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基于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科特点,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教学理念: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材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通过考察来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同时通过提供不同展示食物物种的交流来源和产生影响,采用史料解读、史料认证的学习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据此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方法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是高中选择性必修2的重点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的交流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在多角度讲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史实的同时,又通过史料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十六阅读历史纵横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种交流的认识,形成全面分析问题正确思想和。
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生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体会物种交流远渡重洋,历经久远历史仍对当今时代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让时代的差距不成为障碍?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史料解读法、图片教学法、观察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以视频、材料、和图片等素材,将学生引入历史和现实场景,以探究深入历史情境,以思考感悟历史本性。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一时,他们在必须课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初步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随着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应该对授课内容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且具备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重点是对物种交流影响的分析,只有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才能更全面的把握其影响。本课的难点是结合当今外来生物的侵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物种交流的反思。这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通过不同物种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交流及发展不同状况的学习,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视频《丝绸之路物种交流》。
问题1: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8前言知识,说说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有哪些?有何特点?
意图:导入不追求手段的创新,但必须是课堂引入的最佳切合点。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
皇帝御用美食食谱哪里有流主要在彼此临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但物种交流的种类和地区都受到了时代的限制。通过视频和教材分析,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情况和特点,从而导入主题: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这样,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能做好知识上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及其历史影响。考察中国外来物种的来源,了解这些物种引入中国后的发展情况。
意图:学习目标的展示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习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归宿;是对学生达到的某种学习效果或行为的预期设想,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基本依据。
问题2:日常所食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把下图中的作物进行分类,说说它们在欧洲和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意图: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物种入手,引导
学生进行食物物种的分类,并从时空角度分析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的状况。感性问题的入手更能起到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效果。
问题3:阅读教材,概括粮食物种在欧洲是怎样传播的?绘制在欧洲的传播时空路线图。
意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美洲物种在欧洲的传播状况。玉米:16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播缓慢。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通过学生绘制传播时空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并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问题4:学思之窗结合课本P8--9,比较分析明清时期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有什么变化?
意图:从刚传入时的少量种植到普遍种植过程,同时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传统作物的种植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到外来作物的传入对本土生物环境的影响,为后面探究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作了铺垫。
问题5: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传播到欧洲和中国后都得到推广的原因是什么?
意图:通过马铃薯在欧洲和中国推广种植原因的分析,旨在让学生认识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
问题6:史料解读甘薯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状况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状况不同的原因。
意图:通过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的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史料论证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问题7:你知道“狼桃”的故事吗?说说西红柿传到欧洲以后被人们接受的过程。
故事:“狼桃”变美味
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当时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它。到了16世纪,英国有一位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游历来到了秘鲁,
非常喜欢当地这种桃,于是,他把它带回英国皇宫,作为珍贵的礼品奉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此后,西红柿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种植,但只限于观赏。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反而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来。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各地传播开来。到18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开始尝试用西红柿做菜,并传至世界各地。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从“狼桃”变美味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不是一帆风顺,是一个逐渐被人们感知、发展、完善的过程。很多新生事物开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积极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新事物不断完善,更好的服务社会。据此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新生事物,并且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新鲜事物的观念。
问题8:史料解读结合图片反应的信息及课本知识,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后在西南和中南地区
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意图: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故辣椒一经引入,即在当地大受欢迎。此外,辣椒的名、形、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的气、味、性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的情、性、质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以上看出辣椒传入中国后即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从辣椒传入中国,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新航路开辟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便于学生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题设计的另外一个意图,就是通过辣椒作为外来物种的代表之一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并丰富了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更加理解和认同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问题9:问题探究一:古代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
玉米、马铃薯、番茄传到中国后,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变成餐桌上美食的过程,关于它们何时传到中国,人们还有些分歧,请以玉米为例加以探究。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明代兰茂(1397—1476)的《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根据兰茂生平,也认为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材料二
有学者考证认为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意图: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是通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
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本问题的设计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某一外来作物传入中国情况的进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史料实证。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作物很多,学生选择何种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有根据所掌握的史料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外来农作物的传入时间及对传入地的影响,人们的认识有所不同,学生应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辨析,并能运用史料作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问题10:你知道传到美洲的农作物种有哪些吗?今天它们在他乡还好吗?举例说明它们传到美洲后做出的贡献。
意图:传到美洲的农作物很多,它们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仍受其影响。其中小麦和水稻影响最大,成为北美粮食产量最大的农作物。教师通过展示《早期北美英属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到物种交流给美洲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