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初中地理“读”的教学策略-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例
摘要:初中地理课有很多地图和图文资料,为了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文章把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引入初中地理课堂“读”的教学实践课中,并以初中人教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作为案例来诠释和探析该理念融入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旨在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标准、地理课堂中国美食食谱思维导图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深受广大教师推崇和喜爱,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教师指明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方向。“教、学、评”三者都有相同的本质,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崔元漷教授也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指教学中的目标设计与预期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之间的匹配程度。教的东西即为评价的内容,有教必须有评。因此,把“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融入初中地理“读”的课堂教学中,能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初中地理课堂的“读”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通过读教材、读资料、读图等各种“读”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观察、获取、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和现象等问题,最终在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读”的教学中,对提升课堂实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例,探究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上,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本节课重点学习地理的差异和四大地理区域两个内容,此课以“读”的行为动词为主线,通过“比差异—说意义—知区域”来引导学生进行“读”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元素。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查阅评价标准,精心导读和研读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三种功能:导学、导教、导测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引路人和航标灯,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贯穿教学全过程,这也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共同本质。因此,教师应该全方位解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在这基础之上,再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本单元是中国的地理差异,内容包含两大块: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教师在教学中
应在明确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前提下,归纳整理,能熟练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读会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并理解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学会全盘思维建模。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师就很好地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应该知道评价就是用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该节课教和学的评价标准。《高中地理课标(2017版)》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运用地图和活动资料,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比差异)。
2.能够在地图上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并根据资料说明其地理意义(说意义)。
3.    在地理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并说出其划分的主导因素(知区域)产检流程
二、开展探究合作和实施教学活动,全心引读和解读
教-学-评一致性侧重于阐明教学、学习和评价之间的关系,凸显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能。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比差异、说意义和知区域三个方面来开展“读”的教学活动:
      (一)比差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首先,通过看视频、看图例、看地图和图文资料等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国地理差异,然后用“读”的方式,即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的教学策略,来比较中国地理存在着自然环境(地势、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农业、交通、人口、城市、文化和生活等)的巨大差异。
1.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来比差异。首先,教师展示一副地图,通过观察图例,引导学生阅读左下角的图例说明:三级阶梯、年降水量、  1月平均气温。接着,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用三个箭头在图例上画出地势、降水、气温。然后,教师到各小组指导学生画图出规律,教师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三个箭头的方向,教师在旁边进行解读,进一步加深地理差异的印象:第一箭头是气温等温线,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气温越来越低。第二箭头是中国的降水量,中国的降水量分布规律: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距离海洋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小,水量也越少,比如塔里木盆地和上海的崇明岛的水量差
异。第三个箭头是反映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比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与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最后,教师对能出和画出正确箭头的学生予以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比差异。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某个地理知识为主题无限地把关联的地理知识发散、辐射出去的教学辅助工具,它是培养学  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好帮手。比如,利用思维导图把地理差异的内容:气候、植被、地形等知识不断发散、延伸出去。
3.制作表格比差异。教师可以制作表格把自然要素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分别按饮食、人口、城市分布、工业中心、交通线分布和农业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手段比差异,能够反映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理差异,各地差异特别明显。
路边新事
(二)说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说”的方式来解读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能够读懂、读会和读清“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进而在“读”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及时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教学调整,同时,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元素,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和必备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观看视频了解有关“秦岭-淮河”一线相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
2.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阅读教材中的活动材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这里有三个活动:第一要求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5.1.第二要求学生设置问题: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去的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解线?第三要求学生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归纳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各种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归纳哪些意义,并能制作表格(见教材P5),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地理差异的表格以提供学生参考。
(三)知区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知区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标准》也特别说明“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
的地域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教导学生认知四大地理区域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续认识各分区的地理特征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由于后面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有了宏观整体认识,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地理学习时以偏概全,毕竟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知区域其意义在于通过“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从相关地图和资料的分析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理清人文现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追问学习效果和拓展课外活动,用心检读和深读
一堂课是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否自如解决地理问题。崔允漷教授(2013)认为:要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把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为关键的课程要素,贯穿课程发展的始终,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后,应该根据学情布置分层次的练习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利用暑假期间到祖国各地考察、调查、旅游等,用心把“读”的教学效果运用到实践之中,以检测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此,教师做以下工作:
1.设计符合学情的地理课内和外练习。为了巩固和理解课堂地理知识,并能迁移和内化课堂
法国小九九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布置一定量的练习和作业,以巩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成果。
2.鼓励学生参加地理课外实践。地理的实践能力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地理环境中体验、观察和解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比如,鼓励学生去全国各地旅游,品尝中国丰富多样的美食。
四、建立评价机制,促进“读”的教学富有成效
在以上“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强调评价内容的渗透,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便让学生不断地调整学习活动,指向评价标准,并初步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检测学生“读”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集体互评等,共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当然,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评价清单,以对照学生在课堂上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表现,真正发挥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结语
巴布工程师乐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是实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真正能够把地理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融为一体的过程。课堂是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对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不断地进行探索、试错、反思和提升,并更好地构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高效课堂。
蒙牛酸酸乳能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