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探究
作者:韦涛 农静姿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0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论述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大班课程的策略,在节日前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探索铜鼓文化内蕴、了解壮族服饰特点;节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制作五糯米饭、学习基本的祭祀礼仪、体验壮乡歌舞表演;节日活动后,引导幼儿梳理、反馈内心的体验感受,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 民俗文化 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48-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家乡是幼儿生活、成长的地方,家乡的民俗文化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民族高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儿对民族文
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归属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个方向。笔者从引导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民俗体验这一角度入手,尝试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在节日前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节日中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节日后梳理和反馈活动体验,促进大班幼儿对民俗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幼儿园三月三美食节食谱
        一、节日前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依托幼儿园大班秋季学期“民族村”的适应性发展课程主题,笔者组织我园大班幼儿开展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周期为一个月。在活动期间,大班的主题课程教学主要有对山歌活动、壮族文化瑰宝的鉴赏(铜鼓的传说,铜鼓的美学鉴赏,壮锦的纹理线条、颜搭配)、壮族服饰的欣赏等多个小主题,旨在引导幼儿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对探索民族文化内蕴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传统节日积淀着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对幼儿来说有着潜在的教育价值。我园准教育契机,整合节日活动资源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开拓大班民俗文化主题课程内容。如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来临前,各个班级播放经典电影《刘三》片段,让幼儿从电影中感受壮家山歌的韵律和风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壮族山歌
片段穿插课程,让幼儿提前感受“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氛围。如开展“对山歌”游戏活动,引导、鼓励幼儿利用投放的壮族服饰、道具等,将自己打扮成壮族小娃娃进行自我即兴表演,或利用乐器即兴伴奏。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山歌优美的旋律,再将幼儿分男女进行对歌,要求对歌衔接整齐、紧凑,唱腔有力。经过一个月的探索与实践,有的幼儿对唱山歌很感兴趣,能哼唱山歌的曲调;有些乐感较好的幼儿甚至能与同伴对歌,稚嫩的歌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响起,歌者和听众都沉浸在浓郁的壮乡山歌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