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书评
人文遗产挖掘和法律保护视野下的
鱼类饮食文化研究
—书评《中国饮食文化》
我国自古就有“鱼文化”的饮食风俗,早在《诗经》中便记载了鲤、鳟、鲿、鲨、鳢等十几种鱼类。千百年来,鱼类一直是人类重要的饮食资源,凭借其鲜美口感和丰富营养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正因为如此,在浩瀚的饮食文化历史长河中,先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不但在各个水域中广泛捕捞可食鱼类,创造出独具特的鱼类饮食文化;还千方百计地搜寻珍稀鱼种,做为烹饪的上佳原料和款客的地域珍品,导致许多珍稀鱼种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当下饮食文化日益火爆的背景下,探讨人文遗产挖掘和法律保护视野下的鱼类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饮食文化》一书为这一课题的探讨提供了参考。
做这个手术需要多少钱
《中国饮食文化》是由胡自山主编、时事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一本饮食文化类图书,全书以中华八大菜系为主线,以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介绍了中国菜肴的美食趣闻,其涉猎美食溯源、传说、典故、制作方法等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漫谈,包括中国
饮食文化的类型、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我国的地域食风、中国古代饮食溯源、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俗和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八大菜系漫谈,包括八大菜系与中国饮食文化和八大菜系概;第三章到第十章分别从文化溯源、撷粹漫品和饮食物语三个方面阐述了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第十一章满汉全席,包括由盛及衰的帝王宴和满汉全席菜谱;第十二章饮食拾零,包括小吃和饮食风情;第十三章饮食文化趣谈,包括饮食历史趣谈、民族饮食、饮食名目溯源、菜肴命名趣谈、饮食禁忌、酒席盛器二三事、酒席的菜系、中国饮食入座礼数趣谈和饮食器具趣谈。
1、内容丰富,从饮食文化角度阐释了鱼类饮食文化
我国鱼类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鱼类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特鲜明的鱼类生产、加工技艺,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鱼类饮食文化,满足了古人对鱼类肴撰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中国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类型、地域食风和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俗中阐释了鱼类的饮食文化,并在八大菜系中介绍了相关的鱼类特菜。在鱼类饮食文化中,不得不提的是獐子岛海珍坊、千岛湖鱼味馆、博湖主题餐饮等深富文化内涵的餐饮终端,让人们在鲜美鱼味美味掠过舌尖的同时,也唤起了悸动每一个食客的内心,仿佛品茗一杯浓茶、畅饮一盅白酒,凸显鱼类饮食文化的高雅格调。以千岛湖鱼味馆为例,坐落于清幽静谧的室外桃林,通过技高一筹厨师用精挑细选的鱼头,鱼身、鱼排、鱼唇、鱼肚、鱼鰾等原料,烹制出八宝鱼头、沙锅鱼头、鱼中王,秀水鱼鳔、浪里白条、鱼献花、七彩鱼羹等品牌特
赛车总动员1国语版高清菜肴,让食客们在热腾腾的鱼宴面前不仅感受到美味的胃念,更是学会些许难以名状的鱼文化儒雅风范。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一书还在满汉全席一章中介绍了鱼类相关菜肴,例如“龙须凤爪”这一道菜便非常考究,龙须是活鲤鱼的鱼须,凤爪是活鸡掌下正中的一块精肉,仅此一道菜需要用上百条鲤鱼和几十只鸡,在感悟精湛厨艺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食材保护和珍惜的重要性。
2、视角新颖,从法律保护视野阐释了鱼类饮食文化
鱼类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和肉质鲜嫩的绝美口感,备受人们喜爱。我国拥有长达3.2万千米的海岸线、近1760万平方千米的淡水面积,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生活着3800多种鱼类,占世界鱼类总数的20.3%,但由于忽视鱼类资源的保护,许多优势鱼种已成为劣势、稀有种类,甚至绝迹。为此,国家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并从法律视角下采取渔业政策保护、实行定期捕捞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保护珍稀鱼类。例如长江刀鱼,学名“刀鲚”,属洄游鱼类,素有“长江第一鲜”的美誉,早在宋代刘宰便在其诗中记载:“鲜明讶银尺,廉纎非虿尾。肩聋乍惊雷,鳃红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河魨愧有毒,江鲈惭寡味。”,将长江刀鱼置于江鲜之尊的地位,引发人们争相品尝。而现在,受水域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影响,长江刀鱼严重地过度捕捞,资源显著衰退、产量骤减,在社会上出现“天价刀鱼”的局面。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有关规定,从2019年2月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二年级阅读训练100篇
诗经的美食食谱
室内小游戏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从法律视角上保护了餐桌上的鱼类。
3、文化深厚,从人文历史和文化角度阐释了鱼类饮食文化
污到你那里滴水的句子
我国拥有悠久的鱼类饮食文化历史,也演绎了大量的鱼类饮食人文遗产。《中国饮食文化》一书在八大菜系文化溯源、饮食物语以及饮食文化趣谈中介绍了大量的鱼类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人文遗产挖掘。一方面,体现在鱼类食用上极其讲究时节,例如刀鱼,“清明前细骨软如绵,清明后细骨硬如针”便指出刀鱼味虽鲜美、但过时不候,“清明挂刀,端午品鲥”表明鲥鱼之美不仅在鱼肉,更在端午时节那一身深锁了脂肪闪闪发光的鱼鳞,“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便体现了入冬后是鲈鱼的最佳食用时节,这些古人的诗句彰显出鱼类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我国古代众多文献也记录了大量的鱼类制作工艺,例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蜜纯煎鱼法”:“用鲫鱼治腹中,不鳞。苦酒,蜜中半,和盐渍鱼,一炊久,漉出,膏油熬之,令赤,浑奠焉”,同时,书中还记载着“鳢鱼脯法”等传统工艺,“不鳞不破,直以杖刺口中,令到尾……作咸汤,令极咸,多下姜、椒末,灌鱼口,以满为度……经冬令瘃。至二月三月,鱼成”,这些文献记录也为鱼类饮食文化的人文遗产挖掘提供了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是心灵和食谱的交流、文化和历史的追述,该书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能为研究中华传统菜系和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对于人文遗产挖掘和法律保护视野下的鱼类饮食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东科技大学.崔华洁(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婚姻法
基金项目:青岛海洋人文遗产挖掘和法律保护研究(QDSKL18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