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篇:从西汉皮影到当代陕西影视
一、 历史久远 厚重深沉陕西独特的影视文化
2013面时代美食食谱年下半年,网民们和各大网站不断的在发起投票总结各个省份的很多“最”,最初总会不乏有美食、美女之类的投票,后来有个很有意思的投票题目叫“请用一个词来总结你们省份人的性格”。网民们都竭尽所能的想出最好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家乡人,对于陕西人来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楞娃”,出人意料的是票选最高的词语是“大气”!这的确是一个听起来会长鼓舞人心的词语,与他相比其他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看起来有些“小气”了,呵呵!不过细细想来,在这个由厚重久远历史文化所造就的地方生长起来的人们不需要矫揉造作、拿腔作势,骨子里天生就带着大气的范儿。这不仅是陕西人的气质,也是这些人谱写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对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他是根基与核心,也是剧中人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和物质世界。陕西影视生成的文化根基无疑是陕西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1、 陕西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陕西省位于北纬31°43’,东经105°29’—111°14’之间,处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与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南等省市接壤,总面积达198570平方公里。陕西省处于我国从东南湿润地区向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带有明显的过渡彩。地势总特点是南北两边高,中间相对地。自南向北可划分为山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三个部分。在其中,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和黄土沉淀为主的关中平原,均以地表黄土地为主要特征,两项合计要占到陕西陆地总面积的64%,接近三分之二。因此,无论是在陕西本省还是在外省市人看来,将陕西的主流地域文化命名为“黄土地文化”已经具有了充分的自然地理的科学依据。除了这样鲜明的地理特征外,还有一项地域文化也颇为人乐道,那就是“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陕西人偏爱面食人尽皆知,但将这面食发挥至极的非裤带面莫属。而且它还有个俗称,叫biangbiang(音)面。
第二怪:锅盔赛锅盖。据说锅盔这一美食起源于唐朝,可谓历史悠久。同时,赛锅盖一般的大锅盔也体现了关中人粗扩豪放的性格。
第三怪:羊肉泡馍大碗卖。牛羊肉浓汤泡烙饼,人人拿一个带彩大碗,不仅是陕西人钟爱的美食,也是汉族与草原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印证。
第四怪:碗盆难分开。“老碗”这一名词是陕西人对大碗的亲切称呼,塔体响了陕西人简朴而又古拙的饮食习惯。
第五怪:板凳不做蹲起来。陕西人蹲功奇佳,蹲着不仅舒服,吃饭也带劲,聊起天来更是无所不包。
第六怪:帕帕头上戴。手绢在陕西被称为帕帕,可以防风、防沙、防尘、防晒、保暖,在黄土大地上可谓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这种择婚原则一方面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封闭性,另一方面也出于陕西人心目中的优越感和富庶感。
第八怪:房子半边盖。在林木资源较为缺乏和黄土风沙大的陕西,这种房屋建筑,冬档寒风夏遮阳,还节省木料。
第九怪:皇上两行埋。沿关中川道南北两线共有72座皇帝坟茔,官家富商更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很多的“外国人”。这一点在全国来说也是独居第一的。
第十怪:唱戏大声吼起来。以黑头戏为代表的砌墙,唱声如吼,发自肺腑,如黄河奔腾,如华山波涛。
这十大怪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过滤出的总结,不能代表全貌,但是却独具陕西特。不难看出无论哪一怪都离不开陕西特殊的风土地貌——黄土地。源于这样的地缘特征,陕西的文学艺术之所以会带有浓郁的“黄土地文化”气息,陕西的文学艺术家们之所以会具有强烈的“黄土地文化”情结,对于这些现象和本质我们从根本上就会有所理解了。在众多的影视作品当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一场雨冲走一犁土”的自然条件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在沟沟坎坎的环境里,生生不息、顽强生存的陕北人,比如《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拥有八百里秦川得福饶之地关中平原,建立在黄土地文化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受到诸多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和禁锢,重农抑商,崇尚礼制。优势文化和劣势文化同时并存的矛盾心理塑造了关中人的性格品质和文化精神,比如《白鹿原》里的白嘉轩;秉承着从观众黄土地文化向巴蜀文化和渝湘文化过度的陕南地区,具有极为复杂的民情和民风。同时拥有者造就汉文化的汉江汉水,使得陕南地区也拥有及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野山》中的禾禾。