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奶粉最新价格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十一:蒜泥白肉竹林餐
据史书记述,说是早先生活在东三省的满族人,曾有一种传统大礼叫做“跳神仪”,通常于春秋两季择良日敬神祭祖,祭祀后便要吃“跳神肉”。肉皆白煮,无佐料,甚嫩美。食者一手把肉,一手执刀,自割自食。且宫廷新年朝贺,亦也要赐廷臣大吃白肉。一般满族人家大凡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盛会,无论旗汉,相识与否,皆可前往自割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道谢。满族人向来视这种白肉为“神肉”、“福肉”,十分看重。
袁枚的《随园食单》也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袁枚说满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这种跳神肉,“肉皆白煮,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成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q9p川味坊四川美食网
八年级上册英语试卷宋代时,这一跳神白肉传到了京城开封,市肆上也有了专卖“白肉”的饭铺。清代,满族人食白肉也逐渐讲究起来,用肉、煮肉、加工都有了很多章法,食肉也变化出很多花样。其品种有煸白肉、砂锅白肉、木梳白肉、虎皮白肉、白肉涮锅等。
比袁枚小十四岁的四川文人李调元,在整理他父亲李化楠宦游江南时所收集的烹饪资料手稿中,也将江浙一带的“白煮肉法”载入了《醒园录》。晚清时,“白肉”、“椿芽白肉”则可以在傅崇榘写的《成都通览》所记食品类中看到,“白片肉”已出现在成都的市肆饭馆中,有了诸如“凉拌白肉”、“椿芽白肉”、“蒜泥白肉”之类的白肉佳肴。且还提供了白肉传人四川的路线:北方→中原→江南→四川。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四川人在白肉的烹饪基础上加以蒜泥、辣子红油、甜红酱油调味,不仅泽艳丽、肉更好吃了,且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也更高。
完达山奶粉防伪标志
一个动作解决鼻塞香椿拌白肉
随满族人入川的跳神肉亦也被作为供品,广泛用于各种祭祀习俗。祭祀后的白肉后来在巴蜀大地又演生成为“回锅三兄弟”,即 “回锅肉”、“连锅子”和“凉拌白肉”。过去民间,尤其是农村中的凉拌白肉,因乡村人家少有红油辣子、酱油类调料,大多用小青椒,放在柴火灶中用热灰炕熟,擦净后和大蒜、青花椒一起剁茸,加盐或泡菜盐水拌合。这种乡风乡味极浓的“烧青椒拌白肉”鲜辣、微麻、青香、蒜味浓郁、略带咸酸,十分可口。
乡村中也还有用自制辣豆瓣酱加蒜泥、花椒剁茸拌成的“豆瓣蒜泥白肉”,泽红亮、咸鲜香辣、蒜味突出,口感别样。若家里人多肉少,便要添加些时令鲜蔬,如用香椿或折耳根拌的“椿芽拌白肉”、“折耳根拌白肉”。春冬两季,青翠碧绿的莴笋出来了,以青笋片为辅料,用“毛毛盐”腌脆断生,放在白肉碗中垫底,浇上调味料拌吃,民间戏称为“蜞蚂儿白肉”;蜞蚂,四川人指田里的青蛙,与青笋一样碧绿。其它还有用黄瓜片,绿豆芽等与白肉同拌的。走访四川民间和乡村,在农家或乡村饭馆,一盘烧椒白肉、一碗豆花和香辣蘸碟,一碟泡菜、一大碗甑子饭,你定会吃得忘乎所以。有人还把这款乡味佳肴戏称为“伤心白肉”,所谓“伤心”,一指吃时那新鲜小青椒又香又辣让你泪水、汗水双流,看似吃得很“伤心”;而是指一边吃肉,一边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乡风、乡味、乡情来。
郭德纲家训
凉拌白肉,作为一款地道的家常风味佳肴从乡间进入城市,从民家登入店堂,都以其香辣咸鲜、蒜香浓郁之风味,肥而不腻、瘦而化渣的口感,以及佐酒助餐、滋味悠长的特,加之经济实惠而广受大众喜爱。
李庄白肉
过去的成都,穿城九里三分,人口才三几十万,但城中到处都是卖白肉的饭铺饭馆,不仅城中心的东大街、春熙路、总府路、华兴街、盐市口等繁华地段的红锅炒菜馆都卖白肉,就是城郊较偏僻的路边便饭铺也有白肉卖,有不少还以白肉卖出了名。如春熙路的快活林、果尔佳,新街的经济日夜饭店、东大街的李钰兴、祠堂街的邱佛子,以及复兴街的竹林小餐都是成都过去很有名气的白肉馆子。其中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因其片肉之工艺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蓉城。
清末民初,竹林小餐开业于福兴街,创业人叫王兴元。因历史上魏晋时期,曾出现过一帮叫“竹林七贤”的文人学士,以清雅脱俗的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王兴元便效仿取名“竹林小餐”,即以清雅简约的小菜便饭、蒜泥白肉、鸡丝罐汤为经营特。
一段时间后生意日渐兴隆,但菜品显得有些少而单调,于是又增添了烧帽结子肥肠、烧筋尾舌及魔芋烧鸭等罐烧菜品。1940年王兴元去世,由其妻何氏和儿子王亚雄主理店铺。1945年,随着生意的兴旺品牌也渐响。“竹林小餐”便扩展经营增设了不少炒菜、蒸菜,店铺亦扩为中型饭馆。由于生意旺、名声好,吸引了不少身怀绝技的高厨加盟竹林。如老成都名厨红川菜美食食谱大全炖牛肉的做法
案厨师谢跃武、李子南、谢绍荣等,长于腌卤的高连章,以及原朵颐食堂泡菜名师温兴发和享有“江湖一把刀”美誉的蒋海山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