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养生方来了!一定要收藏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
立冬
表示冬季的开始,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暖背、暖足,睡前温水泡脚。
春分养生食谱及养生美食推荐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也别盲目进补。不妨多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以及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薯类。
小雪
表示降雪的开始,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可多吃些香蕉、菠菜、以及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改善心情。
多吃三类黑食物:黑芝麻、黑荸荠和黑大豆。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黑荸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有清泻内火的功效。黑豆蛋白质含量高。
大雪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尽量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
大雪过后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适时地配合喝“八珍汤”来调养。由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8克、熟地15克、人参3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组成,到药店按剂量抓好,炖鸡肉就可以。
冬至
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北方有吃饺子、吃馄饨等习俗,南方则吃汤圆、米团、长线面。
冬至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以微微发热为度。还可以揉劳宫穴和内关穴,这两个穴都属于心包经上的穴位,具有温养的效果。
小寒
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三九天”就在小寒内。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一小时,使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温补熬碗南瓜山药粥, 南瓜、山药都是温性食物,常喝能补益身体,抵御寒气对人体的侵袭,还可以加些红豆、燕麦片、红枣、莲子一起熬。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要防“五寒”。①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②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③防肺寒:喝热粥散寒;④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⑤防足寒:每晚热水泡脚。
艾灸时,可以绕神阙穴(肚脐)周围灸15分钟左右,使神阙及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大横穴由表及里逐渐暖煦、温热,进而全身经脉、气血畅通,起到健身与防寒的作用。
春季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养生要点以春捂降火、疏肝润燥为主。
立春
立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养生需要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始升”的特点。在吃方面,要注意多吃温补开胃的食物,如大葱、韭菜、白胡椒等等。
由冬入春,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需适应,要捂好腰、肚、膝、脚这几个部位。将双手手掌心放在膝关节上,用合适的力度、均匀地进行摩擦,每天晚上50~100下,直至摩擦部位发红、发热,可给关节“加温”。
雨水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
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饮食方面应多食山药、莲子、韭菜等食物,养生保健效果更佳。
惊蛰
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少酸多甘是惊蛰的饮食原则,而在甘味食物中,以大枣最佳。
惊蛰还需调理脾胃、疏导肝气、养护肾水。养胃可揉揉足三里穴(关节外侧向下量4横指),疏肝可用推搓两肋法,即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肾水的调养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
春分
春分,为春季的一半,昼夜温差较大,雨水较多,天气状态不稳定,早晚气温偏低,穿衣可以下厚上薄。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香菇、香椿、油麦菜等,香菇的维生素D含量丰富,干品中钙、磷、铁等矿物质含量也较多。香椿能清热解毒、健胃理气。踏青和放风筝两种运动最合适春分时节,可以活动筋骨,放松肩颈部。
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这个时节,阳气生发易上火,不妨试试几种茶。莲子心和绿茶泡水降心火,适合失眠、心烦、舌尖较红或长口疮的人。头痛头晕、眼干、口苦、两肋胀痛等肝火旺的人可以喝野菊花。绿豆粥可降胃火,适合有口臭、口腔溃疡、反胃、长痘、便秘等症状的人。有咽干疼痛、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鼻干燥、发烧、鼻出血等的人可以多喝酸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