
自制面霜时,早上吃稀饭,从坛⼦⾥捞出⼀个胭脂萝⼘,切成丁,夹在碗⾥下饭,酸爽清脆,味道极美。胭脂萝⼘腌制中,渗出的⾊素,把坛⼦⾥的盐⽔染得红红的,很好看,夹进碗⾥,饭都会变红。那时,我们总觉得这萝⼘很神奇,还经常故意放进碗⾥搅,把稀饭染得红红的。
桥头租房
粉蒸鲢鱼和胭脂萝⼘,⼀荤⼀素,成了肖溪的招牌⼩吃,但凡吃过的⼈都会念念不忘。在我记忆⾥,肖溪⽼街上那些饭馆、⾷店,那热⽓腾腾、⾹⽓四溢、酥脆爽⼝的⼩吃,才是我们⼀代代肖溪⼈永恒的记忆。
肖溪⽼街“下排”,有许多餐馆。每到逢场天,⾷客进进出出,店⾥⽼板伙计忙忙碌碌,吆喝不断,其场⾯甚是热闹。餐馆简陋,⾷物也简单。多是卖些⽶粉、⾯条、包⼦、花卷、泡粑之类的⼩吃,还有⼤锅⾥烧着滚烫的开⽔,上⾯摆放着⼀摞摞的⼩蒸笼,锅⾥冒着热⽓。虽说这些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可在那个物资还不是很丰盛的年代,⾜以让每个路过的赶场⼈垂涎欲滴、直咽⼝⽔。那扑⿐的⾹⽓夹杂着⾁⾹、菜⾹、调料的⾹味,即使刚吃过饭,也会激发你⾷欲的贪婪。
百家讲坛 下载⼩蒸笼是肖溪场的⼀⼤特⾊。虽说不是独具的特⾊,也不是发源之地,但⼩蒸笼在肖溪场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逢场天,每家⾷店门⼝的灶台上,⼀摞摞⾼耸的⼩蒸笼整齐的摆着,不停的冒着热⽓,蒸笼的缝隙⾥还不停的渗出油来。站在廊檐下,⼀眼望去,林⽴的餐馆,林⽴的⼩蒸笼,场⾯颇为壮观。
⼩蒸笼如拳头般⼤⼩。⼀个⼩格⼦,刚好⼀⼩蝶菜,仅够⼀个⼈⾷⽤。⼩蒸笼多以红薯、洋芋、胡萝⼘
等做底菜,上⾯铺上⼀层薄薄的⾁。早上⼀开场,⼩蒸笼就上锅了。到了上午⼗⼀点的左右,⾹⽓四溢,菜熟⾁烂,便陆陆续续进来⼀些赶场⼈,放下背篓、担⼦,坐在⼋仙桌前,叫上⼀格⼩蒸笼,打⼆两⽩酒,便开始慢慢享⽤起来,吃完便往回赶。其实,这些赶场⼈并不是饿了,⽽是在安享这种悠闲慢节奏⽣活,这或许就是⽼肖溪赶场⼈⼀代代留传下来的⼀种⽣活⽅式吧!
肖溪古镇牌坊,正对着⼀条新街,叫“鸭⼉街”。此名固然是民间的叫法,有何渊源不从知晓。此街起初还是⼀条烂泥路,赶场的⼈多⾛街后的⽯板路,后有⼀⽼院⼦,被茂密的⽵林掩映,以前在这条⽯板路上,或者院坝前都有许多地摊,叫卖着各种⼩物件。其中有⼀个摊点,颇有名⽓。此摊不售别物,专卖⿇花,现炸现卖,⼀年中就卖端午前后⼀个⽉。摊主姓⽩,⼈们叫他“⽩⿇花”,时间久了,渐⽽在肖溪场有了些名⽓。
那年,我引⼀朋友到肖溪玩,恰逢榨菜油、炸⿇花的时节。⾛到肖溪街上,朋友见到店前蓬松松⼀⼤堆⿇花,⾮常惊讶,像这样蓬松、拳头般⼤⼩的⿇花还是第⼀次。
肖溪的⿇花是⽤本地⼩麦粉,从搅拌⾯粉,到搓⾄成型,全是⼿⼯制作,炸⿇花也是选⽤本地菜籽油。做⿇花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艺,以前肖溪⼈⼏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花,但⽆论是从味道,还是从外形美观,以及⾊泽都⼤不相同。
⽩⿇花做出来的⿇花,形状、颜⾊、⼝感都堪称⼀绝。他家的⿇花,⼤⼩均匀,⾊泽光亮,蓬松,⾹脆,
不腻。在我看来,丝毫不⽐重庆陈昌银⿇花差,甚⾄还要好。可以说,他家的⿇花在肖溪算是做到了极致。
到了后来,很多肖溪⼈都不⾃⼰做⿇花了。可能是做⿇花本⾝就耗时费神,都懒得操这份⼼了,倒不如直接买⽩⿇花家的来得撇脱,⼝感也不知好出了多少倍,⽽且⼜⾹⼜脆,那个时候⽩⿇花的⽣意⾮常⽕爆,据传⼀天可以卖出⼏百⽄。
再到后来,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花也不做⿇花了。
其实,在每个肖溪⼈的⼼中,都有属于⾃⼰的美⾷。
家乡味,童年的记忆,承载的是⼀份乡愁,回味的是⼀份真情,追溯的是那朴实⽆华⽼⼿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