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糖尿病食谱编制
一、 目的
二、 内容
三、 方法
四、 食谱举例
糖尿病患者李某,男性,50岁,身高168cm,体重80kg,从事办公室工作(极轻体力劳动)。血糖和糖尿均高,无并发症,口服降糖药。
计算全日总热量和三大产热营养素
(1) 计算标准体重:
BMI=体重(kg)/【身高(m)】²=80/(1.68) ²=28.3,属于肥胖。
(2) 计算全日能量和三大产热营养素供给量:
全日能量供给量=80×20=1600(kcal)
碳水化合物按总能量60%供给=1600×60%÷4=240(g)
蛋白质按1g/kgBW供给,约占总能量17%=1600×17%÷4=68(g)
脂肪按总能量20%供给=1600×20%÷9=35(g)
(3) 营养成分计算法:以计算出来的主食、副食用量为基础,粗配食谱;调整食谱;编制一周食谱。
(4) 食品交换份法:计算全天食品交换份数=1600÷90=18(份),分别为谷类11份,蔬菜2单位,瘦肉1.5份,豆、乳类2份,油脂1.5份。
患者可以根据本人饮食习惯进行食品种类调整,例如第1、2类食品间,第3、4类食品间可按单位相互交换。同类食品中也可以根据等值交换表调换品种,例如猪肉换羊肉,米换面或面包等,白菜换芹菜等。
(5) 对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根据该患者实际情况,为其设计的食谱如下:
早餐:馒头,无糖奶,元葱拌海带丝
            富强粉75g,奶250ml,元葱100g,海带25g,芝麻油3g
中餐:米饭,肉丝炒芹菜
            粳米100g,瘦肉75g,芹菜200g,豆油10g,盐2g
晚餐:二米粥,馒头,肉末豆腐炖白菜
            粳米25g,小米25g,富强粉50g,肉25g
试对上述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所用到的表见实习表8-2、8-3、8-4)。
实习表8-2 一日营养摄取量计算表
怀孕三个月胎儿多大
食物名称
重量
g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物
g
能量
kcal
美食第八周食谱图表铁
维生素
A
mg
胡萝卜素
mg
硫胺素
mg
核黄素
mg
尼克酸
mg
维生素C
mg
富强粉
75
7.725
0.825
力的分解教案
56.4
262.5
2.025
0.2025
85.5
-
-
0.1275
0.045
1.5
-
250
7.5
8
8.5
135
260
0.75
182.5
60
-
奶粉黑名单
0.075
0.35
0.25
-
元葱
100
1.1
0.2
9
39
24
0.6
39
-
0.02
0.03
0.03
0.3
8
海带
25
0.3
0.025
0.525
3
11.5
0.225
5.5
-
-
0.005
0.0375
0.325
-
芝麻油
3
0.576
1.581
0.681
18.54
35.10
1.509
18.78
0.51
-
0.0048
0.0066
0.174
-
早餐
453
458.04
外研版高中英语
粳米
100
8
0.6
77.7
347
3
0.4
99
-
-
0.22
0.05
2.6
-
瘦肉
75
9.9
27.75
1.8
296.25
4.5
1.2
121.5
-
-
0.165
0.12
2.625
-
芹菜
200
1.6
0.2
7.8
28
96
1.6
100
-
0.12
0.02
0.16
0.8
24
豆油
10
-
99.9
-
89.9
1.3
0.2
0.7
-
-
-
Tr
Tr
-
午餐
387
761.15
粳米
25
2
0.15
19.425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86.75
0.75
0.1
24.75
-
-
0.055
0.0125
0.65
-
小米
25
2.25
0.775
18.775
89.50
10.25
1.275
57.25
-
0.025
0.0825
0.025
0.375
-
富强粉
50
5.15
0.55
37.6
175
13.5
1.35
57
-
-
0.085
0.03
1
-
25
3.3
9.25
0.6
98.75
1.5
0.4
40.5
-
-
0.055
0.04
0.875
-
晚餐
125
450
注:-表示未测定,Tr表示微量,1kcal×4.184=1kJ。
实习表8-3 能量来源分配
营养素
摄入量(g)
能量(kcal)
百分比(%)
蛋白质
49.401
197.604
11.679
脂肪
59.896
539.064
31.862
碳水化合物
238.806
955.224
56.459
实习表8-4 三餐能量分配
餐别
摄入量(g)
能量(kcal)
百分比(%)
早餐
453
458.04
27.441
午餐
387
761.15
45.560
晚餐
125
450
26.999
合计
965
1669.19
100
注:相应分析请参考《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