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如何瘦身
陈晓卿: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作者:  陈俊
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3年第7期
    2012年,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火爆全国。之所以能拍出这么一部以吃为主题的精品,是因为总导演陈晓卿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虽然,因为各人口味不同喜好不一,美食很难分出甲乙丙丁排个一二三四,但陈晓卿却知道,世上最好的餐厅在哪里……
    吃货一枚
    陈晓卿是安徽灵璧人,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央视做编导。薪水虽然不低,可那些年他几乎没存下什么钱,别人的钱都存银行,他的钱全存进了肠胃。
    对于吃,陈晓卿不仅仅是喜欢,而是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为了吃一碗北京城最地道的臊子面,他可以凌晨5点去排队等头汤;也不惜扔出半个月的工资去吃一碗鱼翅捞饭——朋友们都说他疯了,骂他是在用肚子思考而不是用脑子。
    接着,陈晓卿结婚了,娶了个跟他一样对吃颇有追求和研究的太太。虽然两个人都拿着不低的工资,强
强联合后家里的经济实力却没怎么提升。甭管有多少钱,全都能吃掉。
    偶尔有点口角,也不需要赔礼道歉的桥段。陈晓卿手一挥:“吃烤鸭去。”太太马上忘了正在怄气,收拾收拾就跟着他出了门。偶有错误太过严重的时候,吃一顿不足以解气,那就得再接再厉,最多三顿饭,两人就又和好如初了。
    太太怀孕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一顿饭能吃一只鸡,夜宵可以吞八个荷包蛋。她身高1.7米,预产期快到时,体重达到了160斤。
孕妇上火吃什么好
    孕期吃的那些东西一点都没糟践,儿子陈乐出生时8斤2两。陈晓卿抱着儿子乐得合不拢嘴,跟来探视的亲友乐滋滋地介绍:8斤2两,看这分量就知道是我家儿子,别人家生不出这么瓷实的孩子……
    到陈乐开始吃辅食时,夫妻俩欣慰地发现,这小子完全继承了两口子的优良基因——刚开始学吃粥,就已经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排骨了,撕下点瘦肉塞他嘴里,可以用四颗刚长出的门牙咂得口水直往下滴。
    后来慢慢拍纪录片拍出了点名气,经济开始得到改善。有了房有了车,陈晓卿就更没啥追求了。暂时花不了的钱全存进银行,既没有投资的计划,也没有理财的念头,全用在了吃上,他称之为餐饮储备金。
    馋得最疯癫的一次是,他们凌晨4点起床开车去天津,就为了吃一碗去晚了就卖光的老字号打卤面。早上6点半,夫妻俩在天津老城区的面馆一人一碗面吃得吸溜吸溜,不时抽空往儿子嘴里塞一筷子——三碗面花费10 5元,往返的油费和过路费,是面钱的十倍,但夫妻俩都觉得不虚此行。
    家里的新车第一年就跑了四万公里,最远是去天津,剩下的那些里程全都花在了满北京城的觅食之路上。陈晓卿弄了本北京美食黄页,跟太太在家苦心研究,觉得哪家饭店适合自己的胃口,就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去吃。
    至于那些报纸生活版推荐的新店老店特店,一旦看见了绝对是去吃没商量。朋友不知道去哪吃饭犯难的时候,只需要给陈晓卿打个电话,把大概想吃的风味和特一报,他就能马上推荐出让人去了绝对满意的饭店。
    吃出别样滋味
    吃得正来劲的时候,陈晓卿的父母双双退休,来到北京跟儿子一起生活。别的都还好,但在吃这件事上,他们很难达成一致。
    为了欢迎二老的光临,陈晓卿安排了一次日本之旅,太太工作忙,他就带上二老一小一家四口飞到了日本。那天在东京浅草寺,按图索骥到了朋友推荐的一家面馆,落座后,他决定点一份该店的招牌菜——马刺,也就是生吃的马肉。
    “我可不吃生东西!”老太太立刻郑重声明,然后详细叙述了在北京吃生鱼片后腹泻的惨状,声情并茂。“那给你点一份什锦天妇罗怎么样?”陈晓卿小心地商量。“不需要,不好吸收。”老太太言之凿凿,用一系列很具体的数据,阐述了老年人为何不适宜吃油炸的东西……总之,她强调自己和老伴只需要一碗拉面即可,而且是最简单最便宜的那种。
    陈晓卿不干,他是肉食动物,拿着菜单指着上面的图片对服务员点了好几样刺身,其中就有两份马刺。担心父母吃不惯,陈晓卿又点了一份咸菜和两个热菜,给每人要了一碗面条。
    刚准备叫服务员过来结账,一直吃咸菜的老太太犹豫了一下,说:“其实你不知道,你爸他呀,可喜欢吃刺身了!”老爷子心领神会,抄起已经撂下的筷子开动,但脸上的表情怎么都不像爱吃的样子。号称吃饱了的老太太也上去帮忙,老两口把每个盘子都收拾得一干二净。
    临行前,陈晓卿特意跟他们交代,咱们是去旅游,不是逃荒。结果,无论吃饭还是买东西,老太太都要打听价钱,然后在一旁默默地心算,再突然大声报出换算成人民币的数字:“天哪!一瓶矿泉水这么贵啊!”结果第二天再出去,老爷子的双肩包沉甸甸的,拉开一看,是他们连夜在房间冰箱里冷藏的凉开水。
    第二天晚餐,一行人去了涩谷一家专吃螃蟹的料理店,新鲜的蜘蛛蟹,从刺身、寿司、烧烤、清蒸、奶油焗到蟹肉蛋羹……当然,价格不算便宜。老太太坚持全家要一只就够了,陈晓卿心想,一只?可能
只够大胖儿子吃的,于是当面要了一只,又偷偷点了一只。很快,陈乐的面前就摆满了空壳,而二老面前的盘子里还是刚开始夹过去的蟹腿。他们很夸张地比划着进食的样子,却不见消耗。陈晓卿有些急,剔好了一个蟹鳌放到老太太的盘子里。“你真不知道我多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这么说着,老太太把蟹鳌像奥运火炬一样传给了老爷子。陈晓卿没说话,又剔干净另外一只递了过去。结果新剥的蟹鳌又出现在了老爷子的盘子里。老爷子也没客气,一筷子又把肉还给了老太太。就这样,几乎陈晓卿每次抬头,那只蟹鳌都会变一个位置,就像他小时候蹲在马路边看变戏法一样,那三只小绒球,永远猜不出在哪个碗底下扣着……卵泡大小
抖音里解密美食食谱的主播    这是陈晓卿第六次去日本,之前的五次,这里的美食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这次,无论是拉面、烧肉,还是刺身,都让他吃出了另一番滋味。那天晚上回到宾馆,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多年.父母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呢?还真想不出来……
    回北京后,陈晓卿问儿子:“这些天,你有没有发现爷爷奶奶最爱吃什么呀?”陈乐认真地想了半天,肯定地回答说:“剩菜。”
    真是如此,在北京,每次出去吃饭,老两口都秉承绝不浪费的原则,出门前带上好几个饭盒,剩下点汤汤水水都要全部打包回家搁进冰箱。有时陈晓卿劝他们:“吃了那么多年苦,怎么还没学会享福?”父母总是笑笑,表示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
    结果就是,出去吃饭的队伍从五人缩减成了三人,老两口送他们出门,一再叮嘱:我们在家把昨天的剩菜热热吃了.你们吃不了的记得打包回来。还是那些让人一见就胃口大开的美食,但陈晓卿没胃口了——原本是想尽孝,结果变成了二老在家每天吃头一天的残羹冷炙。
    从理论派到实践派
    陈晓卿终于从理论派变成了实践派,他觉得唯一能让父母吃好的办法就是——在家做饭。太太的厨艺不用指望,老太太不舍得指望,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隔天,下班回家后,陈晓卿做了京酱肉丝、油焖大虾.白灼甘蓝,煮了个紫菜肉丝蛋汤,拿捏着一顿饭正好吃完的分量,做了两种主食——老爷子是北方人,老太太则出生在水稻产区,做米饭时换了小火,放进去两只馒头。
    饭桌上,他看到了二老发自内心的满意笑容。只是老太太的笑容中略有遗憾:这虾有点贵吧?得知是人家送的,老太太点点头:那赶紧吃,别浪费了。
    就这样,陈晓卿成了家里的大厨,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但美食吃得多,出手水准就不低,他开始将一些吃过之后再三回味的餐厅招牌菜尝试着在家推出。虽然无论从卖相还是味道都有点差距,但二老总是满脸满足的表情,称比在餐厅吃要可口得多。
    陈晓卿就这样变得婆婆妈妈了,以前在外面吃饭,吃完一道好菜最多会赞一下,向朋友推荐一下。而今,他会想方设法厨师打探具体的烹饪方法:要不要走油,需不需勾芡,几分火几成熟……
    做得与餐厅别无二致的那些菜品,他会本子记下来作为家里的招牌菜。当本子上的菜品达到1 20道后,陈晓卿摆了一桌家宴,邀请的客人包括央视主持人柴静、导演李杨……一吃之后众人惊艳。
    结果是,陈晓卿家成了这帮饕餮爱好者的集散地。他们频繁地登门拜访,礼物始终是食物:一竹筐奉化水蜜桃、一篓子慈溪杨梅、一包羊尾笋、一袋海虾白蟹、一堆草绳捆着的青蟹……
宝宝出生前要准备什么    陈晓卿很不客气地将一半端上客人的桌子,另一半留给家人。半年下来,二老胖了,脸红润,中气十足。儿子陈乐也胖了,说来也怪,以前带着他到处吃,但块头始终不见长。而今在家开伙,他反而肚子上净是褶了。
    所以,在筹拍《舌尖上的中国》时,陈晓卿的第一反应是绝不要烹饪大师、美食专家、厨艺大赛……只要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味觉审美,让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念之情。它不是单纯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而是把美食当成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到与此相关的能够令大众共鸣的东西。
    这部与众不同的美食记录片就这么火了,陈晓卿没火,收入没见涨,专栏稿费也没增加。所以,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偶尔出去吃饭,更多的时候在家下厨,用偷师来的菜品讨好父母,喂饱老婆儿子。
    不久前儿子写作文,里面这样写他:我喜欢我老爸,他是我们家的厨子,除了做饭,他还经常用胡子给我抓痒痒,他长得太黑,很可能是非洲人……
冠军宝贝俱乐部    史上最好的餐厅在哪里?陈晓卿弄明白了这个答案!(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陈陟czmochou@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