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龙记下载
从《鹤唳华亭》到舌尖上的国画:三角度浅谈宋代饮食文化
现象剧《鹤唳华亭》不仅带动了宋制汉服的某宝销量,更因为让人“吐血”的悲痛剧情,令无数粉丝化悲痛为食欲,成为另类“下饭剧”同样作为高度还原“宋之礼”的热剧,前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后有《鹤唳华亭》,都对宋代雅致的饮食文化,有着高度还原。
怒而下单的观众
《汉书》:民以食为天;
淘金币全额兑换时间《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重事,唯祀(给神灵供奉美食)与戎。精灵鼠小弟1国语版
模特内供作为美食大国之一,“吃”是一个始终贯穿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高兴了,下个馆子吃一顿;悲痛了,叫个夜宵安慰受伤心灵。中国人的万事万物,都能在“吃”这件事上到最好的慰藉。接下来,我们将从宋代画家们的“美食碎片”中,去探寻这个朝代的饮食和宴席的内在文化,品味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美食日常
1/餐桌:由“简”入“繁”
古人一日两餐,大致对应农事的开工和收工时间。
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yōng),于上午9点左右开始;第二餐叫哺食,也叫飧(sūn),“飧”字一分为二,称作“夕食”,一般在下午4点左右。这样两餐制,经历个数个朝代,直到北宋初年,才随着宵禁的解除,才逐渐出现了入夜后“再来一顿”的选项,也因此诞生了令人垂涎三尺的“夜市”文化。中国人“早中晚”三餐的饮食习惯也在这时逐渐成型,吃货们应该感谢宋代,给了我们“多吃一顿”的幸福。
从目前传世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宋人的生活提倡“素简”。
北宋司马光曾在《会约》中记录过一次饭局:“为具务简素,朝夕食各不过五味。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意思是说,本次饭局上的餐具,都应该力求简单素雅,早晚两餐,每顿吃的菜不要超过五种,菜量也不要贪多,吃完了再添。
《春宴图》局部 宋代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的场景,我们从南宋名画《春宴图》(作者不详)中可以“有图有真相”,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宋人所追求的聚会场面。从“餐桌”这一局部可以看出,风格简约的餐桌上,菜式不多、器皿朴素,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铺张排场。
《文会图》局部 宋代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波斯丽尔怎么样而到了北宋末年,“素简”的餐桌文化,逐渐向“丰盛”转变,出现了两个极端:王安石主张“素简”: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蔡京主张“丰享豫大”,也成为一部分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从赵佶所绘《文会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崇尚“繁”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九位文士围桌而坐,桌上食物丰盛、杯盘碟满,食物也高高堆起,场面气氛盛大热烈。
2/餐具:“简约之瓷”与“精雕金银”
元人笔记中有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箸瓶、渣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箸置瓶中。遇入座,则仆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箸,状类笔架而小,高广寸许,上刻二半月弯以置筯,恐坠于几而有污也”。
宋代饮食文化发达,对于饮食的“仪式感”颇为讲究。笔记中提到的“箸瓶、渣斗、止箸”三样,作为宋人宴会必备,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宋饮食文化之精致。
《春宴图》局部
而在材质上,主要有瓷质餐具与金银餐具两大类。宋代瓷质餐具在种类上沿袭前代,以碗、壶、盘、盏、杯、碟、匙等为主。宋代美学在餐具上也可见一斑:既有“简约范”的挺拔秀丽,也有“仿古范”的青铜式样,在装饰上讲究“去冗求简”,以实用、典雅和庄重为核心审美标准,达到了古代“审美的巅峰”。
《春宴图》局部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金银餐具成为人们在瓷质餐具之外的又一选择。在目前发现的宋代墓穴中,盒、盘、盆、碗、杯、盏、渣斗、壶等物品出土两非常之大,材质多为银制。可见当时金银器具,仍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
3/礼仪:“看菜”不可食
《礼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
宋代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宾客接到饭局邀请,应按时赴约,而宴会的主人应“迎之致敬以有礼”。
吃饭时,讲究五不要
其一,毋抟饭:不要把饭做成饭团大口吃;
古代食谱中的美食图片简笔画
其二,毋放饭:夹起的饭菜不要再放回盘中;
其三,毋扬饭:不要端起餐具来吹散热气;
其四,毋刺齿:饭中不要随便剔牙齿;
其五: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